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小组管理,到底该如何实施?
(2024-02-28 17:32: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班级的小组管理,到底该如何实施?
在班级管理模式上,我尝试过很多种——曾尝试过法家的以法带班,也尝试过道家的无为而治;曾尝试过班主任的一人管理,也尝试过人人都是班干部;曾尝试过点对点的学生个体管理,也尝试过点对面的学习小组管理···哦,对了,我还尝试过学生师徒制!
班级小组该如何实施?这里有六个关键词:组建、自治、融合、评比、奖惩、优化。下面,我分别展开说一下。
一、组建学习小组
负责任的组长+有荣誉感的组员=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学习小组
班主任选组长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在实行小组管理的班级中,小组长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一般的班干部。因为,小组长是小组管理的核心人物——他/她既要约束好组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又要营造组内的比、拼、赶、超的学习氛围。
确定小组成员时,班主任也要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性,还要考虑到各小组人数的均衡性。
先说组内成员的稳定性,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组员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因素。举个例子: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尽可能不放在一组、性格完全合不来和太投脾气的学生也不能放到一组,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更不能放到一组等等。这些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为以后的小组管理埋雷。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计划地把好学生、中档生、后进生有计划地编进一个小组,以便后期开展组内互助等活动。
再说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们的求胜欲,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PK活动。这也就要求组建学习小组时,要保障各小组的整体实力要相当,以免出现后续评比中的一边倒的局势。
最后说小组人数的均衡性。小组人数+组数=班级总人数,这种分配方案最好。如果不能整除的话,也无所谓,我们还可以安排特别小组。比如:其他小组为7人,个人小组为8人··
二、要给小组一定的自治权
如何让学习小组有一定的自我成长性,那就是让小组有一定的自治权。
安排座位:实行学习小组管理期间,我只安排过一次小组座位。那就是在小组刚成立时,我根据各小组抓阄结果划分小组区域。至于组内成员的具体座位,由他们自己讨论确定,我一般不过问。当然,班主任要提前做好提醒,让他们本着对小组、个人发展有利的原则进行安排。后续的小组区域安排,完全可以根据考试成绩、常规量化的评比结果来确定——排名靠前的小组先选,排名考后的小组后选。
细化责任:我班的学习小组基本是9人,1名组长+8名组员。具体安排如下——组长,负责统筹调度;8名组员中的其中6名,分别担任本小组的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作业收缴、下发;剩余的2名组员,一人负责本小组座位区域的卫生打扫,另一人负责小组内纪律提醒。总之,把小组事务尽可能分配到每个成员身上,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为小组、小组为人人。
制定组规:在遵循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的基础上,各小组可以制定本小组的组规、奖惩方案来保证自己的小组能够有序、高效地运转。像这些学生自己定出来组规、方案,学生认可度比较高、服从性也比较强。当然,班主任也要适当把关,提出合理的管理意见。
三、用小组活动促进组内融合
一个好的学习小组,必须强大的凝聚力。但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学生对学习小组认可之后,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利用班级活动来增进小组成员的彼此了解、对小组文化进一步认同,让小组成员喜欢上班级小组这一小集体。
1、调度小组成员确定小组文化。小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组名、组规、小组合影、成员介绍、组目标等。在协商探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就会有思想的交流碰撞,这不仅有助于相互了解,还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卫生打扫(主要为公共卫生区域),不再单独安排值日小组。
3、班会活动、团课活动,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班级黑板报等
4、在评价机制上,要适当淡化个人评价,强化小组整体评价。
小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快速融入学习小组这个小家庭。
四、强化小组整体评价
如何让小组更加团结?我们可以采取捆绑式评价。通过整体性评价,让小组内部拧成一股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是塑造小组集体观念的一种方式。
我班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常规,另一个是学习成绩。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组评价进而间接管理班级,非常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评价方案的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力量——先由班主任提出评价思路,再有班干部和小组长细化补充,最后由全班学生讨论定稿。
以评价小组学习成绩为例,我班采用的是赋分机制。打个比方,我班的学生总人数为50人。小组成员的班级排名在1—10名之间,可赋分5分;在11—20名之间,可赋分4分;以此类推,在41—50名之间,可赋分1分。总成绩进步,也有相应的赋分。我一般按进步比例(进步名次/当前名次)来参算,进步比例占前1/3,记为3分;居中1/3,记作2分;占后1/3,记作1分。当然,班级的单科前三名,也可以赋分折算进去。
总而言之,小组的评价机制要关注到每个小组成员的进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看到自己为小组作出的贡献。
五、制定小组奖惩措施
有量化就要有评比,有评比就要有奖惩,有奖惩就要有落实。
我个人感觉个体奖惩措施和小组奖惩措施相差不大,只不过原来的奖惩对象是学生个体,现在的奖惩对象是小组整体。在这,就不再展开细说了。
六、个别小组可以适当优化
学习小组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成员的彼此熟悉,小组内部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举几个常见的问题:小组长失职,对小组管理有心无力或根本没有小组管理意识;小组成员不服从小组管理;学习小组的成绩排名连续垫底,已无竞争斗志等。
所以,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小组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出手干预。通过干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更换组长、调换组员的方式来解决。
提醒:为了让小组更有凝聚力,小组优化要慎用!
前一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
后一篇:践行教育家精神,做“领跑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