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2022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2024-01-16 16:16:3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一 |
湖南宁乡2022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所以,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无论大小,皆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取自西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五四”前后,我们开始了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再次全盘照搬西方的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进口学术,其意义不容低估,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如影随形,相伴而来。经过上百年移植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等。这种移植导致中国传统学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没有这一引进就没有现代学术,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努力,从欧美移植过来的这些学科本身尽管都是在中国语境下由中国人自己在研究,但是这些学科浓厚的西方气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点几乎表现在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上。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通过这些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究竟是想为欧美造就人才,还是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人尖锐指出过:“中国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他们的历史是值得研究的,必须研究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他们看见英美各国的大学有些什么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就照样设立这些课程……我们的大学不是在这里为中国造人材,反在这里为英美法造人材。”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就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起过“学术中国化”运动,但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正是鉴于这一教训,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终于正式开启。在此背景下,当下的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的挑战或任务。在笔者看来,所谓新文科与旧文科之间的差异,当然应是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西方化学科体系之间的差异。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和中国数据的文科,当然就是所谓的“新文科”。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光明智库: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您认为,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新文科承担着哪些使命?
林文勋(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因而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变革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今时代,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只有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通过发展跨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因此,新文科建设要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文科应该不断推进跨国研究、合作与交流,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蓄积青春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新文科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学科前沿,不断加强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度与美誉度。新文科还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新文科建设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秉持天下情怀,更自觉地把中国所处的世界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强化区域国别研究,形成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客观认知。
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南南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既提供了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共处合作的空间,也为未来世界提供了彼此联系的纽带。这提示我们,要让广大青年学子知中国、懂世界,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之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之所以都是从西方移植而来,是因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不具备学科分类的特点。
B.若没有三次对国外学科的移植,中国传统学术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现代学术也就不会产生。
C.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利用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的过程。
D.人文社会科学致力于用理论和方法论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说近百年前的“学术中国化”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文社会学科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但是当时的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认识。
B.当下的中国文科各领域仍未脱离西方学科体系,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是新文科的建设任务。
C.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思想武器追踪学科前沿,不断提升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推进跨国交流、建构人类命题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D.中国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对新文科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要求。
3.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材料论述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将城市规划等优势学科与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有机融合,其研究成果促进了苏州名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出台。
B.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浪潮,正极大地改变着学习和教育方式,应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新文科建设提供高效便利的工具。
C.培养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不仅要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思想、中国制度,还要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
D.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依托本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历史积淀和雄厚师资力量,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以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4.材料二两位受访者有哪些一致的看法?(4分)
5.材料一是如何逐步解答“何谓‘新文科’”这一问题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楼梦(节选)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
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 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 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 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 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8.
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4分)
9.
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0.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是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哪些弊端进行反驳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枕上作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
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耽酒,沉溺于酒。
李广:西汉名将,李广长于骑射,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老不侯:到死都不得封侯。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朝”,即朝中,朝廷。这一联可以看出诗人朋辈凋零殆尽,自己也已是风烛残年。
B.首联中之“卧扁舟”,对上而言,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对下而言,内启“孤枕梦”的出现,外启“四山秋”的环境描写
C.颔联“孤枕梦”之“孤”,是一种虚写,又恰与上联之“死尽”相对,照应极严。
D.颈联“何妨”者,境界颇高,表露诗人所关心的,决非自己的名位权势。而是国家的统一 和品德的高洁。
16. 尾联说“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综合全诗,分析诗人有哪些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在继承前辈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
,把技艺
得越发精绝超凡,而成经典。流传至今的经典图谱,多随物像而剪饰,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艺人们都可
地创造出适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时年八节、敬神拜祖用的,还有婚嫁习俗中用的,可谓异彩纷呈,花样奇绝。
。其造型简洁灵活,都是按照附物随形的创作手法进行布局结构的,是历代潮阳妇女们的集体守正创新的成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立足
精益求精
发挥
别有用心
B.植根
精益求精
锤炼
别出心裁
C.植根
日臻完善
锤炼
别有用心
D.立足
日臻完善
发挥
别出心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供品花艺术构思都是源于生活,非常精妙。
B.生活为这些供品花提供了艺术构思,非常精妙。
C.生活为这些非常精妙的供品花提供了艺术构思,
D.这些供品花源于生活的艺术构思,都非常精妙。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物供品从最初用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供品花”的传承发展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
B.实物供品从最初用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就是“供品花”的传承发展。
C.从最初用实物供品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供品花”的传承发展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
D.从最初用实物供品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就是“供品花”的传承发展。
(二)语言文字运(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本题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跳跃成绩主要取决于人腾跃后的远度与高度。跳跃是一种斜抛运动,
,跳跃的远度与高度主要由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两个因素决定。而这两个因素都受到起跳技术的影响。那么,在跳跃运动中怎样通过合理的起跳技术,获得最大初速度和最佳腾起角度呢?跳远和跳高有明显的不同:跳远的起跳
,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跳高则是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水平速度的情况下,
。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高中学生如何做到合理饮水。(5分)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摄入和排出的水量应保持动态平衡,日均需水量约为2500毫升,可通过进食或饮水等多种途径摄入。白开水是满足人类健康最经济实用的首选饮用水。14-17岁的男生每天应饮水1400毫升,女生应饮水1200毫升。在炎热或出汗较多时应增加饮水量。高中学生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及时补水,不应口渴后再喝,建议每个课间喝100-200毫升。喝水时还要注意水温是否适宜,过凉的水会刺激胃和食管,不利于健康。此外,很多饮料添加了糖和其它成分,过量饮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不喝或少喝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替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猴子被一条河拦住去路。河上的独木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从没走过这么窄的桥,但有信心。”于是猴子像杂技演员一样伸开前肢用来平衡,小心翼翼,双脚交替前行,一步步挪到了对岸。
另一条河上也有一座桥,比独木桥宽三倍。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走过比你窄多了的独木桥。”于是想也不想,跳上就走,哪料,才走几步就掉入了水中……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2年上学期宁乡市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1.B【A项,“不具备学科分类的特点”错;C项,“本质上是利用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的过程”错;D项,“用理论和方法论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错,据原文“致力于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可知。】
2.C【“是推进跨国交流、建构人类命题共同体的必要要求”错。应表述为“是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B【B项是强调新文科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属于材料论述的内容。】
4.两位受访者均提出新文科建设要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年学子;新文科建设要拥有天下情怀,推进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文明的研究;新文科要发挥自身在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作者首先指出,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取自于西方的历史事实;然后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即其浓厚的西方气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不清;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新旧文科之间的差异,从而明确了“新文科”概念的内涵。(共6分。每点2分)
6. C
7. D
8.
才华出众。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心直口快(或纯真坦率)。看了宝钗写的《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命运凄苦。《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
9.
语言形式陌生化。“好风凭借力”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语意上重炼意翻新。用简洁的语言体现了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脱离具体的创作情境,可以给人们向上精神、竞争意识等多方面的启示。
10.C
11.D
12.D
13.(1)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4.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15 C
16. (1)朋辈凋零殆尽(2)自己风烛残年,老病卧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3)国土没有收复,国家风雨飘摇
1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历数阿房宫楼阁之多之密集的句子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露.
斩荆棘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18 B
19 A
20C
21 (1)根据斜抛运动原理
(2)要在取得适宜垂直速度的情况下
(3)通过起跳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
22. (1)每日适量饮水(2)首选饮用白开水(3)少量多次饮水(4)注意饮用水温度,不喝冷水(5)不喝少喝饮料
23.作文
这是一则关于“猴子过桥”的寓言材料。材料中涉及猴子、独木桥、宽桥三个对象。两种看似无关的不同宽窄的桥,因为猴子的过桥行为而产生了因果关联。猴子是这则寓言中的主角,其挪过了窄桥却跌落于宽桥的结果,在看似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矛盾中,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寓意,于是出现了三个审题立意的视角。
从猴子角度立意: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麻痹大意;态度决定一切,不能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做事不能凭经验主义;要听取别人意见。
从事件角度立意:阴沟里易翻船;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杜荀鹤《泾溪》)
除了以上立意角度以外,还可以从正面与反面的角度切人题旨;凡事皆要谦虚谨慎,居安要思危,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掉以轻心易遭挫败,经验主义害死人,骄傲自满易翻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