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美好愿景,12个字!
(2024-03-19 15:15: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一所学校的美好愿景,12个字!
一所学校愿景中的内容至少应涵盖三个基本维度:看见成长,感知幸福,回应期待。
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只是人员、制度、流程以及标准等基本要素予以维系,一幅描述具体、存续稳定且认同广泛的愿景同样重要且迫切。
愿景是对远方和未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愿景往往显得空洞缥缈,难以触及,不如目标显现的更为具象,容易感知;实则在组织发展到相应阶段后,因其高阶发展的内在追求,仅靠实现短期目标或是当下效益难以维持其长远发展。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果缺乏长远的愿景,那它充其只是一个临时且松散的群体而已。
学校发展愿景不等同于办学目标。以往我们在参访一些学校的过程中,常常会在学校建筑的显著位置或是关于学校宣传的影音中看到一些宏大壮阔的标语。仔细推敲,类似的描述更像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目标并不等同于愿景。目标是用来实现的,对结果的达成度要求更高;愿景则不是,它侧重的是对愿景描绘过程中组织内成员个体感受的关注,这个共同奔赴的过程与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息息相关。愿景是为让组织中的个体感受到正在从事的事情更有意义,能够对组织中的成员具有憧憬美好未来的强大感召力。
在上述语境中,我们很难看到其与师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之间所产生的密切关联,某种程度上只是学校管理者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壮志情怀而已,至于其内容是否与学校历史承前启后以及其价值存在的持久性能否经得住教育规律的考验值得商榷。
学校需要描绘一幅怎样的愿景呢?笔者粗浅地认为,一所学校愿景中的内容至少应涵盖三个基本维度:看见成长,感知幸福,回应期待。
看见成长
学校是学生向往、看见成长的地方。
在质量观测尚未摆脱过于聚焦分数的现实中,以致对学生成长的评价也并未完全走进从功利主义转向长期主义,从结论性转向过程性,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的境地,长此以往,在某些地域、某些时段学校一度成为了学生被动身处抑或有所抗拒之地。因此,一旦启动学校愿景的描绘,首要是回答关于办学的初衷和归宿之问: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地处乡村的普通高中,学生多数来自周边的乡镇及农村。一次“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中,一个孩子突然问到,“校长,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一句再普通不过的提问触动了我,也折射出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对真实体验的渴望。
随后,学校组织学生前往驻青岛高校参观研学,徜徉大学校园,走进图书馆,漫步夕阳下的金色沙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百次的说教不如给予孩子一次期盼的亲身体验,高校研学的初衷很纯粹,就是为乡村的孩子开一扇窗,透一束光,给予学生高中学习生活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
汪正贵校长在《学校的转向》一书中提到,“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利用特定的机会,为学生打造个人专属的高光时刻和荣耀瞬间,创设个体的巅峰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在学校感受到幸福,获得成长,学校才能真正被学生向往。
此外,营造悠闲恬静、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同样是给予学生向往学校的另一把钥匙。很多时候,哪怕校园里出现一些感人温馨的画面,也可以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和成长经历。放学期间校园里回荡着学生喜爱的音乐,绿树成荫的校路有学生们嬉戏漫步的场景,校园长椅上师生促膝长谈的诸般景象都能够让学校在学生的心中平添向往,给予学生“一个回忆和怀念学校的理由”。
描绘学校的愿景,首先要将学生的位置纳入愿景的核心,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一所学校应然的模样,少一些功利,多一分情怀。这份情怀不只是璀璨的星空,只可仰望;更应是富饶的土壤,孕育生命;不单单培养学生适应今天的挑战,还需“培育学生丰盈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以应对明天诸多的不确定。
感知幸福
学校是教师发展、感知幸福的地方。
在学校运转日益从管理走向服务、从行政走向研究的趋势下,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应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任何一所学校欣欣向荣的中流砥柱和宝贵财富。因此,学校管理者也应竭尽全力地为教师创设更多的幸福感。
在程序性事务占据教师日常工作相当比重以及各界呼吁给予教师“减负”的当下,教师幸福感的基本前提理应是学校管理者设法为教师能够安心、静心工作筑一道“防火墙”,有勇气有智慧为教师提供较为充裕的“闲暇”。在上海市嘉定一中,学校的愿景是“办一所安静而丰富的学校”,我想这幅愿景中的“安静”二字,富含着学校竭尽全力保障教师专业精力的担当和憧憬。
诚然,在生活关照等诸如此类的物质关怀层面去充实教师的幸福感也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幸福感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面,那么学校愿景中所关注的教师幸福的内容就略显单薄。所以,教师的幸福还应该通过专业的发展,自我的提升来获得行业的认可、学生的信任和社会的尊敬,这是教师幸福感获得的根本路径和高阶层次。
物质的关怀与精神的丰富二者叠加,学校愿景中所描绘教师幸福的内容或许更加能够赢得教师的认同。毕竟,“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幸福。”
回应期待
学校是回应期待、反哺社会的地方。
组织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愿景和使命二者密切关联。正如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提到的“任何有效的愿景都必须包含公司的核心理念,这种核心理念需要两个明确的组成部分: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愿景决定着使命的方向,使命影响着愿景的达成度。
在今天学校组织的发展历程中,既包含社会性的家国时代使命,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同时又承载着个体性的成长奠基使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环境的全面而有个性的能力素养。
正是基于上述的双重使命,学校的发展愿景的确立应秉持基于社会性需求和个体性发展维度下的构建模式。学校如此确立的愿景方能达到于微观处关注到个体的成长,又能于宏观视野下让身处组织的中的每个成员感受到被外界所寄予的深厚期望和自身所具备的价值潜力。因此,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众多因子之一,学校愿景则不能避开社会期待而悬空存在。
李希贵校长曾提出,“让价值系统成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在组织的价值系统中,愿景不再单纯是一种文化符号,更应是对内部成员极富感召力的价值追求。在学校价值系统的构建中,描绘一幅师生感知幸福、看见成长的学校愿景,对于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将会是有力的支撑。
后一篇:如何把学校教研组织建设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