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议各别相映成趣

(2024-03-20 19:3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叙议各别 相映成趣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之比较

王安石与苏东坡均为宋代文坛巨擘。就散文而言,王安石比较注重理论的说服力,立意超卓,行文雄健峭拔,有较强的概括力和逻辑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的思想深度和辩证力量。他的散文虽然常常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但丝毫也动摇不了他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苏东坡则相反,他的散文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于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故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种种限制,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也不乏精当的议辩,充分显示出这位通才的博大精深,故尔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甚至被当作应举士子们的敲门砖:“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足见苏文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虽不是王安石和苏东坡的散文代表作,但通过比较,却不难体味他们各自的风格特色,用“嚼之如饴,芳香溢口”来形容这种享受,恐怕是丝毫也不夸张的。



宏观地看,两文都是夹叙夹议的佳作名篇,分别阐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哲理性很强。前者侧重于议,旨在“务为有补于世”。作者借游褒禅山之前后洞谈学子们应“深思慎取”的道理,在布局方面,游洞为谈“秘诀”作证,“秘诀”则为论“深思慎取”奠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分说后归纳,先具体后抽象,思想深刻,语言精妙,已辟山水游记笔法之一径。后者则着力于叙,以“疑”发端,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行文,详细叙述了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全过程,尽其摹形摹色摹声之能事,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或惊或恐,且喜且愕,别有一番情趣。



就立意而言,临川先生作为政治家,他的观点简直无懈可击,并可予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如果说,欲览“非常之观”,“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的话,那么,“事业的成功=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体力+必要的物资条件”这一公式便可轻而易举地导出;这与爱因斯坦著名的“A=X+Y+Z”又何其相似?稍加点拨,学子们也可因顿悟而“发明”新的“A=X+Y+Z”的公式并加以推导、论证。这里不必举出实例。我只试图指出:作者并不企望他的读者“有所感”,而只希望读者们“有所悟”罢了。无怪乎有评论家认为,《游褒禅山记》实际上是一篇说理文章。



作为文学家的苏大学士,他在文章中虽也说了一个道理,并且还无情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然而其认识却未必全面,也实在经不起时空检验。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石钟山乃由中石炭纪的石灰岩所构成,具有“皱、透、瘦、漏、丑”等特点,故而千姿百态。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凭借风力微波而发声;当水位低落时,又可见其形。石钟山当因形声兼备而得名。苏大学士夜访石钟山,正值旺水季节,只能适其门而未可入其室,怎见其形?不肯放下架子请教于渔工水师,焉得其实?但这位曾因自恃其才妄批“吹落黄花遍地金”而被拗相公教训一顿后颇有些与老师相比自愧弗如之感的饱学之士,为不再重蹈覆辙,进行了实地考察,以目见耳闻为据,得出当时比较客观正确的结论,已经十分难能可贵。至于他知其一不知其二,叹郦笑渤,虽然还不够“深思慎取”,似仍有过于自信、武断之嫌。但由于全文挥洒自如,刻意求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故历来的文章家们很少在鸡蛋里挑骨头。也许正是这白璧微瑕,恰恰给予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假如拟一组命题,要求学生结合《石钟山记》练笔,则学生们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1、谈“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2、科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3、昨天·今天·明天

   ——兼议认识的渐进性

4、“疑”与“知”

5、实践出真知

6、从苏东坡的“笑”说开去



值得一提的是,《石钟山记》几乎便是《游褒禅山记》观点的印证,两文似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石钟山亦人间的“非常之观”,大学士不畏险远,于“舟人大恐”之时,并不“随以怠”,而是勇敢地“徐而察之”,终于找到了在当时看来是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的确凿证据。这位当年为王丞相三难的苏学士终于从老师那里领悟到“深思慎取”的真谛,并尝到了甜头,难道是偶然的吗?



看来,只要将两文稍加比较,便会觉得妙趣无穷。如两文各以一实词立骨:前文曰“悟”,后文乃“疑”。两文各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用法灵活多变的虚词:前文为“其”,后文是“而”。两文都分别阐明了一个道理,两文都体现了作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凡此种种,实在让人玩赏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