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层级进阶:语文教学结构性变革与科学化追求”之“国内外阅读指导与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2023-12-01 11:04: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层级进阶:语文教学结构性变革与科学化追求”之“国内外阅读指导与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黄 伟 中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统一?“层级进阶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关键议题。层级进阶教学首先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分层解读与研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序列化、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提供螺旋上升的思维支架和学习平台,由此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探索层级进阶教学的相关学理和实践路径,既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变革,也是在遵循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追求。陆续推送的三篇论文便是围绕层级进阶教学相关学理和实践进行的尝试性探究,希望引起大家关注、审思与讨论。
层级化:国内外阅读指导与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基于分级分层阅读研究的探查
黄   
【摘   要】层级化,是国际国内对国民阅读指导和学校阅读教学的共同追求。美国“蓝思阅读”和英国“牛津阅读”都研制了完备的阅读分级体系,用于指导国民阅读和学校阅读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专家也对阅读能力进行了分层研究,很好地回应了课程标准对学业水平划分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推动了阅读教学的结构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层级 阅读指导 教学改革 结构化  科学化
阅读在国民素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且许多国家已将此提升为国家战略。在阅读指导上各国都有自己的决策和策略,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分级阅读指导,例如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早在20世纪便启动了相关研究,推出了各自的分级阅读体系,包括分级阅读标准的建立、分级阅读读物的判定以及分级阅读的推广。这些方略和措施深深地影响了学校阅读教学,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及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分级分层的阅读指导也有较好的探索和实践,但对学校阅读教学影响仍显不足。我国不少机构和团体以及专家对阅读层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对阅读教学层级化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美英国家分级阅读及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美国蓝思(Lexile)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 19 世纪发源于美国,旨在将难度合适的读本与能力相当的读者进行恰当的匹配。[1]蓝思分级阅读体系(The Lexile Framework for Reading)是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水平,组织美国众多专家、学者,授权MetaMetrics公司研发而成,至今已有30年历史,是全球广泛应用的英语分级阅读标准。蓝思阅读分四个维度,其内涵是:语义难度(Semantic Difficulty),即词频;句法难度(Syntactic Complexity),即句长;结构指标(Structure Indicator),通过计算文本重复的程度,来评估文本整体的难度;词汇指标(Decoding Indicator),通过统计单词中元音、辅音和发音等,对用词难度进行评估。这四个维度让蓝思分级阅读测评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蓝思阅读分级测评体系对阅读指导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评估学生阅读水平。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蓝思测评来确定。学校可以使用蓝思测评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这有助于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阅读适合自己水平的文本。
2.评估文本难度。蓝思阅读测评还用于分析和评估文本的复杂性。学校和教育者可以使用蓝思分数来了解他们的教材或图书的难易程度。这有助于确保学生使用与他们的阅读水平相匹配的教材。
3.个性化阅读推荐。蓝思阅读测评体系还支持个性化阅读推荐。学校和图书馆可以使用学生的蓝思分数来推荐适合他们的图书,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英国牛津分级阅读
英国牛津分级阅读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开发的一套系统化分级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其阅读指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
1.构建读物体系。牛津分级阅读的核心是其分级读物体系。这个体系将阅读材料按照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分为不同级别,通常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表示,例如“Level 1A”“Level 2B”等。每个级别的读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以适应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这些读物包括故事书、非小说类书籍、信息书籍等,涵盖了各种文体和主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配备助读体系。除了分级读物外,牛津分级阅读还提供了助读体系,用于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助读体系包括读物指南、活动册、练习册等,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练习和指导,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
3.设计指导体系。牛津分级阅读体系还包括教育指导和资源,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使用分级读物和助读材料。这些指导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师指南、课堂活动建议等,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计划和执行阅读课程。
4.支持个性化阅读。牛津分级阅读体系支持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阅读水平自主选择适合的读物,并逐步挑战更高级别的材料,从而逐渐提高阅读技能。
(三)NAEP 阅读素养研究
NAEP(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是美国的全国性教育评估项目,也称为“全国教育报告卡”。NAEP评估美国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和素养,其中包括阅读素养。NAEP阅读素养研究对学校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NAEP 阅读能力评价目标是发展高级读者,期望读者能够:(1)流利阅读并聚焦于读物的意义;(2)形成对读物的理解并能够对读物的意义进行扩展、详细的描述及批判性的判断;(3)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帮助理解、计划、处理、检查读物的意义;(4)运用所知来理解读物;(5)能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本;(6)形成积极的阅读习惯和态度。[3]
NAEP 将学生在每一种阅读情境中的阅读反应划分为四个层级的能力进行评价:整体感知(Forming a general understanding)、发展理解力(Developing interpretation)、建立读者文本之间的联系(Making reader/text connections)、检视内容与结构(Examining content and structure)。其中,“整体感知”指的是学生能将文本作为整体来考虑,形成较为宽泛的理解;“发展理解力”指的是聚焦于具体的细节,跨越文本的各个部分将信息联系起来;“建立读者文本之间的联系”指的是超越文本进行思考,将文本运用于真实世界的情境;“检视内容与结构”指的是考虑文本形成的途径及原因,考虑内容、组织和形式。
二、国内基于教育教学视角的阅读能力分层研究
(一)上海市“中小学汉语分级阅读标准”研究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持研制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汉语分级阅读能力分级标准(暂定稿)》(以下简称《暂定稿》)借鉴了蓝思分级阅读测评体系,从阅读能力分级和阅读文本分级两方面展开研究,描述了阅读行为相关表现、测量学生阅读水平、标识文章难易程度。[4]
《暂定稿》分“阅读态度和行为”“阅读认知过程和策略”“文本类型和难度”三个参数,每一个参数下面又逐层划分类别、维度和层级,层级即是对学生阅读能力表现的描述。例如,“阅读认知过程和策略”包括“阅读认识过程”和“阅读策略”两类,前者又包括“识别”“理解”“评价”三个维度,其中的“理解”又划分五个层次的表现水平。在“文本类型和难度”这个参数中,《暂定稿》采取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量化评估主要测试文本可以形式化的难度,质性评估是对文本难度特征的定性描述。[5] 《暂定稿》初步建立了中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维度和相应的分级标准,也构建起了“文本类型和难度”的分级阅读标准。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分级分层的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阅读层级发展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新修订的标准都对语文学业质量和水平进行了刻画,这一改革创新的举措表明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新追求,即追求“课程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整合。从西方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经验来看,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标准。所谓内容标准,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年级或学段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形成哪些认知能力;而学业质量标准则是指学生在修习完特定学段的课程之后应该具备的学业成就。[6]它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表现性(performance-based),学业质量需要阐明特定学段学习结果的构成及其表现特征;二是规范性 (normative),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在学习结果上应然水平的规定。[7]
两部标准修订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在“内容标准”中嵌入了学业质量标准,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既可以成为课程编制和教学的指南,也可以成为学业评价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8]该课标采用分学段描述的方式,体现学业等级与层次。具体分为四个学段,各层次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学生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并详细列举出相应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9]学业质量与水平的划分实质是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刻画出层级与等级,为语文教学追求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依据、框架和尺度,也为语文教学结构化、层级化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
(三)我国专家学者对阅读能力的层级研究
章熊先生通过研究认为,从阅读理解的需要来看,有效阅读应该具有以下四种能力:(1)认知和筛选的能力;(2)阐释的能力,或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3)组合和调整能力,即把阅读所获得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4)扩展能力,即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10]
莫雷教授通过实验指出:阅读能力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贮存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迁移能力、评价能力、语义情景推断能力、词义理解能力等。[11]
李毓秋、张厚粲先生认为,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归纳概括、句意整合、情感理解、评价赏析、推理学习、词汇量、综合应用七种成分构成。[12]
夏正江教授在分析阅读能力时,把阅读能力分成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两部分。本体性阅读能力包括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相关性阅读能力包括自动化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能力、浏览检索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摘录制作卡片的能力、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的能力。[13]
祝新华教授把阅读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个等次,构建了阅读能力发展和阅读水平评估体系。[14]
笔者于2016年提出的“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理论”[15]将阅读教学分为“三层六级”。总体上把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分为二个台阶,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六级发展水平。文本解读由浅入深分为三层级:释义,解码,评鉴。这三个层级解读又对应阅读三个等级的阅读方法,即通读、读懂,基础性的感知与理解;细读、读精,对文章作品艺术性、构成性进行精细品析、鉴赏;研读、读深,对文章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审辨与研摩、反思与迁移。在三层级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三层级教学设计,对应设计三层级教学目标“打好语文基础”“抓住语文要津”“走向高阶发展”,构建了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层进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进阶的、有序的生成与发展。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让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主线和升级的阶梯,为语文教学实现高阶思维发展和高阶能力发展建立了运行机制,使“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结论与启示
(一)阅读能力层级化和阅读评价标准化是促进阅读素养发展的重要策略
分级阅读指导对阅读者阅读素养和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这已被英美分级阅读研究团体所确认。研究和实践表明,蓝思(Lexile)阅读体系和英国牛津分级阅读体系对提高阅读技能、引导个性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校准阅读评价、促进阅读挑战、跟踪阅读进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NAEP阅读素养研究对美国学校教育,尤其是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们提供了数据、信息和科学的阶梯,帮助学校和政府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阅读表现,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我们也应有自己的阅读分级标准,让阅读素养发展和阅读水平测试有据可循。
(二)层级阅读指导是阅读教学的结构化、科学化追求
分级阅读指导越来越深地影响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呈现层级化、结构化的趋势,这也是英美和日本、新加坡在阅读指导方面的共同追求。这一趋势和追求表明,阅读指导包括阅读教学正在走向科学化。当然,这需要形成合力。其合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分级阅读与教学层级的整合以及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层次与教学进阶的统一,二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度还在于,它要把语文要素的层级转化为相应的阅读素养、语文能力的层级,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与思维品质的进阶。在这方面,美国和英国的分级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国近年来在中小学展开实验的“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积极探索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统合的策略,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语文素养发展应该呈现出纵横展开的立体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描述,但是从素养发展的角度看,更要关注它们是如何发展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中心内容而展开,更要体现这四个方面或某个方面或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梯度发展、层级进阶,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重难点,层级化教学无疑是不可回避的选择,因为只有层级化教学才可能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立体地发展,否则,学生的所谓语文素养的发展可能只是平面化的。这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亟须同人研探、实验和实践。
(四)我国对层级阅读研究和指导以及相应的教学探索亟须加强
21 世纪初期,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率先开始推广分级阅读,随后大陆也开始对分级阅读的研究和探索。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于2009年率先推出首个《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亲近母语研究院历时20年也研发推出了《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接力儿童中文分级阅读中心也推出了《儿童心智发展与分级阅读建议》。中文分级阅读一时呈现繁荣景象,但是这些行业和团体的研究影响范围和力度有限,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影响微弱且乏力。
当当与艾瑞联合发布的题为《路有星火,砺而弥坚—— 中国K12阶段学生“分级阅读”白皮书》咨询报告,援引中外学者观点指出:与尚未建立分级阅读体系时相比,现在美国孩子的阅读效率已经达到1.6倍以上。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16]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层面正在建设科学系统的全民阅读标准,这对激发全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进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意义重大。[17]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的层级划分和国家层面阅读标准的研制,必将推动语文教学层级化、结构化的深度改革,对语文教学和阅读素养评价走向科学化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