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不是神仙
(2024-01-28 16:58: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不是神仙
宿献杰
心里装着学校,既要把每一位老师放在心上,又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还得吃着学校的饭操着家长的心,校长不是神仙,校长却又胜似神仙。
有人说,校长不好当。
也有人说,要想当个好校长不容易。
还有人说,要想当一个能被各方面认可的校长,更不容易。
有校长说,当校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也有校长说,干好了是你应当应分,干不好是你没尽职尽责。
还有校长说,校长既不能时时“料事如神”,也不能处处“普度众生”。
校长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各方面对校长从思想品质、“三观”价值到为人处世都有很高的要求。
校长工作的特殊性,招致社会各界对校长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总是希望校长能把学校办成最好的学校。
把学校办好,是校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其实,就办好学校而言,校长压力最大,最希望把学校办好的那个人首先是校长。
“以校为家”的校长
当初王校长决定周一至周五吃住在学校时,夫人坚决不答应,但王校长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夫人的眼泪也未能改变他“住校”的决心。
王校长也难啊,学校里还有些让他“不省心”的住校生,随时会有风险的“薄弱环节”,说来就来的“突发事故”,不定时的上级督查检查,都是让他牵肠挂肚的“大事”,这种身在家里,心在学校的感觉,让他苦不堪言,烦不胜烦。
如今家中二宝得了肺炎打针,夫人“三阳”尚未痊愈,老父亲椎间盘突出,仿佛祸不单行的事,赶趟儿似的都来了。
一边是学校,一边是家庭,“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你永远都不要回来了,去和你的学校过日子吧。”听见妻子在电话里的咆哮,惊得王校长自嘲了一句:“真是‘出家’无家呀”,赶紧掩盖了一下内心的五味杂陈,他害怕身边的同事听见笑话。
像王校长这样以校为家的校长不在少数,即便是有些校长没有吃住在学校,但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赶往学校,全天在校,直至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家;有住校生的校长甚至晚上回家都在十点半到十一点之间,早上六点多又来到了学校,当个校长真不容易啊!
看校长布满血丝的双眼,就知道晚上熬夜有多晚,焦虑有多深;看校长满面红光的脸,就知道血压有多高,压力有多大。
我们提倡以校为家的精神,但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
校长不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热爱教育,关心教师,喜欢孩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辛勤工作表达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他也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还有父母亲朋,他也想享受天伦之乐,也想体味人间真情。
好多校长常用“自古忠孝两难全”作心理安慰,是啊,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孰重孰轻有时真难取舍。
当校长把整个心思都用在学校工作上时,他就会发现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很多。
“所有的事儿都找一把手,所有的检查都要一把手出面陪同迎查,校长忙不胜忙。”王校长不无感触地说。
我们提倡以校为家,无论校长、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我们也要以家为家,无论多忙多累,校长应尽量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事业家庭要兼顾。
请把校长当“凡人”待。
“以会代训”的校长
我们在课堂上观察一名积极投入学习的学生,学生专注的神情,全神贯注的态度,脸上充满了要去深入探索的渴望,这种兴趣和专注是一个真正学习者突出的精神状态。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戏言,但开会确实占用了校长很多的时间。
校长参加完上面的会,回学校后再开会传达贯彻,层层开会,全面落实。
每个会都要上报贯彻落实情况,写汇报,传信息,做美篇,发报道,有声有图有笔记,狠抓落实留痕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工作最后都落实在了基层,到学校、到校长、到班主任、到学生,甚至到家长,感觉校长很像那个针鼻,所有的事情都要从此经过,仿佛校长不经手,啥事也难成。
校长最怕周六周日开会,可上级往往考虑到周六周日学生不在校,校长有时间,所以有好多会议、培训就理所当然的安排在了周六周日进行,而校长还想在周六周日兼顾一下家庭,联系一下亲朋好友,没办法,只好做出牺牲,拿出最好的状态去开会了。
“我是校长,我不去开会,谁去开会?”这句话成了校长节假日、周六周日开会,面对亲人抱怨时的最佳应对语言。
会开多了,有时校长也难以招架,特别是有些内容空洞的会,有些应付公事的会,有些推卸责任的会,有些可开可不开的会。
校长坐在台下,心急如焚,学校里还有好多活动等着校长回来参加,学校里还有许多校长应该做的工作等着校长回来做,而校长却还深陷“会海”之中不能自拔。
确实需要精简一下各种会议了,能合并开的就合并开,能在线上开的就别线下开了,省时、省钱又省力。
让校长从会场上走出来吧,“解放”一下那些经常去开会的校长。
请把校长“还给”学校。
“以一当十”的校长
基层校长最怕人手不够,缺一个老师也开不起班来,受难为的还是校长。
找主管部门要人,主管部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雇代课教师,校长又不舍得花钱。
没办法,很多时候就是校长自己“披挂上阵”,亲临一线教学。
缺语文就教语文,缺数学就教数学,缺体育就教体育,校长就是个多面手,哪个班没有老师,就去哪个班上课。
校长不能生病,有病只能坚持。
上级要求不带病上班,是好意,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可都是多年在一线打拼的,谁还没有点毛病?
你不上班,我不上班,谁来上班啊?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窝,缺一个人就运转不了,真缺人了,校长只能去“打补丁”了。
有人戏说,节假日、周六周日就是校长生病的时间,当然前提是节假日、周六周日不开会、不搞培训,要是碰上开会或培训,校长还真没时间生病。
“说实话,上几节课忙不着也累不着,当年咱也是学校里的教学好手,但问题是,你去干别人的活了,校长的活谁来干?”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校长心中的无奈。
一个劲儿的要求校长兼课、上课、听评课、参加教研活动,不脱离教学一线,可往往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因为开会,校长的课调了今天调明天;因为参加活动,学校的事情推了今天推明天。
试想,如果校长整天忙着上课、听课、评课,参加业务活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工作谁做规划安排,谁去组织实施?
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很多时候,其实是捡了芝麻,掉了西瓜。
校长有校长的职责,校长有校长的工作,让校长按照他的职责做好他自己的工作,应该是一件不难的事。
心里装着学校,既要把每一位老师放在心上,又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还得吃着学校的饭操着家长的心,校长不是神仙,校长却又胜似神仙。
让校长当得更像校长吧!
前一篇:全球基础教育创新的8个趋势。
后一篇:合作学习的“深知”和“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