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双文本阅读提分专题
(2023-11-21 17:08:19)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小说双文本阅读提分专题
精选原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本一:
昭 关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的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蜮。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唯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注]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投奔吴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7.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处一池死水与第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8.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本一:
请戏
陈德鸿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域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成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
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
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
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
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老李这是请戏来了吧?”
“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
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
“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
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
“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
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拘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
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顷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
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竞,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
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出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
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
“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
“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
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
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
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
老韩紧煞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
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
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
那六子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
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
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拿了这些钱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荷加兹在《美的分析》中曾指出,在所有的线条中,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极美的。而我以为,微型小说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便是这“蛇状”和“波状”。清代但明伦在批《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曲”,说的是结构上有转折,便造成曲折之美。微型小说善于借助不同的手段,如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来兴起波澜,从而产生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
(摘编自方雪梅《尺水兴波曲折生致——微型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是村里的一个传统。
B.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以及劝慰村长的语言可看出,老韩是一个幽默风趣、性格开朗的人,并且善解人意,
C.其他村竞相请戏,请戏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他们更为积极地追求精神生活。
D.孙团长借其他村请戏出高价等行为影射村长,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这让村长无地自容,因此才阴着脸。
7.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就”“一商量”“值”等表述,表现了村民们请戏的决心和强烈的渴望。
B.与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在内容上形成对比,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变化。
C.是对那六子的语言描写,既包含了他的懊恼,也包含了对孙团长的抱怨。
D.中,孙团长“掉了几滴眼泪”,可见孙团长的自责和对村长受伤的同情。
8.请根据文本二中的画线句,分析文本一如何实现“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4分)
9.有评论者说,陈德鸿的《请戏》这篇小说,“以小题材塑造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长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本一: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
徐小斌
穿白色旗袍的赵一曼坐在一张椅子上,怀里抱着儿子宁儿。虽然照片呈现出古旧的黄褐色,却遮挡不住我们的女主人公极富书卷气的美丽。白净的象牙色的脸上,有那样一双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着深深的爱与忧郁。有谁能想到这文雅娇弱的躯体内蕴藏着那样一种骇人的力量?有谁能想到这蓬勃内敛的生命竟结束得那般惨烈?当然还有她的遗书——给儿子宁儿最后的信,至今令人不忍卒读。
但是,赵一曼这三个字令我想到的,首先却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本《少年文艺》,里面讲了一个赵一曼少女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一曼出身大地主家庭,按照多年以前的“出身论”,是绝对没有机会革命的了。但她却天生喜欢朴素的生活,嗜书如命。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少女时代气质高雅、清纯美丽,但个人生活却到了不修边幅的地步。她躺着看书,坐车看书,甚至走路时也要捧着一本书,有时走着走着,忽然撞在树上。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书里,连冷热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她有个非常聪明的小侄女,常常提醒她;姑姑,该换衣服了!姑姑,该梳头了!地笑一笑,也并不以为意。
有一天,小任女圍着姑姑打转,姑姑却毫无覺察。小任女发现,姑姑的一双眼睛,牢牢地被一本书捉了去,那本书的名字叫作《前夜》。
直到姑姑把书放下,小侄女才说话:姑姑,这本书好看么?好看,当然好看。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的……你现在还不懂,它讲的是个很美的爱情故事。我懂,爱情,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哈哈,对对,就是这样。就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太对了,你真聪明!那个女的好看吗?
赵一曼拉着小侄女慢慢地走进小树林:好看,她叫爱伦娜,她长得好看极了,最要紧的,是她的心很美。为了所爱的人,她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她是俄罗斯責族的女兒,为了爱英沙罗夫,她失去了继承权,失去了国籍,甚至失去了父母的爱……
英沙罗夫是谁?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小侄女并不大懂得姑姑的话,但姑姑的神情感染了她,不知为什么她小小的心里升起了一种预感!
姑姑眉宇间流露出了神圣和冷峻,小侄女听着周围树叶的沙沙声响,看着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冤,她小小的心在颤抖。
几年之后,姑姑真的要去反满抗日了,临行的时候大家都很忧伤,愁云惨雾笼平着这个家庭,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坤泰也许会一去不返。小侄女想要大家笑一笑,想啊想啊,突然看着姑姑,眼睛一亮。
姑姑,我给你猜个谜语吧。
好啊,什么谜语?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人知我有,我知我无。
赵一曼猜啊猜啊,怎么也猜不出。
小侄女嘻嘻一笑,指着姑姑的脚说:就是你脚上的破袜子啊!
赵一曼一怔,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全家人都哈哈大笑,所有的忧伤一扫而光。
后来,赵一更来到东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与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并驾齐驱。她率领抗联队伍,辗转在白山黑水之间。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她因受伤而被俘,受尽了日寇的严刑拷打,日军首领一开始就从她的非凡气质中判断,地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严刑无用,只好把重伤的她送进医院。在医院,她做通了一位护士和一位警士的工作,他们协助她,逃出了医院。她的计划差一点就成功了。
赵一曼在珠河县被日军枪杀。那是一个凌展。曙光和星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上,赵一曼抬头看了看那奇异的景象,觉得那种光照十分迷人。日军宪兵让地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地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宪兵拿枪的手颤抖了起来,他们对这个不平凡的中国女人的微笑感到惶恐。超然客公众号
枪响了,我们看到那秀气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脚正对着我们,那是一双秀美的脚,脚上的旧毛袜仍是破的,露出了脚后跟。再后来,这一切都浸透在新鲜透明的血液中,在星星与曙光的交相辉映下,露出一抹灿红。
(选自《中国财经报》)
文本二:
接连几天的审问,大野泰治(时任伪满洲国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编者注)毫无所得,他像一头发了疲的野兽,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左腕的伤口,用鞭梢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赵一曼疼痛难忍,昏迷过去好几次,敌人以为这下她该开口了。不料,醒来后赵一曼的表现冷静平和而又坚定有力:“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直到她最后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日本人不会明白,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摘自党建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第一自然段从描摹照片上的人物落笔,以两个反问结尾,既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又统领了下文的叙事。
B.赵一曼出身地主家庭,嗜好读书,气质高雅却不修边幅,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使她经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
C.文本一最后写到赵一曼的破袜子,既照应了题目及小侄女的谜语,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痛惜之情。
D.赵一曼的冷静平和与大野泰治的疯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赵一曼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
7.文本一穿插了赵一曼和小侄女对于《前夜》的讨论,关于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英沙罗夫的献身精神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B.姑侄对话多短句独段,节奏简捷明快,更易于集中表现二人的思维交流。
C.本部分中小侄女具有线索作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赵一曼的内心世界。
D.“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神圣肃穆,巧妙写出小侄女内心的震撼。
8.文太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赵一曼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日军宪兵让她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
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9.如果要给文本一写一则短评,请以“生活故事”“历史事实”“英雄形象”为关键词,写出 这则短评的要点。(6 分
)
试题答案
一、6.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并非实写,而是暗示“一直无碍地走下去”将要告一段落,逃亡之路要出现新的波折。)
7.C(“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错误。)
8.从行为上讲,蚕的“脱皮”意味着伍子胥成功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从心理上讲,蚕的“脱皮”还意味着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一波三折。(每点2分)
9.从创作意图上讲,作者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的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材料二)从情节设计上讲,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一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材料一)从创作手法上讲,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材料--)
二、6.D“并讽刺村长没有送礼”“无地自容”等说法言过其实;另外,村长“阴着脸”是因为自己出的价格一再被拒绝而生气,并不是因为“无地自容”。
7.B“都使用了比喻手法”说法不当,这两个句子均未使用比喻手法。
8.情节的运行始于“村里要请戏”,但价钱却从二百涨到四百;村长见到孙团长之后才得知,价钱又涨到了六百。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过程有了曲折。接着写请戏不成,回村的路上出现“意外”,请戏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听到消息后,孙团长态度转变决定免费演出一场,形成第三个曲折。孙团长免费送戏但却遭到村长的拒绝,村长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第四个曲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考查分析叙述手法作用的能力。文本二中的画线句介绍了小说实现“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的方法,据此分析文本一,会梳理出不同的“曲折”,最后组织答案即可。
小说讲述的是村里要请剧团演出,但最终拿出二百元钱请了二人转班子这样一个故事,可谓“小题材”。小说借这样一个故事塑造了村长的形象。他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而对于施舍,绝不降格乞求。
事情确实发生在小小的村子,施舍的也不过一场县级剧团的演出,可那份为乡邻嘱托全力以赴的责任心,靠自身努力而不接受施舍的原则性,让人肃然起敬。
三、6.B(“促使……转变”“背叛家庭”错。)
7.A(“催生了赵一曼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的思想”错。)
8.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极度蔑视。(2分)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2分)
9.文本一通过讲述赵一曼少女时代的生活故事,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传达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反满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