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线教师的10点建议
(2023-12-25 17:1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给一线教师的10点建议
郝晓东
知道的越少,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少。
01
方向
往前看,关注方向,
而不是目的地。
保持正确的方向,
就会抵达你想去的地方。
02
环境
你生活的地方——乡镇或城市,
对你有很大影响。
这个因素,
与大多数因素不同,
是一个你可以选择和改变的因素。
03
高人
成长的捷径是得到高人的指导。
向高人请教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还不是拉近关系,而是争取参与到高人的事业、事务中。
在一起做事中,自然得到指导。
只不过,“指导”可能叫另外的名字:有时称“鼓励”,有时叫“批评”。
04
模仿
“模仿他人,
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模仿自己,
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终点。”(转)
05
坚持
我们往往高估
一天能完成的事,
而低估十年能取得的成就。
拿出十年来,
你可以成就
不可思议的奇迹。
坚持长期主义,
积小胜为大胜。
06
悟
比学习还重要的是“悟”。
比努力还重要的是悟性。
成长的前提是醒悟。
成长的关键是开悟。
通过做事而领会,叫体悟。
通过道理而了解,叫领悟。
通过痛苦能理解,叫彻悟。
撞了南墙才懂得,叫恍然大悟。
撞了南墙也不改,叫执迷不悟。
07
思维
思维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可怕。
所有的痛苦都是思维懒惰造成的。不仔细思考问题的本质、行为的目的,只是一味顺从世间法则,或是套用以往的经验,妄加判断,这是思维惰性最直接的体现。
要克服思维的懒惰:
一是培养对真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二是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和接受表面的观点;
三是能多元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看待问题,开放心态,接纳多样的观点和意见;
四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观念;
五是持续反思和自我提问,定期回顾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偏见。
08
实践
晨读一位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文章:《“名师是写出来的,是读出来的”的论调不是蛊惑,就是欺骗》。文章主要是强调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几点感触:
1.中医有名医,西医有专家。基础教育不缺名师,缺的是专家。中小学语文界不缺名师、特级教师,缺的是王荣生、孙绍振、荣维东这样的专家。
2.成为名师,教学水平高就可以了。但成为专家,还应洞悉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个人经验中的永恒规律。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要知其“所以然”,离不开海量阅读、专业阅读,离不开专业写作。感觉懂了,但写不出来,大概率是还不懂(当然,也有隐性知识)。
4.名师教得再好,也是经验式的“老农民”;基础教育不缺“老农民”,缺的是专业式的“袁隆平”。
5.没有成为专家,不是实践的少,而是缺乏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阅读与写作,是研究的工具。
6.新教育提出“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内部讨论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应该把“专业交往”换为“专业实践”。为何没有换?一是,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实践;二是,当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缺的不是教学实践,而是专业读写和专业交往;三是,“三专”真正提高了,实践才能变得专业。
7.成为优秀教师、专家,不单单靠专业发展,还包括职业认同。要有职业认同,离不开阅读与写作的滋养。
09
积极
彭凯平:三条心理学公理
1.构造原则:所有的外在世界是人心的产物,现实是我们构造出来的,所以调整心态可以改变视野。
2. 环境调节:人是情景的产物,外在环境决定我们很多心理特点,改变外在环境可以改变自己。
3. 频道作用:内心活动与环境的冲突要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积极心理产生涟漪效应可以影响很多人。
10
幸福
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增强自信心。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5.允许自己有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职业、事业、志业。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志业或使命。
12.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
补充:
顾明远:“教师专业成长要经过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首先要有做教师的意愿,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或问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锤炼自己的心性。
第三项修炼是学习。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学生是面向未来社会的,人机结合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面对时代变革,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教师最重要的收获并非物质的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
共勉:
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会越多。
反之亦然。
知道的越少,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少。
后一篇:良好的教师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