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校长领导力,根本上就是带领教师团队应对不确定
(2023-12-25 17:31: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所谓校长领导力,根本上就是带领教师团队应对不确定
原卢志文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充满了混沌和复杂性。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没有什么比不确定更确定。埃德加·莫兰形容这个世界中的我们,“是在散布着确定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2013
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这次峰会上,埃德加·莫兰呼吁所有身负教育职责的人们,应该走向迎接我们时代的不确定性的最前哨。当年我还有点怀疑,学校是象牙塔,怎么可能到不确定性的最前哨去?可是这
10 年,我们越来越觉得,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着穿透时代的目光。
原来,学校就是要走向研究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最前哨。他还呼吁:“面对错综复杂和日益不确定的世界,我们需要变革文明的范式,用复杂性思维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
面对不确定,我们怎么办?
不确定带给我们完全未知的焦虑,不再拥有的失落、常规失控的挫败、不进则退的恐慌和无所适从的混乱。
所谓校长领导力,根本上就是带领团队应对不确定,去寻找背后的确定性。人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创新和变革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办法。作为校长,我们又该如何创新变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给不确定性分个类。不确定性分两类,一类叫随机不确定,一类叫认知不确定。随机不确定,就是“已知的未知”;而认知不确定包括“未知的已知”和“未知的未知”。
“已知的未知”就如同掷骰子,你无法预知每一次变化的结果,但是所有结果都不会离开统计学的规律,这是确定的。在赌场,玩一次可能赢;一直玩下去,一定输的精光!这就是“已知的未知”。
“未知的已知”是人们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你以为不确定,其实是确定的。
“未知的未知”是人类未知,你也未知。你的不确定也是别人的不确定。我们看一张照片,一只高压线上的猴子,我们看到它,替它担心,因为很容易触电,它一会儿就被电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明白这个知识,可是那些被称为专家的老猴子,面对触电而亡的猴子,却会对恐惧中的小猴子们说:“这就是不确定”。
别以为这些事只在猴子身上发生。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社会有太多的愚蠢打着创新和改革的旗号在现实中大行其道。比如不当管理、任性指挥、违法行政、人治盛行,会人为制造很多不确定,这是可以应该并且必须避免的。
不确定性的世界有三个“测不准”,“微观测不准”“宏观测不准”。宏观是复杂系统,它涵盖了几乎人类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测不准。还有一个“测不准”,叫“人性测不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复杂系统不同于经典力学的单一线性因果结构,内部元素之间立体镶嵌,结果和原因的位置经常互相纠缠、颠倒、循环,形成混沌。所以,创新和变革要解决的主要是复杂系统和人性带来的问题,是大家共同的难题。
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在遭遇变化和应对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所以我们要关注应变力。人类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全部努力,最辉煌的成果,那就是科学进步,因为科学是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特征就是“确定性”。
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说,掌握更多知识都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根本途径。知识给随机不确定性划定的边界,让我们可以评估风险,做出决策。知识让“未知的已知”变成“已知的已知”,减少了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
所有人都以同样的速度迈向未来,但是知者见人所未见,能者达人所不达。“致知”“强能”的根本途径在“思与行”,创新型校长一定是学习者和行动派。
教育领导者如何创变创新?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无论成绩高低、个性如何,都要扮演这四种角色:愿景领导者、价值领导者、变革领导者和潜能领导者。所有成就的领导者,毫无例外都是改革家。创变能力是校长领导力最重要的方面,好校长一定是优秀的创变者、革新家。
什么是“创”?1、开始(做),首次(做),如开创;2、伤口、伤害,比如创伤、重创。创新,就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方法,也产生了一个新的伤口或造成了新的伤害。这也意味着,创新要承担风险和付出代价。古今因改革葬送的改革者和因改革者葬送的改革总是最多的。许多人没有成为“先驱”,却已成为了“先烈”。所以我说,勇士的伤口在前胸,逃兵的伤口在后背,而创变者前胸后背都是伤口。
即便如此,历史记住的永远只能是那些改变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变者。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尽管创新创变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强调创新,鼓励变革。那么,如何创新呢?
创新,首先要打破的是思维定势。教师写备课笔记天经地义,我们向教师收教案是常规动作,但是改一下,我们给老师发教案行不行?这就是基础教案的改革,非常棒;学生参观博物馆,天经地义,常规是要到校外去参观,现在改变一下,我们把博物馆搬到学校来;学生课后做作业天经地义,是常规动作,改变一下,把作业放到课前做,于是就有了翻转课堂,就有了课堂变革......所以,做一切事情都有规矩,唯有创新没有规矩,它没有新的要素,只有新的组合。
创新,还要找到创变的点。创变的点在哪里呢?就在难点、重点、节点、痛点、疑点、堵点、缺点、弱点、热点、焦点、卡点,这些不就是我们创新和改革的点嘛?
我们知道方向、路径、工具是企业家的创新力,教育家的创新力在哪里?
其实,教育家的方向、路径、工具分别对应的就是理念之力(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结构之力(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之力(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在这三种力量框架下,有大量的题目需要我们创新创造:
理念创新:教育目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办学宗旨、事业愿景、学校文化、服务意识、品牌定位、课程变革、课堂转型、教育科研……
机制创新:公民融合、体制创变、托管服务、教研协作、新型集团化、跨区校跨领域联盟、服务外包、定制服务、扁平组织、民主管理、评价促进、内部公司、积分银行、项目学习……
科技创新:内外技术兼顾,重在内技术;智慧校园、智能管理、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小组合作……
创新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思想实验。我们知道了在哪里创新,怎么形成方案,那么这些方案究竟行不行?就要先做思想实验。思想实验是代价最小的——形成方案、推敲方案、论证方案、推行方案、完善方案,用大脑去推演就明白了,没有问题了再去实施。
二是扩大共识。教育改革在实施之前还需要扩大共识,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成本。要针对事,把事作为改革的对象,而不是直接针对人。即便目的是为了改革人、改变人,也要通过改革事来间接地影响人。改革是为了人、团结人、解放人、帮助人、激发人、鼓舞人、成就人,而不是束缚人、控制人、折腾人、愚弄人。
三是坚定执行。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坚定执行、不要半途而废,阻力最大的时期不在创变初期,而在登顶之前。关键期不能退缩,需要定力、毅力,还需要助力。助力就是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推进改革,就差那么一点点力量,你有可能就失败。扛过才有一马平川,放弃则会功亏一篑。
四是防止反复。习惯很强大,要防止反复,行百里者半九十,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一个巩固期。不加巩固极易出现反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五是保持弹性。教育变革要保持弹性,避免脆断。老师傅有个经验:拧紧螺丝松半扣。这“松半扣”的余地,要留在关键期之后,巩固期之前。这是改革的智慧。
教育创变还要注意以下四个特点:
进行中的创变——教育创变不可能在手术台上、在4s店里进行。
不能试错的创变——面向活人,关系重大,不容试错,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
系统的创变——改革与创新“牵一发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未必就一定比“整体推进”式的改革来得更容易。要做“纲举目张”“一树百获”“重建系统”的改革,不要“摁下葫芦起来瓢”,更不要反复“打补丁”。
没有回头路的创变——改革中的困难最终还要靠改革去解决,很多改革,退回去带来的困难,会比继续推进遇到的困难更多。
总之,“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我们做了很多大的改革,比小改革要容易。当然,微创新、细改进,小课题,轻变革,这些也都是值得鼓励的。人人可为,汇聚起来能量巨大,关键是学校组织内部要营造出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利于创造的生态。
何帆说:“中国的成功不在于出现了天才人物,而在于有无数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我非常认同这句话,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创新时代。宏观政策、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但追求更好、更美、更公平、更高品质的教育,是确定的;遭遇怎样的气候,遇到怎样的上司,是不确定的,但选择怎样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是可以确定的。
前一篇:良好的教师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