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
(2023-11-28 08:4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
常生龙
今天的社会,和改革开放之初前有很大的不同。新的职业种类增加了将近10倍,2012年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2006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教育,面临着的一个最为重大的挑战就是:帮助学生为现在并不存在的工作做好准备,使用还未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现在尚未知晓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关系第一,知识第二。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不想学,教师再绞尽脑汁也没有用。过去,人们非常关注对大脑认知系统的研究,现在发现,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而是从大脑的自我系统开始的。信息借助各种感官进入大脑时,自我系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它决定了是否要关注这些信息,也决定了是否把这些信息推进到认知系统。
内在的学习动机来自于有机体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当这些系统受到积极的刺激时,人们就会为了妥善处理自己的学习并保持良好的进展而努力工作。而这种积极的刺激来自于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来自他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学生的情绪状态反映出他和自己的内在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反映出他和世界的关系状况,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和同学之间的认同感反映出学生和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学习能够发生的基础。关系第一,知识第二,不将这些关系建立起来,学习就很难发生。
联系第一,记忆第二。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促进记忆。2500年前,人们发明文字,克服了口耳相传所导致的信息大量遗失,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也促成了学校的诞生;200年前,人们发明了黑板,是的听和看这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记忆的水平。今天所发明的电子白板等技术,虽然增加了很多动态的、互动的效果,但其提升记忆的根本目的没有改变。
但是,以提升记忆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现在每一天所创造的新知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记不完。教育必须做出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已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探究第一,讲授第二。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强调探究,人们未必能说得明白。传统的记忆和背诵式的教学,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概念的原理的记忆上,得到的是一个个的知识;而真正的探究性的教学,则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上,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
概念和原理,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抽象的结晶;而在概念、原理之间建立联系,则反映着人的想象力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不同的概念、原理之间建立其广泛联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爱因斯坦说:知识仅局限于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将要认识和理解的一切。学习知识,只是将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记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培养想象力则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进步之源。
前一篇:子女青春期的特征及心理变化和需求
后一篇:项目式学习:走向知识的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