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2艺术
(2024-03-20 11:16:05)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诗词艺术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引用、反语、设问、反问、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双关、顶针、回环等。
比喻
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
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
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
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用典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对偶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借代
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颜色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绿肥红瘦)。
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喻侧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拟侧重拟人或拟物),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二)表现手法:传统的赋比兴、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动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写法等。
“赋比兴”
赋,又叫铺排,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对兰芝的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比兴,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是比喻。兴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正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比兴在诗歌中常常连用,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渲染
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烘托
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分为正衬(陪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事物来衬托,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多少豪杰”,最后衬托周瑜。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对比
为突出事物的特点,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联想
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象征
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虚实结合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红颜梦中的年轻英俊人,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写法
作者并不对主人公直接描述抒情,而是落笔他方,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并不直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由对面写来,想象兄弟们重九登高而思念自己。
(三)描写和抒情手法:
正面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和联想)、色彩的渲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观察角度的变化(远看、近看、仰视、俯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侧面描写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虚实结合,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白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古诗词中的借代艺术手法
借代,是指在诗词中,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运用借代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所写的生动形象,读来印象鲜明,富有感情色彩,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小令,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词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语言清新,词意隽永,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妙用借代,巧显对比。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红瘦”表明春光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原本平常的四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引人想象,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全词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是挂帆的桅杆;“橹”,是一种摇船的桨。“樯橹”,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一、以特征、标志代本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
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
“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代指富贵利禄。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
“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这里代指落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二、以颜色代本体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
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翠”:绿色,代指绿草。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
三、以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船。
四、以具体代抽象
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代指丰盛的饭菜;“桑麻”桑树和麻,代指农家生活。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烽火”代指战争。
五、以工具代本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这里借指将帅。
六、以专名代本体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汉家”、“汉将”、“汉皇”中的“汉”都是代指唐。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吴门”:原指春秋吴都阊门,这里泛指家乡。“长安”:汉唐时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都
城汴京(开封)。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吴钩”:古代吴国所制弯形宝刀,后泛指刀剑。
七、以人名代本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婵娟”就是嫦娥,代指月亮
八、以结果代原因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结果。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松了金钏”是指人消瘦,是“恨”的结果。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艺术技法
双关,即一语双关,指在诗词创作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形成表达上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全篇质朴清新、细腻缠绵。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从而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采用起兴手法,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和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形容少女听到歌声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终于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采用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十分贴切自然。
隐语谐音双关
南朝民歌《作蚕丝》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这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匹”,既是指布匹,也是寓指“匹配”、“匹偶”。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曾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
李商隐《乐游园》
向晚适不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通过双关艺术手法,使诗句蕴含了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
古典诗词中顶针连环
艺术手法
顶针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艺术手法,其基本格式是用上句末尾的字词移作下句开头的字词。若用一连串的顶针的句子首尾相连,就构成了连环套般的结构形式。更有在组诗的连章之间,以整句的形式构成顶针,首尾相连,蝉联而下,构成一种大连环,这又被人称为连环法。顶针连环,使得诗中结构严密,环环相套,一气流转,音韵和谐。
一、比邻断续式
在相邻的句间某处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或在断续处采用顶针修辞的现象。
汉代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体现了绵密的情思。“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二、通篇连环式
通篇运用一连串的顶针句环环相套的这种形式,称之为通篇连环式。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是一具有民歌风味的诗作,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连章蝉联式
连章蝉联式是指在组诗中,下一章的首句与上一章的末句构成顶针,蝉联而下,直至末章的形式。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月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舟。
三首诗之间,运用顶针,蝉联而下,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巧,实在是妙不可言!
古典诗词中的隐显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隐”和“显”,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隐”,指的诗词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内容主旨含蓄隐曲,
"显",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誉含蓄手法者多,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
一、 隐:言已尽而已无穷
言不传意、意在言外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咏歌隐居之乐,表达诗人对喧闹的世俗官场的鄙弃。诗人生活在世俗之中却无车马的喧闹,因为他心底澹然,远离尘俗。但诗中没有明白告诉我们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感受和思考:山中傍晚的景色是如此优美,连飞鸟日暮时分都会归来,人为什么要留恋世俗官场,不知道隐逸之中的身心之乐呢?这是他此时的感悟,也想告诉世人但又不愿明白说出,所以结尾处欲吐半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并非"忘言",只是不肯明言,这也就是"言在意外"的艺术手法。
抒情叙事,寓意深沉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峨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无论是写孤独的环境及氛围,还是写"悔偷灵药",表面上是写嫦娥,实则有弦外之音。与其说写的是嫦娥的处境、心情,并对其体贴、同情,不如说是诗人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痛苦的心灵独白。此诗妙在有韵外之致,取得了语近而情遥、含吐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欲露还藏,以藏写露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作者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时,却黯然收笔,点到即止,不去说破,可谓"犹抱琵琶半遮面",全诗语言平易,而含意极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二、 显:诗意显豁,直接道出
内容以俗为雅,
梅尧臣《二月七日吴正仲遗活蟹》
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
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於杯。
定知有口能嘘沬,休信无心便畏雷。
幸与陆机还往熟,每分吴味不嫌猜。
宋代诗人在创作上追求以俗为雅,表现在题材选取上也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写平常人的细致感受。此诗以日常所见的蟹为题材,用俚语口语生动描绘江蟹膏肥脂黄、丰满肥硕的形象,使人见蟹之状。从而生发出“定知有口能嘘沬,休信无心便畏雷”的人生哲理,以及对江南生活的向往,可谓大俗大雅。
表达诗意显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直截了当抒发了杜甫听到平叛胜利消息时的惊喜之情。开头写的是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直陈自己下一步打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意全在字面之上,让人一读便知。
风格质朴平淡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叙述层次也完全是顺其自然,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中的列锦艺术手法
列锦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这种艺术手法能将诗词塑造得唯美、朦胧,在言简意赅中创造意想不到的境界,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
一、空灵美
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三句由九个名词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用国画中皴染之法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寒意彻骨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一个玲珑剔透的立体空间,有它的三要素,即深度、广度、高度,无意之间就作成了写景的绝唱。全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二、含蓄美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也是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名词艺术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三个看似独立的景致之间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搭桥牵线;“晓风”与“残月”,一个明快一个衰寂,一个触觉一个视觉,多方位地、对比明显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惆怅。虽然这几句里面没有一句写到愁,但是实际上却是句句写愁——仅仅不留痕迹地用几个片断就能让人感动,这就是列锦手法的独到之处——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也含蓄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令人难以捕捉但又不得不承认和欣赏,甚至产生共鸣,一齐感伤。
三、凝炼美
陆游《书愤》五首之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用列锦将当年的壮观与如今的失意紧紧的联结起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也绘出了作者的愤恨与无奈,给人一种豪迈而悲壮的感觉。
四、意境美
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结尾三句,动态地表述三处风景,各有千秋,似乎各自在上演各自的歌剧。作者用列锦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绪,渲染得似乎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五、简约美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抒发了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抒发了岳飞无人可比的爱国情怀。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其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乎意料,令人叫绝,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它以列锦的艺术手法,简约而干脆地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一向广为传诵。
古典诗词中的想象艺术手法
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
一、 追忆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是周邦彦词的代表作之一,题为咏柳,实则是托物起兴,借咏柳以抒别情。由今日相别转忆昔日相聚,再回到今日相别,然后又设想别后相思。铺叙之中更觉委婉,更觉缠绵,其中“闲寻旧踪迹”和“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点明这已不是首次送别,其中已暗含对昔日的追忆,这与第三片中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构成时空的两度转换,后者是明写,这里则是暗示。既是追忆之景又是眼前实况,是以追忆之景来突显眼前的送别之景。第三片中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两句用“念”字领起时空又作转换,由今日相别转忆昔日相聚,其中暗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结句“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来一番时空转换——由昔日再回到眼前。全词结构严整,笔法多变,虚实交替,萦回反复,在层层铺叙中曲折尽情,含蓄而又深沉。通过三度转换时空,将这段情事追忆得深情绵邈,婉转凄恻。
二、幻想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晓雪、清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战事风物,放在秋声中乱起的胡笳声、如水奔涌的遍地铁骑奔驰的动态中去摹写,显得苍劲而又壮阔。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现实又是何等的萧索和清冷。它不但与上阙的波澜壮阔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和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心是何等执着。结尾的“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境界壮阔又苍凉!
三、联想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联想到数百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是一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从眼前的胡乱频仍、烽火不息,战士不得生还,联想到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通过对这位历史名将的企盼和咏歌,来表达他盼望出现英勇善战又体恤士卒的边帅,从而实现安定边防、生还士卒的爱国爱民之愿。它与前两句一怀古、一叹今;一起兴,一本旨,构成和谐整体,既有深广历史内涵,又有深刻的现实针砭,是盛唐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四、代拟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代拟,即诗人把自己想像成另一种身份来叙事或抒情。此首词通过想象,极力摹写一位思妇在秋雨淅沥的深夜,伤离恨别彻夜无眠的情景和思绪。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词中善于以无情之物写有情之人,以无理之语,表情至之意。“红烛”、“衾枕”、“梧桐树”、“三更雨”,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在满怀“秋思”的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听觉中,都成为有情,有意增加她的痛苦和难堪。“偏照画堂秋思”、“不道离情更苦”,都是无理之语,用来写女主人公的怨尤,恰恰能够表现她离情的痛苦和难堪。在她来说,触目皆是以伤怀。惟有情至,才能如此。
古典诗词夺胎换骨艺术手法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被视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和理论纲领。换骨法,就是借用以前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夺胎法则是对古诗词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
一、换骨法
换骨法主要在字法、句法和章法上对以前诗词的内容的改变,其内容与原诗意义相似。
字法上的改变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这是王庭坚被贬归来创作的一首诗,写出诗人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以及渐近江南的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化用自刘禹锡诗句:“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其诗意、句法都没变,只是改变了八个字。全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句法上的改变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首咏杨柳词,主要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及其的归宿,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抒写了幽怨缠绵的离愁,感情色彩浓厚。其中“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来自杜甫《昌丝行》的“落絮游丝变有情”,两者异语同工,但句形明显不同。
章法上的改变
黄庭坚的《送王郎》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
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酒足饭饱浇胸中之磊隗,
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千古文章之印,
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
这是黄庭坚一首赠别的杂言诗。上述八句,用了两组排比句,把送给王郎的酒、菊、墨、歌的功用一一陈述出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反映了自己与王郎之间诚挚深厚的感情,如江河万里,一泻而下。鲍照《行路难》第一首:“奉君金厄之美酒,玳瑁玉匣之凋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写的也是送人远行,足可见这里黄庭坚是借鉴了鲍照诗歌的章法。
二、夺胎法
夺胎法与换骨法一样,在字法、句法、章法三个方面都有所变化。但与借鉴化用的诗词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包括反意法和换意法。
反意法
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雨中山水鸟禽及渔夫等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我适临渊不羡鱼”一句,反用“临渊羡鱼”成语典故,抒发了作者抱负难实现的抑郁归隐情怀。末联“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去读残书。”反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成句“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黄庭坚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换意法
黄庭坚《题画睡鸭》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两依睡秋江。
这首题画诗把山鸡和鸾鸟的孤独与画上的两只鸭子相依睡秋江做对比,说恩爱才是天底下真正的会合。南北朝徐陵的《鸳鸯赋》中,有“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点化徐陵诗句,把叙事变成了描写,其细节“照影”、“舞镜”,特别是“两凫两依睡秋江”,更加形象生动。无论字辞、诗意,都远超出徐陵原作,真可谓“点铁成金”。
前一篇:诗词学堂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