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层级进阶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2023-12-05 20:32: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层级进阶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朱   

【摘   要】层级进阶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关注作业目标的层级性,以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为作业内容的框架和支架,建构基础性、关键性和思辨性逐级攀升的层进式作业,让学生从打牢基础到抓住关键,再到思用结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

【关键词】层级进阶   作业设计   三层级

语文作业在学生语文素养养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已成共识,但如何突破传统作业设计单一性、重复性和平面化的瓶颈亟须深入探讨。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重构作业设计的思路与范式,以优质作业来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作业设计建构逻辑性、结构性的支架,让学生在作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从打牢语文基础到形成关键能力、再到思用结合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下面我们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加以阐释。

一、以核心素养为锚点,设计作业的进阶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是“教—学—评”一致的重要前提。作业作为重要的学习评价活动之一,其目标就应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黄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性理解”(释义)、“关键处掌握”(解码)和“深层次思用结合”(评鉴)三个层次。[1]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清晰的结构框架,据此可以形成层层深入的作业进阶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能检测或描述学生素养发展的水平层次。这样的作业目标可以清晰地表述学生的关键能力达到了哪一层级,学在哪个台阶(学业水平和程度)上。可以说,层级进阶的语文作业设计做到了练习有目标、有基准,评改有依据,从而实现了“教—学—评”的有机统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可落实,也看得见。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均是明清时期的经典白话小说,传统的作业设计主要围绕单篇课文内容来设定目标,各篇课文的作业目标缺乏统整关联性,多有重叠之处,没有建立起作业目标的层进性逻辑关联。例如每篇课文的课后作业都有要求学生掌握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等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处于同一个层级,是并列平行的,没有上升梯度,更没有提炼出能力要素和方法性知识。这样的作业还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对知识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深化,因而不可能实现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度理解,更难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智慧的生成与转化。针对这些问题,层级进阶视域下的语文作业目标设定如下: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能够概括分析故事情节。

2.分析和欣赏明清白话小说文本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技巧。

3.读懂隐含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匠心营造和独特构思技巧,并由构思进一步归纳把握情节的方法。

4.通过互文阅读,比较现代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区别。同一个故事,尝试用现代小说和白话小说的两种言语表达方式说一说。

上述作业中,目标1对应的层级目标是“基础性理解”,引导学生掌握白话小说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目标2和目标3对应的层级目标是“关键处掌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文章的内在结构,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建构把握情节的方法性知识。这些目标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白话小说的表面意义,还引导他们认识白话小说的文学特征,突破小说的结构匠心。目标4对应的层级目标是“深层次思用结合”,培养学生批判、审辨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和再创的智慧。

二、基于释义层,设计基础性作业

释义层即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主题、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即读懂文本,这属于理解性阅读的层级,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的释义,了解事实、概念,推理和想象,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文本,理解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态度,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使他们对自我、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也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学会如何阅读。

基于释义层的作业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则需重点关注“读懂”的程序性知识,本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特定社会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命运变化,因此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把握情节,初步体会人物形象,如有智慧的吴用,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也有礼贤下士的刘备,还有看似滑稽实则智慧的刘姥姥。但不能止步于初步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还需要由“这一篇”扩展到“这一本”建构起小说的阅读方法,突破情节如何梳理、形象如何把握的樊篱。基于此,层级进阶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的第一层“台阶”—— 释义层,可设置如下基础性作业:

1.结合每篇课文所在的回目,概括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运用你所学到的概括方法,阅读其他回目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结合语言、动作和细节等,分析四个故事中次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3.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某个章节,进行阅读并说说你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感悟。

上述作业中第1题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否掌握了概括小说内容的方法。第2题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阅读教学,不仅要检测学生是否读懂,还要追问“我是怎么读懂的 ”和“如何才能读得更好”,因此,第3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阅读策略。

三、基于解码层,设计关键性作业

阅读教学或作业设计,不能紧紧在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上打转,除了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更要读出其中的肌理或者机杼及肌理是什么,如此,才是进入文本的内部,才是深层次地读透了文本。黄伟教授将这一过程称为“解码层”,“解码即审美性阅读,揣摩、玩味、赏析文本中的技术和艺术 ”[3],基于解码层的作业,是学生阅读关键能力培养的关节处。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明清经典白话小说的精彩片段。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的反映当时百姓反抗压迫的抗争,揭露了“乱自上作”的社会黑暗(《智取生辰纲》);有的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沉迷于科考的士子的窘态(《范进中举》);有的讲述求贤若渴的贤明君主屡次寻访人才的故事(《三顾茅庐》);有的则描写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在京城贵族之家吃饭时上演的一出“笑剧”(《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小说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思维方法、逻辑思考和表达匠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经典文本的写作手法技巧与艺术奥妙都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在解码层就要引导学生解码文本的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因此,在阅读解码层的基础上,层级进阶的关键性作业设计如下:

1.白话小说设置情节的重要特点是在突出故事性的同时,重视以巧取胜,并常用悬念和伏笔来创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你在课堂上学习了情节的设置,现在请你以《三顾茅庐》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说说这两篇文章是如何运用“悬念”和“伏笔”艺术手法来设计故事情节的。

2.在任何叙事文学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你结合《智取生辰纲》说说作者为什么将这场抢劫安排在炎热的六月和偏僻的黄泥冈。

3.本单元所涉及的四本著作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四篇白话小说分别塑造了谨慎、精明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一心科考、喜极而疯的范进,趋炎附势、前后遽变的胡屠户;运筹帷幄、儒雅风流的诸葛亮,求贤若渴、心有城府的刘备;世故幽默、逢迎自如的刘姥姥。说说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4.“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事件。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富有不同的意味。四篇白话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何共同之处?如果换一个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你会有新的发现。试着从杨志的视角讲述黄泥冈的那场打劫,也可以从张飞的角度讲述他和刘备、关羽三次去请诸葛亮的故事,还可以从胡屠户的角度讲述范进中举的故事。

上述作业设计从释义层“小说写了什么”的基础性作业,转向解码层“小说是怎么写的”的关键性作业。第1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白话小说的艺术手法悬念和伏笔的理解。小说的时间和地点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架构,这两条线索是故事编织的关键,因此第2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和地点作为小说叙事的艺术密码。第3题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白话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运用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过程中,会发现叙述视角对讲述故事的重要性。在完成关键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领略到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揭示小说言语表达技巧、结构匠心、叙事特色等艺术密码,进而理解了小说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

四、基于评鉴层,设计思辨性作业

评鉴层通过批判、评价和解析文本,形成审辨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4]这一层次强调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读,同时关注学生反思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层次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知识、人生经验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讨论和探究文本的多重或深层含义,甚至探讨文本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形成价值观的内化,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读写融合等评鉴活动。

基于层级进阶的语文作业设计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视、反思、再创造,还要引导学生学以内化、学以致用。对思想性、艺术性进行探究、比较、研讨之后便可迁移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技能,或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一百回本)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联系第十四、十五、十七和十八回,说说吴用和晁盖等人这次抢劫的“不智”之处。

2.范进一心科举,却屡试不第。终于,他在五十多岁时考中举人。在看到自己中举的喜报后,他喜极而疯。探讨“疯”的意蕴与成因。

3.《三顾茅庐》不厌其烦地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而在《隆中对》中,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4.根据本单元所学到的小说知识,以“冬天”“学校”“学霸”“考试”为元素,自选立意,写一篇短篇小说。

上述作业中,题目1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寻找文本的“漏洞”,通过“智”看到背后的“不智”。这种反思既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评鉴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和技巧。题目2引导学生思考某一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联系社会现实理解事件中的人物及其情感变化的原因。题目3通过互文阅读理解历史演义小说和正史的不同。题目4主要考察学生的迁移能力。要想完成这一层次的作业,学生需要基于文本的解码综合多个要素进行审辨判断,并进行技能迁移。这一层级的作业重点发展学生批判反思、迁移再创的能力,甚至形成价值观的内化并在生活中践行。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迭代的“进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多个学习台阶,而按照思维由低到高、能力由学至用的逻辑,依照“基础性理解→关键处掌握→深层次思用结合”层级进阶来设计作业,就可以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进阶搭建这样的支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