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责任,就是引领校园读书的风气
(2024-01-28 16:48: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的责任,就是引领校园读书的风气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带着师生一起读书。中国基础教育界有很多爱读书的名校长,他们个人从书中受益,一路从教师成长起来,成为声名显赫的校长,又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到师生身上,帮助一批批老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名。
程红兵:从阅读中收获思维习惯
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程红兵是一位“书生校长”,在他看来,人生有三大幸事:读书、思考、实践。这也是一个老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喜欢看书,酷爱藏书,尤爱教书,满脸书卷气,是所有老师对他的印象。正是因为痴迷读书,他从一名新人教师不断成长,成为特级教师,成为“书生校长”......
程红兵坦言,大学4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被誉为“思维的广播操”的黑格尔著作《小逻辑》,“当时100多名同届同学中,我的逻辑课分数是最高的”。当年在逻辑课老师的推荐下,他买来了《小逻辑》,与形式逻辑课对照阅读,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深奥的理论部分看不懂,他就画表格,一一对应着去理解,“画一画,许多东西就清楚了”。
对逻辑学的研究让程红兵受益匪浅,也让他养成了爱琢磨、关注旁例或反例的思维习惯。在上饶一中教书时,他讲课属于天马行空的那种,学校虽然不管,但有一条非常看重,就是高考成绩。他觉得,任何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开始研究题型和解题技巧。他把历年高考题目按照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进行分类。把这些题目分析透彻之后,他没有灌输给学生,而是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发现解题的规律和技巧。这样一来,学生印象深刻,成绩提升也非常明显。
后来,他尝试在小学开设儿童哲学、初中开设形式逻辑、高中开设审辩思维课程。这些系统性课程专注于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担任校长,程红兵始终带教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他的班级学生在升入高三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一张语文卷子。但他的语文课有三项任务:每课一诗,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介绍一首诗歌;每月一书,每个月学生都要读一本文化经典;每月分享一次读书体会。
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开启整本书阅读的语文课程改革,从《论语》《史记》《红楼梦》,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中外经典名著一章一章地读,涵养学生的思想和素养。学生们一起读了几十本文化名著,在一个个年轻的心里埋下了读书的种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毕业10年了,还有学生打电话给他,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推荐一下。
他还将课程改革推广到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数学课上,老师们不单讲题目和公式,还讲牛顿、莱布尼茨、高斯等数学大家的故事,鼓励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位数学老师甚至因此出版了书籍《情境数学》,并快速成长为特级教师,后来成为高考数学命题组成员。
程红兵认为,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是不应该教学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做到不断学习,他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因为他的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他不断勉励教师,要继续读书,用读书滋养自己的心灵,不让心灵之花枯萎,也不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养成的读书习惯、研究习惯、创新意识。
李希贵:阅读影响人的一生
“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这是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名言。
他本人就是被阅读影响的人。他说:“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上大学时,除了教室,李希贵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李希贵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文学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着……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他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工作后,爱读书的习惯,让李希贵迅速成长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李希贵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让李希贵懂得了管理的真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阅读告诉我,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李希贵说,自己对教育的改革,很多都源于阅读后的思索。
他曾多次呼吁,用大量的阅读来进行基层语文教育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事实证明,这种方式非常有成果,学生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而且提升了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他感觉到: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当下,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如何才能跟上时代?李希贵不断强调,孩子成长有三宝——读书、玩伴和乐高。就是因为这些方式容易给孩子空间、时间,是最终培养他学习力的方式。
李希贵始终记得一个小故事,一位从十一学校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回学校找他,想讨论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过去这名学生一直想成为一名律师,但后来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最终决定报考公共关系管理专业硕士,再出去读博,希望今后进入国家的重要智库做研究,致力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李希贵听了之后很欣慰。
这个学生在十一学校上初二的时候,李希贵送了送了她一本书,并在扉页上提了一句话:希望她志向高远,心怀天下,多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一些事情。没想到初二埋下来的种子就这样生根发芽了。
这再次印证了他一贯的想法:阅读,为学生成长奠定了难以想象的深厚基础。
图片
李烈:阅读让人学会思考
北京实验二小原校长、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李烈是全国小学校长中第一位国务院参事,在全国小学教育领域,其影响力巨大。她的事业可谓尽善尽美:教书,早年就当上了特级教师;当校长,当成了校长们的校长——年轻校长们以能成为“李烈校长工作室”的成员为荣。
为什么能收获事业上的成功?在李烈看来,主要是依靠学习。她说,学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还有就是读书。她读了很多书,除了教育类的图书之外,还读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它们使我跳出了教师狭小的圈子,可以从教育外部来看教育,从一些原来从未思考过的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大大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认识,并重新又激发出自己不断思考和追求发展的热情。”
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下,她提出了“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等教育主张。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她始终坚持,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更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知识掌握本身。所以她反复强调,要通过读书,培养孩子学会思考。
“随着科技与校园生活的深度融合,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智能。”李烈说,“我们要分析学生需求,明确提升阅读的移动性、服务的便捷性,更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滋养智能意识、提升现代手段应用的能力。”
由此,她在正泽学校建设了“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使正泽校园就像一个大型图书馆,而学校所有的图书都可以漂流、定位、检索;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可以感受到智慧与智能,图书不仅种类齐全,而且随处可借、随处可还;学生拥有自己的专属阅读数据库,沉浸在无形的学习氛围中。
如何依靠科技力量让学生更方便更有针对性地读书?李烈将期望赋予了学校AI中心。通过学校智能PDA数据导出,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如通过学生图书借阅记录分析,从而提炼出学生对于图书阅读偏好情况,帮助学校更加精准地补充图书;总结出各年级学生关注的领域、主题等,开设相应课后服务,为学生深入阅读提供助力。
图片李镇西:校长的责任是引领读书的风气
都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而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按理说,教书人不读书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
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他找老师们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不愿读书。最后得出的答案被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太忙,没时间。第二,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第三,不知道读什么。第四,有的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第五,年龄大了,读了记不住。
为了彻底从思想上打通教师不愿意读书的堵点,李镇西通过教工大会讲话、各类座谈会、个别谈心、书信等方式,给老师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告诉老师们,无论多么忙,我们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的,因为这些是我们的生活必须且我们已经养成习惯。所以,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须,同时养成习惯,那么无论多忙,老师都永远有时间读书的。
此外,他还亲自给老师们列出了必读的书单:
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让老师们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
第二,教育经典,重点推《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等,让老师们直接与真正的教育大师精神对话,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
第三,儿童读书或者说校园文学,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秦文君的书、曹文轩的书,还有韩寒的书、郭敬明的书。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
第四,人文书籍,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等,让老师们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
他将进入学校不到三年的年轻老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沙龙”,人数在50人左右。通常是一个月搞一次聚会,或是中午,或是晚上,或是周末,有时候是他给大家讲成长经历,有时候是大家围绕共读的一本书进行研讨,有时候是请优秀的老教师给他们讲读书与成长的体会。
在种种举措下,校园里留下了越来越多教师读书的故事……
做校长的那些年,他集中精力引领老师们的专业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引领就是倡导读书的风气。他经常对老师们说:“一个学校有没有的文化气息,主要不是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也不是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或者题词绘画雕塑之类,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
前一篇:教师要有书卷气
后一篇:全球基础教育创新的8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