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命长短,竟然跟走路有关系?

(2024-01-21 13:19: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寿命长短,竟然跟走路有关系?研究发现:走路能降低死亡率!但别走错了


有人说走路可以延年益寿,也有人说走路多了对关节不好。关于到底要不要走路的争议,一直没断过。

那么想长寿,靠走路的行为靠谱吗?


01

想长寿,多走路,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2021年5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一项研究在流行病学、预防/生活方式与心脏代谢健康科学会议上发布,该研究数据共涉及16732名平均年龄72岁的女性。

在长达6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不论是连续长时间走路还是短暂走路,只要步数增加,都与降低死亡风险相关。

相较于连续长时间走路步数为0的受试者,步数为1-2000和超过2000的人,分别降低了9%和31%的死亡风险。

相较于短暂走路步数为0-3200的受试者,步数为3200-4260、4260-5440和5440-9100的人,分别降低了37%、40%和46%的死亡风险。

简而言之,无论是连续长时间走路还是短暂走路,只要增加步数,都能降低死亡风险。因此,想要追求长寿,多走路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健康选择。那么走多少步最好呢?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健康步数。

2022年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来自四大洲的近4.7万人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每天步数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渐降低。

并由此确定了不同年龄群体每日最佳的行走步数标准,即18-60岁最佳步数为8000-10000步;60岁以上最佳步数为6000-8000步。


02

走路的好处大公开




走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个大公开。

1.锻炼肌肉

用进废退,这一直都是肌肉细胞的生长原则,人的身体并不会浪费能量去繁殖、支持和管理对机体不存在任何贡献的肌细胞。肌肉如果能一直承受规律,而且适度的压力和张力时,对机体的活动才有意义。长时间久坐的人,肌肉就会发生改变,肌肉萎缩脂肪堆积。

走路就是一种神经、肌肉、骨骼都要进行,互相配合的全身运动,并且需要快速协调大脑神经活动,按照顺序收缩和放松全身的肌群。走路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调用了全身的肌肉。

2.提升心肺功能

走路对心肺是有好处的,因为心脏本来就是一块肌肉,可以因锻炼而变得强壮。走路对整体心肺功能都是有提升的。因为走路时,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肺和血管的机能,会被全面地调动。

3.改善情绪

目前的实验和研究都表明,行走和情绪存在正相关。步行也被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手段之一。还有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缺乏运动与个性的改变有关,而且是变得更糟。

4.提升大脑创造力

走路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量。当大脑供血量充足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更加活跃,从而有助于提升大脑创造力。



此外,走路锻炼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压、减轻体重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快走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大脑创造力,值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推广。



03

这样走路反伤身!




虽然走路好处多多,但是有些走路的方法,反而会伤身,下面我们列举了常见的两种走路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光脚走鹅卵石养生

糖尿病患者,对于冷、热、压力的感觉,并不会太明显。这类人如果走石子路时,脚不小心被刮伤了,造成皮肤的破损,很容易导致脚部感染,引发糖尿病足。

痛症患者也不适合走石子路。脚底疼痛,多半是由脚底的跖腱膜发炎而造成,跖腱膜炎常常由对脚有额外的应力的活动所引起。这种情况下,还在坚持走石子路的话,只会加重病情。

扁平足的人也不适合走石子路。正常人的足底是有足弓的,可缓冲震荡的同时,保护足底的重要神经、血管、肌腱等。扁平足的足底弹性会变差,对足底重要组织的保护减少,走石子路容易导致这些部分受伤。

误区二:倒走1步可以超过正走10步

倒着走或的确能在一定程度刺激到不常活跃的肌肉,改善平衡力,还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但是倒着走,非常容易摔倒,对于老年人而言风险极大。

对于膝关节有炎症、关节骨质增生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倒着走,很有可能会加重了膝关节的不适。

患有颈椎病、小脑病变、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人群,更加不适合倒着走,尤其是患有颈椎病的老年人,倒着走可能会加剧颈椎的疼痛和眩晕等,甚至会猝然摔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