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的积累之法

(2024-03-06 11:24: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语文教师的积累之法
余映潮 
我有非常好的“积累”意识与习惯,我把工作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积累”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没有使用电脑写作之前的10年,我的论文手稿有两尺多高,它们全是复写之后保留下来的。作为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入门处如果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积累资料、提炼经验,于一生的教学研究都有好处。

如果没有大量学术资料的支撑,研究者的研究将行之不远。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怎样的境界。

我的积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种。


01
订阅杂志



1977年以来,我一直订阅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刊载在上面的已有约3万篇文章,加上其他一些报刊,我的身边有十几万篇文献资料可供查询,可谓取之不尽,而我的一生的语文教学事业,也是饱受它们的润泽。这些文章构成了极其精致美好的资料库,永远一声不响、沉默寡言,但从来都是无私地袒露着自己的胸怀,从来都是闪耀着学问的光辉。



拥有和不断拥有一定数量的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学术文献资料,是语文教师业务进修与素养提升的第一策略。没有任何观摩学习、培训进修能够像它们一样长久地陪伴着我们,没有任何名师能够像它们那样深厚博大,没有任何一位个人有它们那样的永在发展更新中的知识与智慧。



从一生的教学事业来讲,积累、拥有大量的专业的学术文献资料,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立身之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在做学问。



0
2
资料摘抄



2003年,我写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那就是做读书卡片。 



自1979年以来,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



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目录。这又读又记的需要时日的读书生活,是我“四季的耕耘”。



到现在我仍然喜欢摘抄资料时的那种辛劳:它让你细细品读,斟酌取舍。让你时时翻阅,咀嚼回味,还让你欣赏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蝇头小字。



现在,虽已不用那种手抄笔录式的“资料摘抄”方法了,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创造。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其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不进行分类,不进行提炼,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0
3
大量写作



写作,是我的“积累”的第一要素。没有写作,就没有我教学工作中的苦与乐,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工作了几十年,我就坚持写作了几十年。



现在,公开发表的大小作品已经超过1600篇了。写作的面比较广,但几乎不写纯理论性的文章。似乎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似乎随时能够进入写作状态。有时颇费斟酌,有时得心应手;有时寸步难行,有时洋洋洒洒。



写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专栏;五年、十年地写,步步为营,精耕细作。有的专栏写完之后,就结集成了“著作”;有的专栏还在写作之中,又产生出新的写作创意。



我写下的许许多多的文章,有的变成了书,有的化作了讲稿,有的成了教学设计的参考资料。



越是有充分的写作,自己的创造的资料就越是丰富多姿。越是有创见的写作,越发表现出写作之前的辛苦积累。于是,奇妙的收获就伴随着一次次的阅读而产生,于是,文章就读得深、读得美,读得别有韵味。



0
4
课文提炼



对课文创造性地艰苦玩赏,让我创造了不少好资料。每准备一堂课,我都要写一篇课文赏析文章,但却远不止于此。



我研读课文的别有个性的方法,可能就超过了20种:

语言卡片,美词分类,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炼,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笔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读,课文集美,文中选文,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诗联赏析,课文美读,写作借鉴,课中比读,课文联读,集合研究,本文评点,诗词句解,资料助读……



课文把玩,其实是对课文进行深加工,进行美加工,进行巧加工,进行厚加工。这样的过程,特别需要苦心、耐心、细心、静心与慧心。坚持下来,则需要恒心。



0
5
专题研究



语文教师的专题研究,我称之为“小专题研究”。我的意思是,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小的实用的专题研究,少做“课题”,少说空话。“小专题研究”,是某一项研究的“聚宝盆”,它像线索一样牵连起无数可爱的素材,将它们集聚在一起,熠熠闪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讲稿,每份讲稿都有几万字;它们其实都是我所进行过的“小专题研究”:

《板块式 主问题 诗意手法》

《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

《教研员工作漫谈》

《磨炼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

《角度的美妙——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

《例谈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水平》

《浅说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能力》

《小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探微》

《提高设计水平 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文本的深度解读》

《例说我对“教学创意”的研究》

《让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多彩》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浅谈文言诗文的朗读教学》

《“教材处理”的八种角度》

《中考作文复习应试10讲》

……



下面是我研究的“阅读教学有效训练10法”的提纲,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小小专题的研究:

(1)概说课文,形式丰富

(2)字词教学,方法多姿

(3)朗读训练,角度细腻

(4)分析赏析,正规训练

(5)精段细读,能力提升

(6)品词论句,格调高雅

(7)亦读亦写,活动充分

(8)课文作文,扎实美好

(9)反复训练,处处落实

(10)巧用课文,思维训练



可想而知,这里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致的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0
6
课例创造



50岁以后,我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案例。我常常暗自与名师较劲: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胜过他们,有“量”,才有力量。可能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用一本书的形式出版40个教学设计,但是我能。



目前我的课已经讲到了200多个。也就是说,我有200多个教学案例了,这里面涌动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波涛,这里面闪耀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光彩。



“量”的后面,是闻鸡起舞,是争分夺秒,是夜以继日,是自强不息。无数的时间与精力都凝聚在它们的身上,无数的艰苦与突破都表现在它们的身上,它们让我敝帚自珍。但我没有停滞我的创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课走向课堂。有时候对某一个课,我也会有多种创意、多种变式。



0
7
火花随记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让我脑海里迸闪出理性很强的想法,这就是思想火花,而勤于思考的人,专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闪现。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学术积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随时把自己的思想所得变成文字。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词语,就是一个好的研究话题。有时候,一个短短的句子,就是一个好的专项研究。我养成了并保持着随记的习惯。



我随记的内容多种多样。特别值得珍爱的是“教学创意”“讲稿创意”“余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么”“讲课纪录”“讲课火花备忘”“课文研读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类。打开一个有关的文件,满目璨然。


在这样的随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话题。深入下去,处处都可以让我们做一做学问。只怕是时间有限,做都做不完。



0
8
顺势积聚



顺势积聚,就是顺着做一件事的过程、在完成某项研究中“趁机”积聚与此有关的大量资料。它的思维方式是:连类而及,归并,提炼,重组。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课文都设立一个文件夹;每一个小专题都设立一个文件夹;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炼”。



一个善于提炼的人,既善于对人对物对生活对社会进行感悟与提炼,也善于对信息对文献对资料进行提炼,以此利于自己的成长,利于自己的发展。“顺势积聚”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开合手法;其智慧在于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举例来说:

在杜甫《春望》备课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关于《春望》的文献资料。

在研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赏《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顺势品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在品味《咏雪》的时候,顺势搜寻关于《世说新语》的评说文章。

在准备《听听那冷雨》的教案的时候,顺势到孙绍振先生的博客上一游。

在教学《〈论语〉十则》的时候,顺势下载“《论语》中的成语”,然后“牵连”到“《孟子》中的成语”“《庄子》中的成语”……

在设计初中版《老王》的时候,顺势获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学资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时候,顺势收集全国各位名师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顺势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写景四字短语。

……



“雪球”就是这样滚出来的,但它再也不会融化。



我常常说,名师成长的过程,往往是“集万千折磨于一身”的过程,没有类似于这样“积累”的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这样的经年累月“积累”的“折磨”,难以养成厚实的底气。



坚持积累,让人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样的灵动。愿无数的青年语文教师关注自己成长中的“积累”。于是,当我们的教学青春日渐美丽时,我们的学问也日渐丰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