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
(2023-12-08 11:3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班级,是不是有这样的学生:不爱学习,对成绩无所谓。老师给他谈话,他却说我就是学不会?
老师们,先不要生气。当我们走近“学困生”,去深入了解他们过往的话,会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曾经很努力、很上进,只不过因为多次努力依然看不到回报,让他们在学业上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消失。(具体实验细节,可自行上网查阅)。
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是怎么产生的?
1、学生产生了积极行为,但没有的得到合理反馈
学生努力学习后取得了进步,却被老师、家长忽视,学生没得到正向反馈。多次以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逐渐减弱。
学生刻苦努力学习,但成绩上依旧平平淡淡。多次以后,会让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挫败感,认为努力是无用的、徒劳的,甚至产生无论是否努力,都是一个结果,那就躺平的想法。
2、对于失败进行错误归因,从内心否定自己
学生努力学习后,没有进步。原因有很多,比如:备考方向不对、学习目标过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低效、学习毅力欠缺等方面,但学生不理性分析,只是感性的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差、学习素质有问题,从根本上否定自己。学生带着“我不行”的有色眼镜去看自己,肯定越看越不行!
3、评价标准单一,让学生无视自己长处
因为校园环境的特殊性,让很多老师、学生,不由自主的把好学生的评价标准简化、甚至异化为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他品质的对比。唯成绩论,导致让学生只关注成绩上的比较,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对比。长此以往,让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4、只关注努力结果,而忽略努力过程
学生功利心过强,过度关注付出所来的收获,而不去感受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上的收获,只局限于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收获。
该如何解决“习得性无助”?
1、巧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的本质就是期望教育,老师可以用谈话、书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期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
2、关注努力过程,淡化评比结果
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磨练刻苦专研的学习品质、养成善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如果评比结果是好的,会再次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差的,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挫败感,因为学生在过程中收获了很多。
3、对学习成果,及时正向反馈
对于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会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让学生更有动力,促进良性循环的形成。
4、对失败结果,理性正确归因
教会学生客观、公正、理性分析失败原因,把失败的原因细化到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能力上。因为,行为是可量化、可控、可纠正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要把行为纠正过来,养成良好习惯,那取得学习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5、丰富班级评价标准,挖掘学生亮点
丰富班级评价标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认可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客观的生活态度,让这些积极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后一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