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学生喜欢的课堂
(2024-03-11 15:3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聊聊学生喜欢的课堂
跟侄女一起,偶遇她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侄女说:“我最不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了。”大概触景生情,侄女脱口而出,还一脸的抱怨。我说:“咋的了?”“上课太无聊!”没想到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说出“无聊”这个词。“上课就是说说生活中的事,该干啥,不该干啥。”侄女接着补充道。听得出侄女抱怨的课堂大概就是说教的课堂吧。“我最喜欢上美术课,老师领着我们去校园写生,还让我们用橡皮泥捏小人呢。”说起来美术课堂上的事情,侄女眉飞色舞,仿佛沉浸在当时的快乐中。
我不禁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个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在旷野上露宿,在野外烧火做饭,在自己组织的夏令营里生活,在自己栽种的葡萄树下采摘果实,在凉亭里做家庭作业,在野外清新的空气中看书讨论。这大概就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吧。记得曾经在一个公众号看到李希贵在《给教育一些“闲暇”》中写到,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不在教室时,小伙伴围在火炉旁进行烧石灰实验,把校园里用来盖新房子的石头敲打成碎块,检验可能烧成石灰的石头品种。这一幕幕成为他们小学里的美好时光!
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广阔的。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诚然,经历是最美好的学习,探究是最美的相遇。探究中学生学会了用多样的感官去认识世界,用眼睛去观察,用耳去聆听,寓教于乐,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红高粱基地研学,当我们走到花脖子山时,发现成片的高粱,杆长得很高,但就是没结高粱。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于是就让学生探究。他们探究出了三个答案,一是得了黑穗病,二是授粉不均匀,三是种晚了。最后,我们又探究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分析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第三种情况。通过这个探究,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这一概念,有些规律是不能破坏的。学生们还一起捡拾树叶,观察叶的形状、边缘、叶脉,在这些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那意犹未尽的探究热忱深深触动了我。探究中可以生成新知识,生发新问题,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落到了实处。
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自由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短视频,济南下大雪那天,一所高中的老师将语文课搬至室外,带学生在操场上堆雪人,引得网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位老师表示,那几天济南下大雪,校园变得格外美丽。自己觉得有“天时”就不应该错过,就把上午的一节语文课堂搬到了操场上,带领学生亲近大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看到视频与照片中学生们陶醉其中的场景,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若干年后,他们依然会记得这场难忘的雪吧。我们学校有个小菜园,里面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一年四季,老师跟学生一起用辛勤的双手,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为蔬菜捉虫、除草、浇水、收获。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劳动课上,虽然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大家脸上都挂着甜甜的笑容,小菜园是我们的精神大家园。我认为,学生学习空间等于生活的全部。为师者应该带领学生去欣赏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记录下学生凝神欣赏花朵的姿态瞬间,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意思”,让落雪、白云、彩虹、晚霞以及应季花朵等转瞬即逝的美丽成为学生回味的永恒。
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丰富的。学生喜欢的课堂不是简单的师讲生听,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共同学习。有师生一起探究,有小老师讲授,有小组合作交流。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将视野放宽,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融入各学科知识。众所周知,一年级的课堂难组织,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力、自控力较差,对枯燥的知识没兴趣,特别是对拼音教学。但是这学期我听了一个年轻老师的拼音复习课,这位老师将拼音小儿歌融入到了课桌操中,朗朗上口,易于识记。“左手
b,右手 d,左手向下 ppp,右手向下
qqq”,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把这几个易混淆的字母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还有一个老师教学《第几》这节课时,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场面:学校开运动会,运动员正在跑步,她选了
6
个同学站在教室前面代替运动员,让学生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由于这个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很快就给运动员排出了名次。某某第一,某某第二,某某第三……第几的概念学生就掌握了。这位老师还设计了发奖仪式,让学生在给运动员发奖牌的活动中巩固“第几”的概念。
学生在广阔、自由、丰富的课堂中会如饥似渴地求知。多年以后,当这些已经长大的学生面对枯燥的工作与生活重担时,他们也许会骤然回想起学生时代老师带他们去看雪、看彩虹、看晚霞的那些瞬间,那些瞬间带来的美好体验,也许就会成为未来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
前一篇: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后一篇:拓宽心境,看明得失,活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