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高考备考:万能写作素材——鲁迅

(2023-11-21 17:11:42)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2024高考备考:万能写作素材——鲁迅

以笔代戈,战斗一生
1904年,23岁的鲁迅带着治病救人、启蒙救亡的目的,前往日本学习医学。后来,他发觉“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意识到救国救民须先救思想的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开启以笔代戈的救国之路。

在鲁迅身上,体现出了学者与战士这两种品格的完美统一。“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他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狂人日记》的结尾,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药》的结尾,他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意味着理想的火种并未熄灭;对阿Q和孔乙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悯中怀着促其觉醒的愿望;在《故乡》的结尾,即使心境悲凉,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依然不畏惧来自敌人的锋刃,即使自己要承受冷箭、暗流,也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由于长期伏案写作,鲁迅的身体状况变差,肺病日益严重。苏联有关部门一直邀请他出国游历和疗养,但他总是担心出国就会脱离国内实际,变成“聋子”“瞎子”。最终,鲁迅还是没被说服,他“轻伤不下火线”,人生中最后一篇杂文就写于病逝前两天。可以说,鲁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3.0立意与速用

常规角度:怀抱希望,于逆境中奋勇前行

速用示范“在有限中求无穷,便是我们所能有的自由。”这句话道出了于无常世事中燃起希望之火的重要性。鲁迅将民族自强的希望之种播撒在笔下的文字中,以文学作品带领人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邓小岚将音乐教育的希望之光照亮大山深处,被音乐浸润的心灵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舞台上绽放;雷海为用诗词文学的希望之火点燃枯燥生活,充实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短暂,如果不能怀揣着一颗希望的种子前行,那生命终将黯淡无光。

核心角度:直指时代弊病,肩担强国重任

对接高考:2021年高考北京卷“论生逢其时”

速用示范 即便生逢的时代不理想,如果我们选择有所作为,也能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时代弊病,为了救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呼唤青年人与一切“陈腐朽败”决裂,号召青年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光荣使命,引导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将国家命运与每个青年紧紧连接起来;鲁迅拿起解剖时代的手术刀,以犀利的文字抨击封建文化对人性的茶毒戕害,唤醒麻木落后的国人。虽然所逢的时代如同漫漫长夜,他们却用先进思想和大胆尝试彰显自己的价值,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而今,生逢盛世,我们更当相机而行,用实际行动绘出人生轨迹。

创新角度:择一事终一生,与家国共前进对接高考:2022年新高考卷“选择.创造.未来"

速用示范心怀青云志,梦想有多雄奇,中国便有多美丽。新时代怎么实现民族崛起、国家强大?回看历史长河,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已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民主战士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做武器,为民族觉醒奋斗一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以守护敦煌文化为目标,借助科技打造“数字敦煌”,让世人饱览敦煌胜景;于敏痴迷于物理,潜心钻研,终创中国氢弹伟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今日青年也当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追逐梦想,将自身发展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用理想与奋斗成就人生价值。


肩住黑暗的闸门,在铁屋中呐喊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在杭州任教。之后,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不彻底,又经历了用文艺运动改造国民精神的挫败,越发感到悲哀与寂寞,渐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1912年,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那段时间,鲁迅“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他大量抄录古碑、校对古籍、阅读佛经,对中国文学、文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此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他对中国社会有了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1917 年,《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找到鲁迅,希望他扔掉那些古碑抄本,起来“做点文章”。鲁迅抛出了著名的“铁屋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此后接连几天,钱玄同都来拜访鲁迅,在钱玄同的激励下,鲁迅渐觉希望在于将来,确实不可抹杀,便答应为《新青年》撰稿。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为中国文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纪元。此后,鲁迅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50多篇作品,所论涉及疗救民族、保存国粹、提倡科学等内容,每一篇都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3.0解读

常规角度:与忠义者为友,共践报国之行。鲁迅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以文艺启蒙人、唤醒人、改造人、改造社会。(对接高考:2023 年高考天津卷“使命与担当”)

核心角度:勇于反抗,于迷途中开辟新路。在暗沉沉的封建“铁屋子”中,总有清醒者奋力摧毁旧世界,为世人带来一丝光亮;在黑漆漆的暗夜迷途中,总有先驱者不畏艰险,为人们踏出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鲁迅就是那个清醒者、先驱者。

创新角度:在失意时沉潜蓄力,厚积薄发。鲁迅在精神苦闷时,靠阅读佛经、抄录古碑消磨时光,对中国文学、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终于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时真正爆发,站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对接高考:2021 年高考浙江卷“得与失:起点·终点·过程”)



跨时代的青年导师
鲁迅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纪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刘和珍自费订阅《莽原》杂志的行为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在《一觉》里描述当时的青年诗人冯至,“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而就在这“默默”中,鲁迅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正在青年的手中传递。在与青年的交往中,鲁迅始终把青年当朋友,“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他通过办文学刊物来发现、团结和培养青年作者,凡是请他看稿、改稿的,他都欣然乐从,不计时间和精力,仔细审阅修改。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艾芜、沙汀、李霁野等人都受过鲁迅的帮助。

现在如果问,最受青年欢迎的作家有哪些?鲁迅一定会高位上榜。他不仅是语文课本里出场多次的文学大师,也是网络时代的“金句王”。不论什么领域的话题,人们总能在鲁迅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当遇见墨守成规的“老顽固”,便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么?”当遇到爱逞口舌之快的“杠精”,可用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的话来反驳:“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直到现在,鲁迅从未从公众视野消失,他的真诚和坦率,让一代代青年自觉将其奉为精神导师。



3.0解读

常规角度:以坦率、真诚搭建沟通的桥梁。鲁迅秉持平等、真诚的态度与青年交往,给予他们关爱和呵护。而当下的青年喜欢鲁迅和他的金句,就是因为他坦诚、不摆架子,是一个“真的人”。

核心角度: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年,把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他还身体力行,为培养青年一代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对于青年,他真正实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诺言。(对接高考: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创新角度:在文学经典中汲取力量。鲁迅作品中金句至今流行的原因在于,他对社会的批判在当下仍具有实用价值,人们能在其作品中找到投射自我情感的支点。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能理解他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获得前行的力量。(对接高考:2021 年高考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事物价值”)


文学家之外的多面鲁迅
说起鲁迅,许多人总有些刻板印象:他是教科书上蓄着胡须,永远严肃的民族斗士;他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鼻祖,用一支笔撑起中国的脊梁;他是莫言、大江健三郎等诺贝尔奖得主的文学偶像,是一座至今无法逾越的文学高峰……

鲁迅笔杆子厉害,殊不知,他的审美品位和设计能力也同样出色。他最出名的设计当属北京大学校徽,其采用中国传统的瓦当元素,把“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犹如一人背负二人,有“三人成众”之意,象征着“北大人肩负开启民智的重任”,还象征着“脊梁”,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中华民国最早的国徽也是鲁迅参与设计的,国徽的设计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象征国运长久美好。除了徽标设计,鲁迅还把书籍封面设计玩出了新花样。他一生设计了60多本书籍的封面,以西方的艺术手法搭配中国古典风格,再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典雅又前卫,为书籍装帧开启了一代新风。

此外,鲁迅还是一位涉猎广泛的文物收藏鉴赏家。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收集带有图画的书籍,成年后艺术收藏扩大到汉画像、石拓片、笺纸等各类传统艺术作品。其中,鲁迅收藏版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童年,比如《阿长与〈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三哼经”,就是木刻版画。同时,作为翻译家,鲁迅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可以说,他的人生一半给了创作,一半给了翻译……



3.0解读

常规角度:于传承、借鉴中创新。鲁迅的设计才华出众,他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瓦当元素,而书籍封面的设计,则借鉴西方的艺术手法和中国古典风格,创造出了各式花样,个个典雅又极富时代感,令人叫绝。(对接高考: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核心角度:不断拓宽人生边界,生命才会卓越非凡。鲁迅是文艺界的“六边形战士”,文学家只是他众多身份之一,他是民族的斗士,也是设计家、收藏家、翻译家……太多教科书外的鲁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认识。(对接高考:2023 年高考北京卷“续航”)

创新角度:劈开刻板印象的枷锁。鲁迅被推崇至中国文学乃至历史如此高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强加于他的浓厚的政治色彩窄化了他,让他的才华和思想被大大低估了。今天,我们了解鲁迅,应该看到刻板印象之外,他精彩至极的另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