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学校量规”

(2023-12-19 09:13: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十年深度调研,我们沉淀了一套看得见的“好学校量规” 
张凯 

“什么样的学校可以称作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每一个教育人都会思考并且用行动去叩响的问题。

十多年来,《新校长》有幸实地调研了数百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创新探索。每一次深度采访,我们都致力于洞察学校的内在逻辑、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师生状态、办学质量,由此沉淀了一套涉及15个维度的“好学校量规”。

借助这套量规,期待助力一线教育人作出有效判断:一所学校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办学,它的基础生态究竟拥有怎样的发展潜力?



学校样态

学校价值系统


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型,价值系统正成为学校的基础设施。透过价值系统,我们能够洞察学校办学的底层逻辑和文化土壤。

比如,学校有没有围绕上位的育人目标,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清晰的使命和激励人心的愿景?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有没有转化为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

学校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办学准则和行为准则,以保证日常教育教学始终锚定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价值观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立场?

如果建立了这样一套价值、目标和意义系统,学校便拥有了创新的价值支点和导航系统,以确定的品格应对不确定的世界。

治理的结构


一所学校能不能激活和释放每个人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实现高效运转,从治理的结构、部门的设置就能看出来。

比如,是强调控制、行政色彩较浓的科层式架构,还是强调赋能、减少层级的扁平化架构?组织机制的设置,能不能及时响应师生需求,让资源和支持流向教育教学一线?

学校的治理主体是多中心还是单一中心?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有没有共同参与其中?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是否畅通,协同共建是否常态化发生?

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结构理顺了,从管理走向治理,进而走向青色组织、生态型组织,才会成为可能。


空间的布局


进入校园,空间布局与场景打造显现着学校的“颜值”,也反映出教育的灵魂。

比如,除班级教室外,其它学校空间是否能做到分类很清晰,文化能呼应,功能较完整:灰空间、公共剧场、混合学习空间、专业主题空间、学科空间、运动空间、教研空间、休闲空间……

教室有没有匹配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没有学科味道?在教室之外,走廊、过道、转角、食堂等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否匹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更多样态的学习方式?图书馆仅仅是传统的阅览区,还是成为学生阅读、休憩、创造、思考的综合性场所?

还有越来越重要的是,场景设计有没有给师生的创造留白?天花板、走廊、地面都可以成为学生表达的载体,成为指向成长课题、学科逻辑、项目主题的资源,唤醒学生的心灵,展现孩子的气质。

好的学校是从教室中心走向学习中心,走向全方位的学习社区、学习场,让小而美的校园化为蓬勃的育人资源。

班级的温度


学校的“大生态”,是由一个个班级的“小气候”构成的,每一个班级、每一间教室都是一所小学校。这里藏着教育质量与内涵最真实的秘密,所以我们需要重点打量。

比如,每个班级长一个样子吗?还是每间教室都有不同的名称、布局、自我表达?班级有着固定的面孔,还是多张“面孔”,比如图书馆、阅览室、探究室、操作间、展览室?

班级的走廊外墙,是学校统一设计的色彩与画面,还是大部分由学生自己管理的“创作阵地”?课表的长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样子,还是打破了时长,超越了学科,甚至每周都会长得不一样,每个教室也会不一样?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重新定义班级的功能和样态,从整齐划一走向适性生长,让班级也有目标、灵魂和温度。



课程的逻辑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也是育人的主场。从课程的结构及其背后的逻辑,我们能看出学校的“底色”。

首先,课程是否具有丰富性和选择性,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套餐”、“快餐”,还是“自助餐”?是否以学生成长为导向,让学生通过课程找到自己的赛带,发现不一样的兴趣爱好、天赋和潜能?

其次,课程结构是分科的还是统整,是综合还是融合,是学科本位还是素养本位?在学习无边界的今天,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与生活融合,与世界链接?

最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老师和学生有没有参与,做到师生共同研发创生?

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要凸显内在生长性,基于师生、生活、世界等一切要素建构而成,真正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教师样态

教师的办公区


学校理应是老师和学生热烈生活、美美生活的地方。而对于老师来说,办公区是体现生活感和幸福度的核心区。

我们要观察的是,这里是不是有阅览区、休息区、茶歇区等功能区?有没有让人呆着舒服、益于身心健康的场景与设施?是不是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于一体,从单一办公空间,走向学习空间、研讨空间和生活空间?

这里是不是公共透明的开放式办公?大多数老师是不是能旁若无人地在忙着专业的事情?是否支持高效协作讨论?在每个教研组或者年级组,是否总有不少从老师们自己头脑里拽出来的创意表达、文化外显?

如果办公区成为了生活区和生长区,那学校的教师群体一定是积极向上、蓬勃幸福的。

课堂的样子


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实现专业进阶、自我超越和升华的高地。随机选择一间教室听一节日常课,从课堂的样子便能看到教师的样子。

比如,课堂老师教的多,还是学生学的多?是问题多还是答案多?是开放多还是封闭多?是在知识层面打转,还是走入学生内心?是追求特别“顺利”,还是拥抱未知的建构?是每个孩子在做符合老师期待的“个人表达”,大家都在举手,答案却总是指向标准答案;还是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却热情地鼓励真实的意外,允许超越知识点的奇思和妙想,推动孩子们呈现“学有矩,思无涯”的状态?


师生的关系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他一切都取决于这种关系的质量有多高。所以,如果要为一所学校的教师画像,师生关系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颜料”。

打量师生关系,首先要看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的关系,还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的关系?是身边的导师,还是台上的智者?

进一步看,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教师是否能够应对面向未来的角色转换,比如从学科知识的二传手,走向学生成长顾问、学生学习评估者、学生美感助长师、目标助力者……

涌现的自组织


涌现的教师自组织,是学习型、生态型学校的标志之一,体现着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生长力。

不妨看看有没有自下而上成立的教师自组织,比如项目组、工作室?自组织的成员是否打破学科和年级界限?

在这些自组织里,教师们是否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强烈的驱动力和研究的激情?研究的课题,是不是围绕真实的问题和痛点进行?

而在自组织之间,经验分享与流动有没有发生?研究的成果有没有反哺到日常的教育教学?

教师的工具箱


丰富的工具箱,是通往未来教师的脚手架。所以,有没有好用、管用、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可以作为透视教师变革力的一个切口。

首先,教师是否储备了足够丰富的思维工具、管理工具、教学工具,比如执行清单、操作手册、测评工具?其次,教师能不能把这些工具真正用起来,实现小输入、强输出?进一步,是否能够刷新工具、升级工具?

当然,如果这些经过实践转化的工具能够变成可复制、可迁移的产品,教师无疑便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抓手和自我迭代的引擎。



学生样态

一日的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和成长的场所。因此,一日校园生活是体现学生成长的重要剖面。

比如,在一日生活图谱中,有没有清晰的目标、适宜的节奏?在学习之外,有没有闲暇时间和个性发展时光?一日生活路线图中,除了教室,还有没有其他空间和场景?一日生活关系网中,同伴、教师甚至校长有没有发生情感的联结?每天有没有体育课?是否学玩相融?

有了立体饱满的一日生活,学生自然会立体生长、蓬勃向上。

学习的成果


关于“学生在学校习得了什么”,除了单维度的考试分数之外,在学习成果中蕴藏着更广阔、更丰富的可能。无论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还是长周期、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其中孵化出来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社会化、个性化成长的重要见证。

这些成果的形式是否多样化?比如提案、手账、画册、思维导图、装置、研究报告、涂鸦、执行手册、视频、表演等。有没有从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从给定任务到自我表达,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实践?是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新的场景下创造性解决新的问题?

从这些考量中,便能看到学生在问题解决、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当然,如果这些成果能够走向作品化甚至商业化,就更好了。



活动的表现


日常化的学校活动是学生最好的生长契机,也是成长的风景线。

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学生是否是真正的主人、主角和主力?学生社团的运营和管理,是否实现自主管理?

在团队项目中,学生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混龄相处中如何协作,冲突矛盾如何解决?是否学会彼此包容、相互欣赏,能不能看到合理的表达、利他的观念在萌芽?

当问题出现后,学生能不能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以突破的勇气、科学的思维、迭出的创意,把错误变成更好的事情?以及面对失败,能不能庆祝失败?最终,活动是否成为学生想象与创造力的绽放时刻、体验世界美好的舞台?

阅读的身影


学生阅读的身影,是学校亮丽的风景线。

行走在校园,不妨注意一下班级图书角、走廊、图书馆等地方,有没有学生在阅读或者思考?由阅读开启的交流是否广泛地发生在午餐和课间休息时,发生在走廊和操场上?

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有阅读的内动力力,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面临一个个成长问题时,学生是否以书籍作为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媒介,用阅读撬动成长,最终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成长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的表情


如果可能,去学生多的地方呆一呆。

当然,和学校校长、老师一起更好。看看孩子们与校长老师的关系是否友好?是否平等?是否亲密?是否敢于给校长或者老师当众提提意见?

学生在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是不是投入甚至沉浸的表情?学生在自由休闲的时间里,是不是积极而真实的状态?学生在学科课堂上,是不是放松而专注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