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2024-04-02 16:47:14)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高考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题是传统的题型,也是考生比较害怕的一道题,从每年考后的数据来看,诗歌鉴赏是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关于如何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很多老师想出了不少的法子,什么答题模式,什么答题公式,什么分门别类等等,也都有一定的效果。当然,所有的独门技巧一定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何读懂一首诗歌?可以通过诗歌的题材入手,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有着类似的创作手法,这可以摸到一些门道,也可以先从诗歌的标题、作者、注解等方面入手,寻找解题的线索,然后仔细审题,寻找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等等。我认为,运用“起承转合”诗歌结构去理解诗歌内容,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诗歌内容,是读懂诗歌的首要路子。
一、起承转合的含义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作诗是有规律的,他们喜欢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
简而言之,“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以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寄江州白司马》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首联“起”。先写对朋友的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白居易曾学佛、道思想,仕途受挫之后,他的政治热情稍减,出世之心益增。而庐山东林寺又是佛教净土宗之圣地,为净土宗始祖慧远禅师修行之所。所以杨巨源猜想,白居易既然到了庐山脚下,想必会到东林寺去盘桓几日,故有此问。而这一问又暗含着对朋友的劝告,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
颔联“承”。写听闻中的白居易所在江州之景。听说湓江蜿蜒,似飘飞的衣带;庐山的众多山峰中,又以香炉峰最为秀美。这两句也是隐含着对朋友的劝慰,通过写想象中江州景致的美妙,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庐峰见说胜香炉”这句,有人说应该解释成“听说庐峰的景致更胜过香炉峰”,然而我认为,“庐峰”即庐山的山峰,而香炉峰也是庐峰之一,所以不应该说“庐峰胜过香炉峰”,而应该是“庐峰中以香炉峰为胜”。
颈联“转”。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远谪江州,远离亲友,正如离群的孤雁一般。白居易曾写过《病中对病鹤》诗:“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写自己这个“病夫”与“病鹤”是同病相怜。颈联这两句是说,远在江州的白居易如离群的鸿雁,在岁末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又如孤独的病鹤一般难再飞举,望向长安的宫阙,却因天遥地远难以望见,不免会有“日近长安远”之叹。
尾联“合”。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你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你也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你要相信,平步青云依旧是你的人生方向,你的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二、起承转合的作用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首联“起”,以介绍景物、地点、时间来开头。景物——“细草”;“微风”、地点——船上;时间——夜晚。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颔联承接首联写意,人在舟中,先看天幕,后看大江。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颈联转到主题,抒发感慨:那些达官贵人哪里是文章好升上去的;我这个小官,又老又病,人家叫我退休呢!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尾联承接转句的心情,抒发身世之感: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三、起承转合的方式
1.律诗中的起承转合(2023年新高考卷)
湖上晚归【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首联“起”,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颔联“承”,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颈联“转”,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此处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尾联“合”,表达了诗人恬淡的心境,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此处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鸡鸣、犬吠之声的声音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的景色,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化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
2.绝句中的起承转合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点几人回。
第一句“起”,描写了边塞军帐中的情景,美酒;第二句“承”,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举杯之时,音乐响起,如此欢愉;第三句“转”,由前面两句的景象写起将士们的心态了,不要笑话他们在战场上还这么快乐,为什么呢?引出下文,此就是转的力量;第四句“合”,是全诗主题思想体现之处:将士们到边塞就是要为国战死的。显示了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决心与斗志。
3.词中的起承转合
行香子【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上片前两韵“起”,“草际鸣蛩,惊恐梧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桐的叶子掉在地上也能听到。从听觉入手,不仅增强了下句的感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表现人间愁。第三韵“承”,“正人间天上愁浓”是作者仰望牵牛、织女发出的悲叹。“天上”暗点出牵牛、织女。七夕虽为牛、女相会之期,然而相会之时即为离别之日,倾诉一年来的别离之苦,想到今夜之后又要分别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间”包括诗人和一切别离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见,自己却无此机会,内心的悲愁,可见一斑。“愁浓”二字,写尽辛酸。指出人间天上都愁。第四韵“转”,“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是说诗人望着银河,望着云、月,在幻觉中进入了想象中的天上世界。不写人间,也不点明愁。第五韵“合”,“槎”是可以渡水的。据说乘着它从海上出发,航行十余天,到了天上,可以见有城郭房舍,非常壮丽,望见织女在宫中织布,牵牛在天河岸边饮牛。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这几句字面虽写天上,用意则在人间。“关锁千重”,极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会合团聚,其中寄托词人个人的别恨。承第四韵,合第三韵,指出天上也愁。
下片首韵“起”和“承”。前两句起,乌鹊架起的星桥上,一年一度才一见。第三句“承”,针对“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抒发感慨,“想”字包含着对牛、女的痛惜、体贴和慰藉意,还起着逗出下文的作用。第二韵“转”,不写离情别恨,却写牛郎织女。分别一年,只得一夕相会,离情别恨,自然年年月月永无穷尽。正当人们悲慨牛、女常年别离时,刚刚相会的他们,又要别离了。第三韵“合”,天这么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又刮风,大约织女、牵牛已在分离了吧。语意双关,构思新颖,用天气的阴晴喻人间的悲喜。把牛郎织女与离情别恨合上,同时也合上了人间之愁。
4.曲中的起承转合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是“起”,在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为“离人泪”营造了背景;“北雁南飞”是“承”,抬头望去,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是对悲伤之景的继续渲染。“晓来谁染霜林醉?”是“转”,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还是相见恨晚?亦或是热泪盈眶?末句“总是离人泪”是“合”,那满山的枫叶是被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染红的!
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四、起承转合答试题
起承转合是格律诗常用的谋篇布局方法,最明显的七绝,四句分别可对应起承转合。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诗人既然大多按此章法写,如果我们用起承转合来赏读唐宋诗,就不会被诗人的云山雾罩所迷惑。
(一)示原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全国甲卷的诗歌鉴赏高考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懂诗歌
《画眉鸟》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咏物诗,诗歌的“起”先是展示画眉鸟的特点,“百啭千声”是画眉鸟声音婉转的具体特征,“随意移”是指画眉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诗歌的“起”就从物的特征开启。第二句“山花红紫树高低”很明显承接第一句里的“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第三句开始着力转向诗歌情感了,诗人为表现情感,第三句大胆做了个假设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贵重的鸟笼里,让你听听它的叫声会是怎样呢?第四句,诗人来了个总结或者说“合”,“肯定比不上在林间自由自在飞翔的啼叫声音美”。诗人通过画眉鸟抒发情感: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画眉禽》这首诗歌看题目好像和上一首没有什么区别,但这首诗的“起”和上一首诗不太一样,这首的“起”没有描写物,而是描绘诗人闲坐于窗前下的情态。这种“起”属于侧“起”,也就是说从侧面的角度写出物的特征。第二句“一声”是为了突出听觉的突然性,“初听”突出诗人的不经意间。“下高笼”即高笼下,指画眉婉转之音的出处,这句承接第一句,展现听的结果。第三句“转”,转向自己的生活状况“公庭事简人皆散”,这个“转”再设情境,目的是与前面窗前闻啼进行对比。对比也是为了第四句“以景结情”,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总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幽静的山谷中听到画眉那优美的叫声一样。
(三)做考题
1.
A项,根据文本阅读,两首诗的“起”明显不同,欧诗以画眉特点开启全诗,而文诗虽以“画眉禽”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从诗人生活场景的角度侧面开启诗歌,故“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
2.
问答题的题目是“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上文通过“起承转合”解读两首诗歌可知,欧诗“起承”为写物,而“转合”为假设对比抒情,通过画眉鸟的山间叫声优美和笼中叫声对比,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而文诗“起承”则通过诗人自身感受侧面描写画眉鸟,同样是通过“公庭事简人皆散”与“窗外听画眉”两种不同状况的对比,衬托出了诗人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
故参考答案可以整理为:
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
(四)再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起承转合】
首联为“起”,主要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就实际情形来看,通过逐字注解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当然是既蠢笨又可笑的,以此来治学,只会是缘木求鱼,自然是无法领悟文章的真谛的。从深层上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论题之一,即言意之辩。究竟是言可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经过长久的争论,最终“言不尽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正如庄子“言筌”的比喻,言只是“筌”,只是捕鱼的工具与媒介;而经义的旨意是“鱼”,是使用筌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得“鱼”,即经义的旨意。倘不正视这一事实,只在“筌”上穷下工夫,只能距圣人的旨意愈来愈远。以此观之,“逐字笺”的治学方法自然是不可取的。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
颔联为“承”,紧承上联,指出“大师”们的浅鄙。上句中,“皮毛”本指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此处即指上文的“曾颜”。剥落,即剥去剔落或脱落。剥落皮毛,即皮毛剥落。在这里,指剥去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那知,今作“哪知”,哪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脱落后的“大师”(就如同表面的金粉彩饰脱落后的神佛菩萨一样,显露出了木质泥胎的“真身”),包含着诗人对“大师”们的揶揄与嘲弄。下句中,真正的主语,应为“儒家经典的真义”。诗人指出,儒家经典的真义不存在于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甚至不存在于儒家经典的字句中。这样写,与首句形成呼应,再次强调“意在言外”,株守词句,无疑画地为牢;言必称曾颜,可能只是欺世盗名。
颈联为“转”,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自己治学的观点。诗人说,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宗旨,就像参禅和炼丹,要自己去参悟、烧炼,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佛法妙谛或炼成可以长生的九转金丹。作为南宋颇有影响力的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学,参引释道”,治学极具个性。在此,诗人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在此,诗人强调了两点:首先,是要亲身、亲自地参禅、炼丹,换言之,要自己去读儒家的典籍,而不是只读那些名家大家的“语录”“语类”。梨子什么味道,还是要自己尝一尝,而不能拾人牙慧、啜人唾余。其次,是要参悟、烧炼,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方能求得印可炼成神丹。换言之,学习儒家经典同样需要参悟烧炼,要抽剥茧披沙拣金,方能体悟把握儒家的奥旨妙义。这当然与上文的逐字笺注、浅尝辄止的作法截然不同,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尾联为“合”,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尾联的正常语序应为:吾今忆鹤山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鹤山,指南宋理学大家魏了翁,他曾在《答周监酒》中把当时的读书人多看儒家解说而不读儒家典籍的行为比作“卖花担上看挑李”,以此批评他们急功近利的治学风气。诗人在旧话重提,一方面是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一方面是借助魏了翁的话,再次强调道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治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参考答案】15.A
“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6.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前一篇:高考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后一篇:高考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