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美学生态和师生的美学人格
(2023-12-11 11:32: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学校的美学生态和师生的美学人格
美的价值,在于创造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有一天捧着一束玫瑰花去看望一位画家,可对方不在,于是她透过窗户,将玫瑰花一枝一枝往里抛,事后,画家惊讶她是怎么进屋的,诗人告诉了经过,画家大叫:“不可能,花摆得那么美!”
这是一个世说新语一般的瞬间,阳光明媚,画家的窗口前,一枝玫瑰从枝头赶来,在画家的地板上落成一幅画。
同样的,在我们学校一个窗口前,阳光明媚,几个少年读起他人生的诗歌,摇铃,推窗,一枝玫瑰飞出来,在校园里落成一首诗。
天底下最好的事情是什么?你可以问问住在洛阳城的白居易和黄州的苏东坡,或者近一点问问姑苏城里的唐伯虎、文徵明,他们会告诉你,窗前有书读,窗外有花看。当然博尔赫斯也会告诉你:“清水,面包,一个水罐,我在阳光下翻书。玫瑰还有蕾。”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美苏醒的学校。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学校对自身的美学比喻,“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服务于该理念,我们致力于从价值观、美学、语言、智创四个维度,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童年生活系统。
“审美”成为张家港实小最醒目的教育标识。审美有多重要?它决定一个人的心灵面貌和生命精致度。那么,童年审美的内容有哪些呢?我们的定义是:自然美学、生活美学、情感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美学系统结构图谱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有一个表达: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精心设置审美对象(视野,生动),二是激励审美活动的发生(遇见,心动),三是课堂的美学化设计和美学课程的提供(教学,启蒙)。
未经设计的校园是不值得穿行的。“儿童生活美学馆”,“三味书屋”“百草园”“金蔷薇诗社”……都是我们的校园美学场馆。我们认为,好的校园不是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每一年,学校都会生长出新的美学空间。
从人类进步的观点来看,变化和发展才是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美,让我们觉得内心深处始终有“东西活着”,它对于生活的构造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变化和发展落到学校的日常生活,落到“人”的发展,重要的是走通一条“价值选择——场景内容——空间美学——学习启动”的设计之路。我们尤其重视课堂的美学化设计和美学课程的提供。
1.彩墨游戏——实景美学课
陈旧的教学总是令人厌恶和恐惧。好的课堂跟画画写文章一样,基本功练好之后,必须“感情用事”。这就呼唤学校和老师要有六分放纵的胆识,打破教室的四角天空,重要的是冲出去,而非在何处。
竹林,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自由松弛、挺拔俊逸的精神意象。课堂有了呼吸感,就有了留白的意境。孩子们作品中的空白艺术,让人感受到“婉转”之姿和“徘徊”之韵。长长的画卷故意留出一些地方,不着笔墨,风过,竹叶落在宣纸,成为画中的居民。
一枚叶子晃荡着落进我的听课笔记本,犹如一艘弯弯的小船,船里一粒瓢虫,仿佛睡着了,像“一柄收拢的红油纸伞”。
其实,又何止艺术课,语文、数学、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程,大多停留在内容逻辑和结构形态的设计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多少年后,一个人形成的审美习惯、情怀热量,其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堂课。
美是感性批判的能力,
是与异化的力量相对峙的力
法国哲学家、作家西蒙娜·薇依说:“若已知社会在何处失衡,就应尽己所能,在天平轻的一端加上砝码。”
我把这句话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在西方,西蒙娜·薇依的思想和道德地位很高,被誉为具有“罕见的精神力量”。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罕见的精神力量”视为珍贵的美学人格。
毋庸置疑,“正常”已经成为时代的稀缺品。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有可能掀起狂澜。例如,近期众多媒体聚焦“课间十分钟”。央视《新闻1+1》罗列了这些标题:“课间十分钟,怎样还给孩子?”“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不该这么难”“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课间十分钟?”
90后网友说:课间十分钟是游泳中间的那一口呼吸。70后朋友说:泥土、大地、天空、花朵、欢笑、自由,现在想要的一切,那时的课间十分钟都有。
以失去孩子的自由、健康、快乐为代价换来的所谓安全管理或者成绩提高,不管背后有多么错综复杂的理由和无奈,都难以掩盖教育异化的事实。哪里有僵硬机械的管控,哪里就既没有审美,也没有行进着的生命活动。
学校固然应该把“课间十分钟”的自由选择权力还给孩子。但是,我们似乎习惯了对下(学校和教师)发力,我们更希望把注意力放到那些需要上层关注的问题,比如“老城区的学校运动场地及设施达不到国家基本标准的问题、家长对校园安全的过分苛责问题、教育评价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理性的讨论和积极的建设。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有6个一体化管理的校区,万余名学生,占全市小学学段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实小北校区是城市中心的老校区,占地不到12亩,物理空间的限制是存在的现实。
如何满足学生每天运动1.5小时,如何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老师们在“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的理念引领下,竭尽所能地“保卫童年”,常有异想天开的创造。
2.体育活动“迷你马拉松”
学校旁边的谷渎港,位于城市中心,毗邻交通要道。如果没有“在天平轻的一端加上砝码”的良知和勇气,我们很难完成这一场集体的狂奔。
因为我们深信,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扩大现实世界而进行的精神繁衍活动,突破困境的性质是一切审美价值的根源。“迷你马拉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但很重要的贡献。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奔跑,更可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奔跑”,是一种生命力的动员和调动,也是一种对现实异化的反抗或突围。
美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爱”与“善”
我们常说,美学问题关联着伦理问题。美与爱、与善、与崇高、与人的理想关联着。儿童是生活中的人,他所接受的不能仅来自于教科书的委派,他还应该接受大自然的灵气,应该参与社会生活的体验。
“知还·去24个乡村”,是我们发起的美学精神关照下的年度大课程,以“节气的表情、村庄的性格、儿童的天性”为核心探索方向,我们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进张家港这座城市的24个村庄。
大暑节气,我们奔赴四百多公里之外的连云港官庄小学,送去了“少年游·私人定制展”,我们捐助的“金蔷薇书屋”和“梦想艺术馆官庄分管”成了两地文明共建共创的精神栖息之地。
24个村庄、24个研学实践基地、144个美学课题、180余次媒体报道、1200+人次参与……这一长串数据的背后,是“爱”和“善”,没有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没有道德和良知,没有对生命的悲悯和良善,就不会有这份漫长的行动。
《美是自由的象征》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没有美感,是一种灵魂的贫血,是一个人精神力量孱弱的标志。换句话说,创造审美价值,是一个人精神生命力强弱的标志。
世界文豪福楼拜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位画家朋友的话:“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我想起了一个秋天的早晨,我们的校园里,一个男孩和老师牵手走向一丛牵牛花墙,一边说:“它叫什么?为什么它会顺着架子往上爬?小草是在看它吗?”
“呀,有露珠!我要带一颗回去给我的同学看。”男孩捧着带露的草叶,小心翼翼,眼睛紧紧盯着那颗小小的、滚动着的露珠。缓缓地,脚尖蹭着脚跟,喘不过气来。
“按时看日出”、“最好看的霜”、“捧着露珠的男孩”……美在暗示我们: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完整、自洽的生命。
日出、银霜、闪闪的小露珠,铮铮作响的美好。孩童,钻石般闪烁的校园。
这是一所小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一所渴慕实现审美自由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