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课未讲完,却精彩无限!一流课程和教学创新大赛必知
(2024-03-05 17:01: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生成性教学:课未讲完,却精彩无限!一流课程和教学创新大赛必知
如果课堂完不成知识传授任务,这样的课算不算有效?
我有一个习惯,上了多年的课,每次上课前总想增加点新东西,比如一个新问题、新观点、新案例.....不管上什么课,或做什么培训,都是如此,造成课件内容越来越多,但课时总是有限,要讲授完所有内容,面临诸多困难。
刚当老师时,总担心一节课内容太少,没啥可讲冷场,现在上课前总担心超时,内容讲不完。
特别是我喜欢互动式教学,时间把控就更为困难。
怎么办?
可能需要教学理念上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可能是:
平时我们上一节课有的只是40-45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通常你是有知识传授教学任务的。但如果你没有完成任务,这样的课,还算不算有效?
按传统教学的要求,教师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否则无效。
按生成性课堂来考量,不一定。
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如果教师在40-45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优化,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这节课仍然可以被视为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的完成并不是评判一节课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基于此,本文对生成性课堂做专题讨论。
啥是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课堂就像是一场互动的烹饪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提供一些食材(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菜(即研究)。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食材,并使用自己的厨具和烹饪方法来制作菜肴(即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烹制一道美味的菜肴(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选择食材、如何搭配食材、如何掌握火候等技能(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烹饪技巧和经验,并从中学习到不同的烹制方法和创意(即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就像是一个大厨,他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烹饪过程,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他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来调整烹饪计划和食材的选择,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即优化研究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生成性课堂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突显教学的生成性,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按照预设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强调教学的生成性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对话、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效果,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记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强调生成性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预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计划。预设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预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强调生成性是对预设的补充和完善。在生成性教学中,预设的作用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基础和框架,让师生在这个框架中自由发挥和创造。预设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变的。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生成误区,例如过度强调生成而忽略预设,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导致课堂无序和混乱;或者只注重预设而忽略生成,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和程式化。
另外,一些教师可能存在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生成而忽略实质性的教学效果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过度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而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评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充分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框架,它为师生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面对现实。在实际情况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如果由于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导致教师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这节课也可以被视为有效的。
灵活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灵活的调整和生成。如果发现预设的教学方案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方案和计划,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师生互动。预设和生成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考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体。
评价反思。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不是唯一因素,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效果等因素更重要。
后一篇:违法违规行为,竟然离教师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