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2024-02-10 19:33: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认为: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作答。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孔子“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产婆术”,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水平分类”理论,可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6大类型:
记忆型问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辨认或记忆能力;
理解型问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
应用型问题,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分析型问题,培养学生文本解读、分析、重组,并发现文本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文本整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评价型问题,训练学生基于某一标准对文本进行检验和判断的能力;
综合型问题,考查学生归纳、综合、创新能力。
前三类属于低层级问题,后三类属于高层级问题。
一、余映潮、黄厚江老师课堂实录
(一)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
1.《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描述
余老师主要从三大板块引导学生本文解读:三次美读,发现文章之美;自由品读,感受文章之美;浓缩课文,欣赏文章之美。
板块一,用三次朗读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一次自由大声轻快地读,并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第二次教师示范指导后学生分别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齐读课文第2、6、10自然段。第三次教师示范后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深情演读。
板块二,教师首先以“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品读,然后总结本文的写作主旨、写作手法、品读方法,最后带领学生品读短文《青菜》。
板块三,教师先让学生分别画出写整个紫藤萝瀑布的句子、写小花的句子、写情感的句子、点题的句子,然后将课文浓缩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最后激励学生热爱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结束课程。
2.《紫藤萝瀑布》课堂提问描述
(1)什么叫演读呢?就好像你在为大家朗诵课文。(应用型,师答并示范生模仿)
(2)自由品读,说说课文美在哪里?怎么说呢?(评价型,师问生答)
(3)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分析型,师问生答)
(4)这个“紫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呢?(分析型,师自问自答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
(5)前面写那么美好的花,为什么这里还要写那很久以前的、凋零了的紫藤萝?(综合型,师自问自答)
(6)你们看哪些是写“物”的?哪些是写“情”的?哪些是点出它的意味的?(分析型,师问生答)
(7)看出来了吧?哪些是写“物”的?(分析型,师自问自答)
(8)现在我们是在进行浓缩课文的工作,很多同学已经画完了,哪个同学先起来说说?(综合型,师问生答)
(9)嗯,还差点什么呢?(分析型,师问生答)
(10)这是点题的地方,是课文由实到虚的表达,你还有要说的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二)黄厚江老师课堂实录
1.《孔乙己》课堂实录描述
黄老师以三步走形式开展教学:
第一步提问“你对孔乙己最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对孔乙己手的描写;
第二步带领学生围绕“排”“敲”“蘸”“伸”“罩”“摸”等动词分析孔乙己形象,并结合上下文对孔乙己的“手”进行补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第三步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死去的情景、为其撰写碑文揭示人物悲剧命运原因,然后以蒲松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升华文章主题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留下问题“这节课对你的小说阅读有什么启发?”结束课程。
2.《孔乙己》课堂提问描述
(1)同学们读过《孔乙己》之后,孔乙己这个人物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分析型,师问生答)
(2)能具体说说吗?(记忆型,师问生答)
(3)你们有没有注意作者对孔乙己哪一方面的描写最多?(理解型,师问生答)
(4)作者写了孔乙己的笑声吗?孔乙己笑了吗?(记忆型,师问生答,低层级)
(5)下面我们分工找一找小说中哪些地方写了孔乙己的手?有几处?看是不是描写次数最多的?(记忆型,师问生答)
(6)找得很细致,分析也很有深度,还有吗?(记忆型,师问生答)
(7)能说说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孔乙己的手吗?样子?(理解型,师问生答)
(8)他是跟哪些人在一起喝酒啊?还有哪些动词?(理解型,师问生答)
(9)还有哪两个动词也可以联系起来看?为什么?你们觉得最能表现人物命运的动作是哪一个动词?为什么呢?(综合型,师问生答)
(10)能不能把“走”换成“爬”呢?(评价型,师问生答)
(11)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评价型,师问生答)
(12)他的身子是不是趴下的呢?我们能由这个动作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3)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14)可是孔乙己是不是顾客中最有钱的呢?(记忆型,师问生答)
(15)可是孔乙己愤怒的时候会“紧紧攥着拳头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6)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孔乙己手的形状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呢?抄书会使手大而厚吗?想一想什么人的手才会大而厚?(分析型,师问生答)
(17)那么读书人的手呢?孔乙己的手呢?(记忆型,师问生答)
(18)可是后来用手走路的时候,手还是这样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9)还是白白的吗?又黑又脏能看见老茧吗?(理解型,师问生答)
(20)大家还记得小说最后一句话吗?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是不是矛盾?(评价型,师问生答)
(21)假设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综合型,师问生答)
(22)为什么强调“双手撑在满是泥浆的地上,背还直直地挺着”?(分析型,师问生答)
(23)为什么是“冬日”?(分析型,师问生答)
(24)“两条腿不规则地伸在地上”是什么样子呢?“不能称作是手了”又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换用描述性的语言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25)我们来集体想象一下孔乙己死的情景,应该是什么季节?(分析型,师问生答)
(26)为什么是冬天?什么时间?早上还是晚上?什么地点?人们会不会知道?(综合型,师问生答)
(27)再为他安排两个道具,一个手里是?另一个手里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为什么?(综合型,师问生答)
(28)有没有写过碑文?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想一条碑文,并简单说说理由。(综合型,师问自答并引导学生想象)
(29)老师加了一句话“他蜷曲的身躯像一个少了一个点的问号”,知道这有什么含义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30)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31)如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探讨什么内容?(记忆型,师问生答)
(32)回家想一想,这节课你对小说阅读有什么启发?(综合型,师问生答)
前一篇:公开课的七个经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