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2023-11-30 15:11: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沈祖芸 
结构决定性质,当我们能够在系统机制结构上进行重置的时候,我们描述的美好未来蓝图才可能不只是散文诗。

今天我想用一个逆向设计的方式来给大家展示,当组织完成了转型和变革的时候,它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再来倒推这样的变革、这样的机制创新和转型,值不值得去做?
现象一
为什么“小刘”们成为校友的念想

我想先从一个故事让大家认识一群人。

2004年,刚满18岁的小刘,为了从此不再读书,离开了家乡,走进了北京十一学校,担任体育器材保管员的工作。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走进了一个离学习最近的地方,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直伴随着他,并改变着他。

一开始,他发现五笔打字非常有意思,就学会了五笔输入法,帮助老师们打字;而后他又考取了电工证,在学校的维修班里成为骨干;再之后他对电脑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开始学习设备的维护,并且考取了网络工程师的资格证书;现在他是十一学校大大小小各种活动的电教设备维护支持人员,老师们在活动中遇到任何疑难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小刘,而小刘总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再难的问题都能够解决。

2018年的时候,李希贵校长的“领航班”第一期开班,舞台的电教设备维护是小刘负责,我给他和希贵校长拍了一张合影,据说这是他来学校工作十多年来第一次和校长合影。我把照片发给了他,他回了一段让我略感意外的话:

“谢谢沈老师圆我这个愿望,当校长介绍我,说我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我心中一阵澎湃,眼泪差点出来,原来校长也知道我、了解我,我会继续努力把工作干好,真心谢谢您。”


2022年,“领航班”第二期又开班了,舞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依然由小刘来设计和维护,整个灯光的控制系统都由他来策划和编写。

我又给他拍了第二张和希贵校长的合影,当天晚上他发给我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正是2018年他和校长的合影。原来他把合影打印出来装裱进了相框里。他对我说,这一直是他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他不断前进,每每看到,那些工作上烦扰的事都释怀了。

当然,小刘最开心的还不是他技术的精进,而是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孩子们。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要他进行电教维护,一个人忙不过来,各个年级自荐或选派同学,跟在小刘身边学习。

有一位李同学,他是学校乐团的小提琴手,他跟小刘学会了灯光设计。有一次期末演出,当他在自己设计的灯光下拉小提琴的时候,特别的自豪和激动,对小刘非常感恩,他把自己首演的消息告诉小刘,邀请他带全家人来看自己的演出。

最近我遇到小刘,他对我说,以前觉得“大家都需要我,我很幸福”,但是今天发现,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需要我了,我更幸福”。

像校园里活跃着的小刘这样的人物,我们称之为“支持人员”。11月初,新学校研究会举行的“青春期成长论坛”中,专设了支持人员的专场,当时有40多位十一联盟学校的支持人员参加,他们有的是司机,有的是门卫保安,有的是厨师,有的是图书管理员。小刘获得了十一联盟学校首届“年度教师”。

在今年“十·一”期间,学校举行校庆时,很多校友回来,第一时间跑去感谢那些学校职员。有一位同学赶到校医室感谢校医,因为在他因装病跑到校医室的时候,那位校医没有揭穿他、批评他,而是让他在医务室里静静地躺了十多分钟,当他觉得舒服了,再回到教室里。学校为孩子打开一扇窗,透过一道光。有些学生去学校厨房,看看小胖厨师在不在,小胖厨师看见了这一位多年未见的校友,第一句话就说,我认识你,需要麻酱多一点的那个小伙子。

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校全员育人的场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包括职员都在为育人做出贡献。但它是怎样实现的呢?它需要我们的支持人员,让手里的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教育教学一线。

在组织转型之前,这些职员的评价来源于上级,依靠上级聘任和考核。要注意,谁聘任谁,他就会对谁负责,所以职员的眼睛是对上级负责,不会想到可以为一线教育教学做些什么。

转型之后,是内部客户评价所有的支持人员,那些离一线最近的老师,最容易成为职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内部客户。内部客户评价和薪酬直接挂钩,如此一来,必然使得职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把自己的眼睛朝向一线,让自己竭尽全力地服务好一线。

同时,也正是在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服务当中,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设置电教岗位的价值、校医岗位的价值、宿舍管理员岗位的价值……他们都是为育人服务的。



现象二

为什么活跃着70多位课程首席,100多个项目

在北京十一学校,活跃着 70 多位课程首席,一个学期有 100 多个项目。下图是学校2023年—2024年的课程首席名单: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这张名单启发我们: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叫“课程首席”?就是产品经理,他会整天思考课程如何让用户满意。于是,70多位课程首席,整天都在思考使用这门课程的老师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学生喜不喜欢他,有什么要改进的。大家不是为了写一篇论文获奖而工作,而是为了感应一线师生的需求,把每一门课程的产品迭代好、修改好、完善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开办不到两年的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也有很多活跃的产品开发内容。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这一张图是立项申报,所有老师都可以申报课题。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这一张是喜报,有老师获得了结项,获得了好评。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还有一些是新的一批立项,一些正在评审的,以及每个月都要进行的研究项目。

可以说,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每天在运作的,每个老师在思考的问题,都能够通过这些项目展示出来,甚至一个报销流程的优化,一个课程系统的迭代都可以成为研究项目,随时随地发起和实施,整个学校流动着研究的气息。

第二个现象的背后,是学校结构的改变,出现了一个“研发平台”。在转型前,学校设立了科研处,但是“科研处”有一个问题:当你成立一个部门,一定会设计一套指标,一学期要发表多少论文,能够到区级、市级争取多少课题。当一个部门总是盯着业绩时,它离一线真正的需求就渐行渐远了。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所以转型以后,我们设立了首席知识官,搭建了研发平台。在研发平台上,大家只关注产品,不涉人、也不涉岗。任何一个产品,无论是首席研发的,还是项目组成员立项了,都会获得一笔启动资金,中期还有专家评审,直到最后结项,拿到收官的一笔资金。这些成功的项目全部根植于教育一线的痛点,根植于师生的真实需求,最后又反哺师生需求。

十一学校将近20年的转型变革告诉我们,基于“真需求”下的项目研究,只要稍一转化,都能够得到区里面、市里面甚至全国的所有科研奖项,因为这些才是真正的科研。我们曾经研究过一个项目叫“什么才是游泳池维护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它最后是在研发平台上孵化成功的。

当每个人都在围绕一线的痛点做出感应时,所有人的精力就流向了教育教学一线。

现象三
为什么校长有时间思考学校发展策略


在十一学校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李希贵校长还是现任田俊校长,他们都不会自己去接待个别家长的访谈,即便家校之间有一些小冲突,也是到年级里解决。没有校长约见家长,没有校长去参加听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参加年级活动、参加家长会,甚至都不参加高三、初三的质量分析会。因为,只有让能够做出决策的人去参会,校长才有时间想学校发展战略的事情。

2022年初,十一学校迭代了“二次成长”战略金字塔,确立了愿景、使命、育人目标、办学准则,明确了未来6年的4条战略目标。当然,光有战略目标不行,于是,田俊校长又带着20%的关键人物展开了系统研究,确立了围绕战略目标形成的关键结果和战略性行动,把每一项指向学生的关键行为、关键结果、如何落到学校层面的战略性行动做了梳理,有人、有部门、有项目来确保战略目标的落地。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同时,田俊校长也带着团队逐渐形成了十一学校的“不为”和“有为”文化。围绕学校的战略价值观,梳理了100多条一定不会干的事情。当确立了“不为”,“有为”也就浮出水面。

为什么校长有时间思考学校发展战略,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吗?

在转型以前,校长是事无巨细、无所不能的,但是转型之后,确立治理主体,实现责权利的匹配,战略高层切分权力链,让信息最充分的地方去产生决策。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家校之间的矛盾,80%是因为师生关系紧张,而解决师生关系的核心在年级——年级主任才是协调师生关系、梳理好家校关系的第一责任人,而不是上传到校长层面。所以,让信息最充分的地方发生决策,就是切分权力链的基本原则,确保权力能够流向教育教学的一线。

十一学校的战略高层就有六大治理主体:党组织、校务会、教代会、学代会、家代会、学术委员会。这六大治理主体,它的权力边界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主体有充分的权力,也有相应的约束,把权力锁在笼子里。

十一学校的3个现象,藏着未来学校组织转型“密码”

例如,在大家比较关心的财务层面,每一个治理主体都只负责一个线段,它们一起打通了权力的链条,让有权的人不理财,让理财的人没有权。包括在人事聘任上面同样如此,采取“双向选聘”,让每一个治理主体各守一亩三分地,打通整个权力链,实现权责利的匹配和等边。

如此一来,支持人员把资源流向一线,研发平台把精力流向一线,战略高层把权力流向一线,能给下一级的权力不留在上一级,能在下一级展开的活动绝不在上一级展开,能在上一级处理的麻烦事情不给下一级。换句话说,真正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于是,校园里活跃着大量的项目化研究,而校长却有空有闲去思考未来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在这三个现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的转变和机制的转换。我们现在都爱说“组织转型”,也就是“治理体系的变化”。治理体系变化的两大因素是“组织结构”+“要素关系”,组织结构,就是前面舱位图的五大要件,而要素关系就是每一个结构它有不一样的评价方式。例如支持人员用客户评价,研发平台评价产品,而战略高层则通过校长的信任度、满意度评价,每一个结构不同的评价方式,就构成了要素之间的关联。

所以说,能用结构解决的就绝不用制度,有着良好结构和健康运转机制的组织,领导者应该用力很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