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用这四种思维处理问题,别把班主任工作干成体力活!

(2023-12-02 21:5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学会用这四种思维处理问题, 别把班主任工作干成体力活!


“我是一个教师,兼任班主任。”



“我为这个班级付出了那么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如果你在自我介绍时常说类似第一句的话,如果你常把第二句话挂在嘴边,你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可能是有偏差的,你需要重新思考怎样做一个班主任。



班主任事务繁杂,包括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家校共育、班干部培养、主题班会等等,要做好不容易。因此,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班主任要有班主任的思维方式。尽管在教育实际中,班主任是由科任老师兼任的,但是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份专职,用专业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来带班育人。不思考就工作,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累个半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班主任工作是脑力劳动,千万别把它干成了体力活!



思维构建,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步一步思考。这是为了寻找现象背后的“为什么”,看清推进问题的动力,为解决问题找到有效方法。



班主任需要构建多样化的思维,用不同的思维形式,在不同角度面对不同的问题。德育特级教师方海东在他的新作《带班有方:班主任工作思维训练十讲》一书中为我们呈现了四种思维:结构思维、理性思维、因果思维、逆向思维。学会这四种思维模式,带班育人会变得更轻松高效!



01

结构思维:我和谁站在一起



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组成因素:班主任、学生和问题。结构思维具体表现为“我和谁站在一起”。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到底是和问题站在一起面对学生,还是和学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呢?



和问题站在一起,忽视了学生的努力。和问题站在一起,其实就是和问题一起面对学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满眼都是学生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说:“你是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你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的表现因为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好了。”此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学生的不好,他所有的努力,都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被忽视。



和学生站在一起,奠定解决问题前的安全感。另外一种做法是和学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就是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和学生共同认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一起去面对、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总是能先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对学生说:“没关系,我们遇见了问题,但是相信办法一定比问题多,我们一起来分析问题,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并启发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02

理性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



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有两个方向,向上是建立目的,向下是寻找做法,也就是说,所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建立在“目的”基础上的“做法”寻找。做法是具体的,目的是抽象的。其实,我们只要根据理性思维,建立认识问题的层次,思考从“具体走向抽象”,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就可以建立逻辑了。



思考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目的—目标—任务—要求—安排”,自上而下分解。于是,认识问题就有的放矢了。



理性思维的开始是从认识具体现象到寻找问题的核心。看见“问题的核心”,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它分成三个步骤:认识具体现象—分析现象特质—寻找问题核心。



譬如,一场运动会过后,老师认为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他反映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反复鼓励,还是有孩子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为什么团体活动中总有一些孩子在拖后腿,成为教育的真空地带?为什么孩子们的关注点只是比赛,而不是要成就什么样的班级、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三个问题背后蕴含的信息是:第一,在教室里有两种孩子,主动的孩子不需要此类教育,被动的孩子在这次教育中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拖后腿的孩子是教育的重点,但是我们会因为那些主动的孩子忽略拖后腿的、被动的孩子;第三,孩子们的关注重点在具体的比赛中,我们要“嫁接”比赛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厘清比赛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引领比赛的教育价值,那教育效果就达成了。



寻找问题核心,就是看见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认识动机,顺应逻辑,推动问题解决。基于逻辑,从“目的”来说,想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制定了“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任务”形式分解目标。根据运动会总分计算的方式,我们了解历届总分第一的班级的基本分数;根据本班同学的运动能力,选拔运动员;给每个运动员定小目标;观察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开会,提出“要求”;制定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制订训练计划和挑选负责人。最后就是针对“任务”和“要求”的行动“安排”了。这样的“安排”建立在五个层次的逻辑上,体现了操作的可行性。



03

因果思维:我站在问题的哪个方位



影响问题的主要是“为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是“因”,“怎么办”是“果”,看见“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联系就是因果思维。班主任站在哪个方位,就代表了他的思维重心在何处。



譬如,班主任们总在咨询我以下各种问题:我班孩子的父母都不配合教育,怎么办?孩子总是迟到,怎么办?孩子就是不做作业,怎么办?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能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马上就可以用。我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希望他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不久后,我听到的是——还是没用。



站在“果”的方位,我们获取了方法,就想拿着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门。但这个世界上有万能钥匙吗?总是站在“果”的方位,是因为班主任的功利心和对问题的简单化认识。



换个方位,如果我们立于“因”,遇见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处理问题的过程是不是不同呢?可以设想,如果开始问了“为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有多少因素影响这样的现象?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它是否决定了整个问题的发展?这个原因反映了主体的正向动机是什么?根据这样的动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在这个推理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原因,更是在此基础上的方法。这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往往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04

逆向思维:从角度到角度的换位

 

更多的时候,我们过度依赖经验,站在自己的角度,总以为凭借自己过往的经验可以判定今天的问题,如此判断和结论就会脱离现实,就会失去逻辑。

其实,只要重视逆向思维,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够建立逻辑,准确性就会提高:一是多角度,就是不满足于一个角度,从不同的点看问题;二是换个角度,找到实质上的问题;三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是换位思考。



这里我们看一个换位思考的案例。



小新问我:“你觉得我和小A的关系如何?”我不明所以:“挺好呀!”



“是呀,她去办公室,我陪着去;她去小卖部,我陪着去;她上洗手间,我陪着去;就连放学回家,我都等她上了公交,才回到我住对面的家!”小新很认真地说。



我也认真地赞同:“你是个好朋友!”



她就不服气了:“可是有用吗?昨天,我身体不舒服,想去医务室拿点药吃,喊她陪我一起,可是,她不知道在写些什么,竟然说:‘你先去,我等会儿去找你。’去医务室只要三分钟,她用得着这样吗?有什么比好朋友的身体更加重要呢!!!”



看着她激动的样子,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对错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都没有错,因为谁也不明白对方的状态,可能彼此手头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从成长的品质来看,她们之间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这是二者在沟通之后,能够帮助相互成长的关键。她们都需要理解和宽容,也都想要对方先给予理解和宽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和孩子们谈过理解和宽容的话题,但是从效果来看,大家都是摇头的。所以,理解和宽容这样的品质是无法用说教的方式培养的。



在实践基地累得很“惨”的一个中午,我们坐在一起休息。我喜欢在各种场合做活动,忽然感觉这是一个“契机”,于是我让所有的同学围坐成一圈,并要求相互之间按摩放松。



“各位,舒服吗?开心吗?”

“好舒服,好开心呀!”

“谁在对你好呀?”我开始提问。

“后面的人呀!”

“那你在对谁好呢?”

“前面的人呢!”

“这样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思考片刻,有人忽然明白了,大喊:“只要我们对别人好,就会有人对我们好!”



“对呀,只要我们对别人好,就会有人对我们好!”我“很满意”地总结。



一阵声音轻轻飘来:“我为什么要别人对我好,我只希望我对她好的人对我好就可以了。”大家循着声音看去,是小新。



我微微一笑:“不着急,来,我们一起换个方向。”



“现在,谁在对你好呀?”

“刚才我对他好的人!”

“那你又在对谁好呢?”

“刚才对我好的人!”

“那现在,又说明了什么?”



“老师,我明白了,就是只要我们对别人好,那个人始终都会对我们好的!”反应快的孩子总是有很多。



“始终?!”那个声音又出现了,小新一脸的不满。



很多孩子很奇怪地看着她,觉得她在捣乱。但是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有“结”。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过就是继续换角度的事。“ 那好,既然有人不满意这个‘始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看,为什么刚刚我们对那个人好的时候,他没有对我们好?” 这次,她倒是陷入沉思了。一会儿,她往前面的孩子看去,忽然眼前一亮:“我明白了!原来,刚才她在对别人好呢!”

“那怎么办?”我追问。



“那……那,就,等等呗!”

“等等,她要是还在对别人好呢?”我再追问。

“那就再等等呗!”说着,她笑了,神情也轻松了。



两个“等等”,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