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

(2023-12-05 20:22: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

刘希娅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
在于学校学习生态

几年前,世界银行一份发展报告特别指出,全球教育正在面临的“学习危机”是——上学≠学习。学生上了学却没学到知识,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孩子上学没有处于学习之中,而是处于一种无奈、疲惫、抗争和逆反中。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学习没有发生?又是什么让孩子们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和童年的幸福?原因在于学习生态失去平衡,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



基础教育发展总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进程,2001年第八次课改特别提出了“六个改变”,即改变课程教学、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评价。20年过去了,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依然没变?

在“如何教”方面,我们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了吗?在“如何学”方面,我们改变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了吗?在评价方面,我们改变过于注重甄别和选拔了吗?

基础教育界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而今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特别提出,至2027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源自于每一个老师、每一位校长和每一所学校的努力。


学校主流学习方式
是学习生态的集中体现

然而,依然存在各种掐尖模式和超前学习现象。这样的急功近利,是对“双减”、国家课程计划、素质教育视而不见,与学生身心健康、主动学习、好奇、创造、兴趣、热爱、毅力、直觉灵感等品质培养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有类无教学校育人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的一篇文章指出,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17,呈弱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也呈弱相关。

他还特别提到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典型误区,我高度赞成。一是将“智力超常”“成绩优异”的学生狭隘地等同于创新人才,二是过于强调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层层选拔、集中培养”,导致会有“人才误伤”或“漏网之鱼”。

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爱护那些失去信心的人,拯救那些被学校体制排斥在外的人,这些任务极其重要。今天我想呼吁的是,拯救那些失去信心的孩子们,帮帮那些被不良学习生态排斥在外的创新拔尖人才们,这些任务极其迫切而重要!

所以我们不断追问学校学习生态:学习态度是主动、积极、愉悦,还是被动、消极、痛苦?学习内容是枯燥乏味、单调重复,还是生动有趣、不断进阶?学习方式是听说接受、刷题,还是实践理解、参与体验?



当我带着几位初中老师听小学老师的课,老师们窃窃私语:中学教的知识点“比”,原来在小学叫“率”啊。当我们的初中老师在讲一道关于水管的习题,计算5分钟要流多少水,他熟练地带着孩子们套用圆柱体公式;可是题目一换,孩子们又不会了。小学老师同课异构中,他们只问了孩子一个问题,孩子们牙膏是什么形状的?扁扁的。那挤出来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形。孩子们顿然就明白了,水管里的水是圆柱体。

其实,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需要非常多的过渡和转化,而不是一张毕业证书就可以瞬间从形象思维切换到抽象思维。而我们又研究了多少这样的细节?有多少关于学习发生的生态链正在左右着孩子们的命运?我们要努力地关注学校里主流的学习方式,这才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最主要渠道。



以学习发生机制
着力优化学校学习生态

曾经有一位孩子数学全年级垫底,老师在全班评讲试卷。我问他,怎么确保每一位孩子都懂?怎么确保清楚每一位孩子的卡点在哪?他说不清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评讲一套卷子,如果每道题都讲,关注每一个孩子,可能要两小时。我说,3 小时也得讲,我在旁边等你。他果然讲了两个多小时,讲完以后异常兴奋地跑过来说,谢谢校长,我太感激这一次经历了,能够真正慢下来倾听每一位孩子是怎么想的,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他说,那一位在全年级垫底、数学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一定可以让他在毕业时考120分以上,因为他很聪明,就是一个点卡住了。此后到了初中,这个孩子数学从未低于120分。

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有了不一样的初中发展路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重庆谢家湾学校如何围绕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以变革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学习机制中的问题解决贯穿始终,着力优化学校学习生态。

价值取向:为学习生态定向导航

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稳定的学习资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为学校学习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导航。

谢家湾学校秉持“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听党话,跟党走,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形成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这样的价值取向化成了每一位老师的行动,成为每一位老师的精神自觉,而不是专业自觉。

我们有老师因为没有按要求进实验室上显微镜,待岗一年。他没有怨言,他说:这就是谢家湾的追求和我应该遵循的契约。一位老师在两个月前主动三次找到我,说自己状态不够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要求转岗到重庆谢家湾学校丰都幸福小学安静一下。这样的转岗好像很平常。就在昨天,他给我发了长长的短信,说在那里想明白了他和孩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卡住了——主要是自己的观念问题、认知问题。当他看到我们成功承办中国教育学会第 35 次年会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的积极、主动和自觉。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将经历许多挑战,但价值取向是为我们定航定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教学:从被动灌输讲堂走向主动生动学堂

课堂仅仅在教室吗?在谢家湾学校,我们有一句话叫校园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无论在校内、课内、教室内,如果孩子们都是被动接受,都是灌输式学习,他们的灵气来自哪里?他们的活力会有吗?

谢家湾学校从被动灌输讲堂走向主动生动学堂,构建课堂教学生态,比如:从绿色课堂到对话课堂,倡导“生态生活生长,主动生动互动”“三生三动”课堂;突破40分钟课时界限,周课时总时长保障下长短课设置,提高课时与学习内容的适切性,形成没有铃声的校园;增强课堂安全感,学生在自在的松弛感中形成自律的专注度,学会独立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勇于创新……

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但是当老师们真正转变观念,以“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为着力点,去观察、调整、优化,孩子们会回馈巨大的学习生产力,那是另外一种速度、节奏和质量。

过去,学校把一年级的孩子放一栋楼,五年级的孩子单独放一层楼。但是当我们把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永远打不起来。一年级的孩子向哥哥姐姐学了好多,而六年级的孩子总是会在教会他人、保护他人的生活中学会更多。初二的孩子和二年级的孩子一起吃饭聊天,他说:我说啥他们都听不懂,但是他们说啥我都觉得很治愈。

自主、自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给了孩子们心理安全感、松弛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他们反而会发展得更加蓬勃向上。

所以有一句话我特别要和大家分享: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不在于心理咨询室,而在普通教室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



校本研究:从研究“怎么教”到研究“怎么学”

课堂教学转变的背后,需要5 倍以上上课时间的教研支撑。我们探索了班级小教研、跨学科教研、跨学段教研、项目式教研等教研形式,建立从研究刷题内容到研究学生学习的研究导向,让送到孩子们面前的每一道题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论证;习惯于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各学科老师一起想办法,从用一种方法对几十个孩子到用几十种方法对待一个孩子。

老师们落脚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上,研究每一位孩子的需求和出发点,这是一个极其繁重、琐碎、艰难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9522 节课,有80%是在最平常的日子里度过的,需要我们更多关注每一位孩子的主动性、内驱性。

数智校园:数据流带来的校园泛在学习新场景

我们研发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小梅花数智校园平台,它既是一个资源平台,也是一个评价平台,更是一个交互平台、学习平台。

通过数智校园建设,我们努力改变校园的生活场景。比如,把过去仅仅用于吃饭的餐厅改造成老师们的教研室,改造成孩子们的网吧、书吧。在餐厅、廊道和很多室外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上网,学习很多微课资源。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交友,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向机器人询问自己想要了解的某一个话题,当机器人回答“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研究”时,学生会特别兴奋地回去找小伙伴、老师,把问题研究后,在平台上分享他们的方案,获取大家的评议。

每天有那么多的孩子在登录,以不一样的方式在学习,泛在学习随时发生。小梅花数智校园平台撬动的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全要素全流程的革新与再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师生校园生活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学习潜能。正如华东师大副校长周傲英教授所说的那样,无数据非智慧,无主动非学习,无网络非智能。



家校共育:立场鲜明,协同育人

这样的追求,没有家长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几乎每两个月就会收到家长的一条意见,那就是孩子们负担太轻了,孩子们不补课,家长心里有一些害怕。孩子们的成绩虽然还可以,但是作业的确太少,他们感觉有压力。

怎样让家长能够和学校保持同步?我们以各种方式请家长驻校观察学校所有环节,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分学科、分组开家长会。

在动态走班中,有一位全年级物理第一的孩子,他不选A班,而选了D班,原因是他的好朋友在D班。家长很不理解,他给家长的承诺是,保持物理一定是全年级第一,他后来也做到了。我们也在讨论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与哪些要素相关,会发现它与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主观能动性、学习体验、自我效能感、认同感、胜任感和意义感高度正相关。

所以,请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改善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当我们不相信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出现了非常可怕的一种境遇。

以下几句话如果你听过我讲99遍,为了孩子们,我还愿意再讲上第100遍:

不回应每一个孩子个体需求的教育是不符合教育伦理的;

教育是有教无类的情怀和因材施教的策略;

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们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

孩子们的立场、体验和收获,才是校园生态的灵魂;

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场景不在心理健康咨询室,而在于普通教室里

……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一起努力,从“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出发,回到“孩子们学得怎么样”,来回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之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