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2024-06-06 10:50: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研究了。

葡萄牙的一项教育学的小学生实验研究,也同样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这意味着,真正的学霸,真正的牛娃,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依靠家长及学校、老师严厉督促(打鸡血、严管控的外驱力)抓出来的。只有学生他们真正喜欢学习,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习,这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味强调或施加,教师的监督,家长的执念,学校的强制,威严的考核........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成绩,到了高年级还会给孩子帮倒忙。

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以及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育学界也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

缺少内驱力的学生/孩子,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发动机,没了汽油,只能由学校/教师/家长,推着往前走,拖着往前走;而且这种“推”“拖”,最终也会导致孩子、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都步入到一个绝输的教育泥潭。

有关于如何激活我们学生孩子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在家庭教育方面,无疑我们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深度研究;但是对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方面,可能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就相对比较少了一些,这也是我们教育学界非常遗憾的地方。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学校、课堂作为我们孩子们、学生们最关键最核心最必要的学习活动时间空间,但是有关于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如何促进、激发学生们、孩子们学习“内驱力”的教育研究,却近乎是一片空白的、极其稀缺的领域?这应该说是,有些反常了。

我国的国务院早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教育界应该清晰地认识到:

课堂才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阵地!

课堂才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阵地!

课堂才是学生学习最必要的阵地!

而什么样的教学课堂,方才能够激发学生神奇的学习内驱力呢?这应该是迫切需要教育界、教学界去展开研究与探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此来展开探讨:




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

我们知道,内驱力,是指一种发自内心,想要做好、实现自我提高的动力。所以,应该说一切不“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内驱力。这里以有一则著名的“内驱力”故事案例为分析:

有一群小孩子总是在一位老人家的家门前踢足球嬉闹,老人觉得太吵了,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还和他们说: “ 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都很开心,第二天就又来了。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不过和他们解释说,自己收入不多,所以只能少给点。孩子们也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但是老人这次却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 “ 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和老人说,他们再也不会为他来这里玩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故事很有趣。孩子们一开始嬉闹,只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老人出现后,他们嬉闹的目的却变成了金钱。而金钱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也就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成功把他们赶走。很明显,当孩子行为的内心的动机、人的内驱力要素已经被改变了,于是对原本喜爱的事情,去做的动力也消失了。

这则故事更深刻折射了推动内驱力的主体要素发生了变更或被改变,最终也会导致整个内驱力消失而去。延伸到我们的课堂,学生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何以长年长期的消失消怠,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未回归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人”。

 

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有一句话十分经典地形容了“内驱力”:“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从外增负就是他们的压力,从内激发就是他们的成长。而只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应该说其目标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自我成长、自主发展之路。我们的课堂,应该始终不偏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路线与实操,教学应该始终牢牢抓住“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出发点与关键点。

课堂教学强调“一切为了学生”,是因为学习内驱力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自己。课堂教学强调“高度尊重学生”,是因为只有高度尊重了学生主体,这方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强调“全面依靠学生”,是因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在全面依靠学生他们自己,方才能够得以真正、真实地激发激活。

罗杰斯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而何为自由度愈高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角度来看,这里认为,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学习。



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依靠教师的教,而依靠学生的学”。

西塞罗曾经说过“教学者的权威往往是学生的障碍”。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从来不可能依靠教师千方百计的“教”,而是一定得依靠学生自主自我的“学”。

有一个经典的“喂鸡吃米”教育案例:陶行知先生有一次演讲,他当众在讲台上撒下米粒,然后抓住鸡头向下按着强迫鸡吃米,鸡拧着脖子,坚决不从;又扒开鸡嘴,往里硬灌,鸡还是挣扎不吃;先生松开了手,只见鸡在讲台上自由活动一会儿,悠闲自得地吃起米来。

另一个案例是,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回忆:“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小孩,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正因为童年的困惑、疑问时时困扰着他,才使之把此当成终身研究的目标并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我们都不难看出来,不论是陶行知先生的“喂鸡吃米”,还是爱因斯坦的自述回忆,都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育、教学,本质都是推动“不依靠教师的教,而依靠学生的学”。

 


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解放学生天性本能,释放学生乐学好学”。

学生是人,而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本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性与本能的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是建基于他的天性本能,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就是学生乐学好学。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尊重学生的天性本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善待学生的差异化,并以此释放或激励学生乐学好学。

这里认为,“解放学生天性本能”是指向于: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多想爱想乐想;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自干会干乐干;3.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爱看乐看笑看;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可以能说会道爱说爱讲;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大文化环境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知识;6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课余时间、功课表填满填死,要让他有时间去思考思索,并且动手实践与探索。

而“释放学生乐学好学”的目标目的,则是指向于:全面彻底地把学习真正彻底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主,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发的生命成长活动,让各自的生命自主形成独特的热烈的坚毅的学习机制。




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内驱力的重要研究中,有美国学者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他们认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而孩子们的内在动力与这三个要素啊,紧密相关。

胜任感:一个人有做成某事的信心和体验。也就是说,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的基础是,在这件事上,有成功的经验,或者感觉到自己可以。

自主感:感受到有自主决定权或者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点对于青少年尤其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感觉到自己可以去探索,并作出决定,是未来独立面对挑战和积累经验的开始。

联结感:一个人与另外的人可以形成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一点上来说,青少年往往开始拥有更多的同龄朋友,或者导师。拥有一个信任他们,并且认为他们独一无二的有连接的关系,对于驱动青少年去做事,去不断的挑战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教育教学原理来分析,所谓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本质上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研讨,突出探究”。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这或许会给我们开展如何“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研讨,突出探究”的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很好教育教学课堂设计的战略思考思维视野!



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好(hao,第三声)学乐学而设计”。

一般归纳认为,内在驱动力的定义: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我们主流的“填鸭式教育”“高压应试教育”模式,为什么经常被批判为很坏的教育,被认为不是最好的教育?

是因为它不会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不会照顾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体验,更不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目标。它彻底破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里认为,“填鸭式教育”“高压应试教育”,就是“不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只有“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学课堂,方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