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需要哪些艺术修养

(2023-10-28 11:02: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教师需要哪些艺术修养
丑丑妞 武宏伟
上网收寻、翻看各种辞书查找关于什么是“艺术修养”的概念,几乎千篇一律是“是指艺术家的XXX”“是指作家、艺术家的XXX”等等。好像是说,只有艺术家、作家等可以称为“家”者,才有“艺术修养”,其他人都无此“修养”,现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堪称艺术家者,一定需要有艺术细胞,即艺术修养,否则不能成“家”,这是谁都应该承认的现实。但没成“家”者,不一定就没有艺术细胞,即艺术修养,而且有艺术修养却没成“家”者还是绝大多数。

强化教师的艺术修养,不是要催化其成“家”,而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际,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强调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调教师要是全才、杂家,学生要全面发展。学校搞吹、打、弹、拉、唱,戏剧、小品、舞蹈,美术、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具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的艺术功底和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不可能都请艺术家来指导,也没有那么多专业教师来引领,倘若这时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能给予一定的指点就可能达到“禾苗久旱逢甘雨”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天赋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更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果再进一步培养的话,还可能引领其走上专业道路,进而把他们催生成“家”。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艺术修养”,是特指教师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状况和水平;是教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理论洞察力的敏感和深刻的程度。这种教师“艺术修养”是对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艺术技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艺术形象、艺术境界的有一定程度的感受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分析能力。并不是指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等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的“艺术修养”,也不是指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等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的“艺术修养”。

教师要具有艺术修养。排除专业教师,对于一般教师而言,不求各种艺术门类样样精通——事实也不可能,但求样样知晓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朗诵、演讲、书法、辩论等都是人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都是中小学校经常搞的活动项目。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博学多才,具有艺术修养。教师需具有哪些艺术修养?试举例如下。

一、音乐

(一)了解音乐的特征及分类

1.特征:声音、听觉、情感、时间的艺术。

2.分类:声乐——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等不同体裁;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和合奏曲。

(二)了解音乐基本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肢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三)掌握记谱方法

五线谱和简谱

(四)掌握一些简单的歌唱常识及练习方法

吸气、呼气的方法;训练横膈膜的力量方法——数数字、吹灰、仰卧起坐等;颤音、气声、哭腔、挑音、噎音、高音训练等。 

(五)最好会弹奏一两种常见乐器

二、美术

(一)了解概念、主流分类和分支

1.概念。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2.主流分类。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

3.分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抽象国画、内画、手绘、指画、工艺美术、书法、素描、水粉画、美术字、壁画、漫画、写生、速写、白描等。

(二)了解一些名词术语。造型、黄金分割、二度空间、三度空间、质感、量感、空间感、体积感、透视、明暗、轮廓、构图、色相、色度、色调、色性、笔触等。

(三)学会几种简单的创作。简笔画、素描和书法等。

  三、舞蹈

(一)掌握舞蹈的概念及特性

1.舞蹈。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2.特性。艺术的特性和舞蹈的特性。

(二)了解舞蹈的种类

1.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2艺术舞蹈。一是根据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的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二是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三)掌握初学者柔韧度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压腿——正压、侧压、后压;劈叉——横劈腿和竖劈腿。

2.柔韧度练习注意事项。柔韧素质发展的程度,以完成各项技术要求为基本要求,不必达到最大程度;处理好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的关系;协调好拉伸力量的强度、重复次数、练习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切忌用力过猛;多运用主动柔韧性训练方式,少使用被动柔韧性训练方式,减少孩子在柔韧性训练中的疼痛感;要长时间、有规律地提高柔韧性;注意柔韧性与温度、时间以及疲劳的关系。


四、朗诵

(一)掌握口诀。确定材料、基调和语速,把握发声、停顿,重音和节奏。

(二)了解口诀的含义

1.定材料。

2.定基调。感情基调和语调(句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其中以句子结尾几个字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如下四种。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沉痛、悲愤等感情的句子里。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讥笑、厌恶、反语、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意在言外等特殊的感情或语气。

朗诵中的语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较为复杂的问题,不能以一概全,除了以上四种语调外,还有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技巧,也需掌握。


3.定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程度。决定语速的因素许多,一般有: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抨击、斥责、控诉、雄辩,抒情宜用快读;记叙、说明、追忆,宜用中速或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轻、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4.掌握简单的发声技巧。气入丹田。先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气,记得用腹式呼吸,用手放在腰的两侧,要感觉腹部有在涨大,这就是气入丹田。

选择几个字或几个拼音字母来做声音气息训练。如读汉字“我”,字母“a”,做气息下沉到丹田的训练。

掌握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距离、场景、情景下以及不同人物、情感等音色和音量的转变方式。

此外还有胸腔共鸣练习;低、中、高音,音高、音色跳跃练习等。

5.掌握停顿的技巧。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标点符号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6.把握重音。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常见的规律是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的形容词常重读。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强调重音一般是为了突出话语重点,表明语意内容;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表达某种强烈感情。

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7.控制节奏。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掌握节奏的基本要领是: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即要读出变化、读出特色。常见的节奏类型有:

轻快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

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

舒缓型。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

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

朗读是一门复杂的语言艺术,方法也不仅仅是上述几种。还要注意语音技巧,如声母发声、儿化音、平翘舌等问题;语言表达的技巧,如落停、扬停、直连、曲连等停连的方式;表情模仿的技巧,如笑和哭,酸甜苦辣等基本生活表情,激动、悲伤、郁闷等内在情绪表达;形体技巧,如上下台走姿、台上站姿、行礼和移动等;表演的技巧,如观察和模仿、动作与规定情境等。

五、演讲

(一)演讲准备

1.写好演讲稿;2.编好提纲;3.做好精神准备。

(二)演讲技巧

1.明确要点和要求。内容要有针对性 、真实性,语言要有论辩性、鼓动性和艺术性,感情要朴实真诚,动作要自然得体,服饰要得体,仪表要端庄,风度要优雅。

2.善用多种艺术。包括开场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立论的艺术,举例的艺术,反驳的艺术,幽默的艺术,鼓动的艺术,语音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通过运用各种演讲艺术,使演讲具备两种力量:逻辑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

3.表达恰到好处。表达要有创意,能吸引人;表达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情感。

4.“双语”配合得体。“双语”是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有声语言包括语质、语调、语速等;态势语言即有形语言,包括衣着打扮、举手投足、头动面颜、眼神表现等。

演讲是由“演”和“讲”两方面构成的,在重视“讲”的同时,也要重视“演”。“演”是态势语言,“讲”是有声语言。

(三)要明确的问题

1.演讲与诵读的区别;2.演讲与发言的区别;3.演讲与表演、报告的区别。


六、辩论

(一)辩论赛常用模式

辩论赛常用模式是四对四的团体辩论赛,有的还有观众参与活动。双方各有四位辩手,分工明确:一辩一般担负着破题竖旗的任务;二辩一般在内容上承接一辩,继续正面阐述己方观点;三辩要转换论证角度,从新的视角深化己方观点;四辩要求驳立结合。

辩论赛一般由主持人主持,流程通常是宣布辩论赛开始→宣布比赛规则→介绍评委→宣布辩题→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介绍参赛队员→辩论比赛→评委打分→观众参与提问→评委点评→宣布比赛结果→颁奖。

具体赛程一般分陈词阶段——正反方一二三辩交替发言,各方累计时间一般在四五分钟左右;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互提问题给对方,或观众向正反方提问,各方累计时间一般在五六分钟左右;总结陈词阶段——由正反方四辩进行各自为时三四分钟左右的陈词。       

(二)辩论赛准备

1.审题。定准基调。辨析辩题的三种类型——价值性命题、事实性命题和政策性命题;辨析辩题的倾向和色彩。

探求辩论的焦点。明确辩题概念、分析辩题范围、逐步“聚焦”核心问题。

选准角度。打开思路,尽可能把问题想周全。

2.立论。即确立自己一方的观点。立论可分为五个步骤:界定概念;解释辩题;对论点进行分点阐述或分层推导;例外说明;价值提升。

除了准备本方一套立论方案外,还要尽力预设完善对方立论方案。

3、材料收集。辩论是材料的较量。事实材料——视听材料、例证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有关这个辩题的含义、影响、评价等。

精心加工辩论材料。研究分析,选择分类;加工提炼,精益求精;制作论据卡片。

4、辩论稿的撰写。要求:围绕论点安排层次,根据内容编写大纲,撰写辩词论证是关键。

 一辩稿的结构一般是说明辩题的背景→界定概念+解释辩题→各个分论点(通常为两三点,尽量不要有交集,且要注重全面性)→例外说明+价值。

(三)辩论技巧

1.攻击技巧。初次上场,每位辩手应准备问题20个左右。准备提问的问题应涵盖现象、理论、价值层面等。其中事实层面问题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理论层面的问题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攻击的组织和发问。体现有序性和流变性,以争取场上的主动权。为此,场上应有“灵魂队员”,其任务是冷静把握自由辩论的局势、攻击务求有效、充当场上的指挥员、主动转移战场、化被动为主动并再次发起攻击。 

发问有设置两难问题、主动引申、以矛攻盾、归谬发问、熟事新提、逼入死角、多方追问、夹击发问、问题同异、异题同问、反复逼问、辐射发问、同义反复、布陷发问等类型。

攻击的风格和节奏。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自由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节奏应以张驰有度、疾徐有致为佳。

2.防守技巧。有盯人、长项发挥、合围、夹击、指误、归谬、反问、幽默、短答、启导、揭弊、激怒、评价、闪避、反复、类比、陷阱、侧击、连环、名言、错接、引申等技巧。

七、表演

(一)课本剧

  1.编写剧本。剧本内容及舞台说明。内容一般包括题目、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幕名、正文等。舞台说明一般包括对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对人物动作和表情的说明;对舞台美术、音乐和人物上下场的说明;对开幕和闭幕的说明等四个方面。

研究课文,确定思路。是选择小说,还是选择剧本,是选择整篇课文,还是课文的一个片段,不仅要考虑到选材内容的故事情节是否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还要考虑到剧组成员的兴趣和特长;是完全忠实于原文,还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改编,是编成独幕剧,还是多幕剧,这些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初学者,应以编写精短的独幕剧为宜。

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当基本思路确定之后,需要设计哪些情节,安排哪些人物,小组成员要发挥集体智慧,展示想象,大胆构思。

提炼台词,设计动作。剧本编写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

配置音乐,设计道具。编写剧本时,还要考虑每个情节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演员需要什么样的头饰、服装和道具等。舞台布置及道具要从简,提倡制作有创意的、简单的道具。

  2.表演。排练。角色选择很重要,要力求各取所长、各尽所能;排练前,要组织剧组人员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口头复述角色台词,揣摩人物心理,再次审视修改剧本;排练时,要注意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场景转换的流畅连贯,并请有关人员观看指导;排练后,要组织剧组成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完善剧本。

 准备。表演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舞台的布置,道具的安排等。

表演。表演时,观看的同学要做好记录,为评点做好准备。

3.评议。表演后,要组织学生开展评议活动:一是评编演,评论改编是否合理,表演是否到位,哪些是创新和成功之处,哪些是有待改进的地方;二是议课文,要结合课本剧的表演重新研读课文,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二)小品

1.小品创作。剧本创作的一般结构可分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等五个部分。写作的主要方法是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载,转是悬念进入高潮时的扭转,合是结局。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

写好小品要做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灵感;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要有笑料和“包袱”;主题鲜明,突出小品特点。

2.小品表演。表演是行动的艺术。行动的链条是感觉—判断—行动。我们接受信息是经过思考判断才去行动的。行动的三要素是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这三个要素都受规定情境的制约。好的表演细腻,有大量精彩而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个性化的细节,而这些都需要从规定情境中去开掘。只有规定的情境清楚、细致,演员才能表现出真实而又精彩的动作细节。

一个好的演员,需要信念、理解力、想象力和激情等四大素质。信念是最基础的素质,每一个初学表演者都要敢于当众大胆表演,完成人物的行动;敢于展现自己的激情。

真实感是表演的根本。表演讲究真听、真看、真感觉。表演者要使自己的表演真实,符合生活逻辑。

表演小品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克服紧张心理。在小品表演中减少自我批判、增强游戏感,集中注意力、摆脱杂念。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

组织行动。学习表演就是要学习如何组织行动。行动来自对规定情境的细致分析,来自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的分析。以角色的思维、逻辑对规定情境进行充分的感受去行动。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按照行动的链条去行动,真听真看真感觉,在头脑里进行思索判断后,由意志交给肌体去执行动作,可以适当的拉长行动的链条进行训练。

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演戏经常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在搭戏,表演者不能一直想自己的调度和台词,要按对手的戏去行动。对手由于某些原因临时改戏是经常遇到的情况,要灵活的去应对,让观众看不出痕迹,甚至比以前效果更好,这才是合格的演员。

多练习、多上台。表演是实践的艺术,好多没有上过专业艺术院校的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演员,这里固然有一个天赋的问题,但与大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只有具备大量的切身体验,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表演。

表演者要多参加正式的小品演出,在演出中,肌体与精神的紧张度和兴奋度会大大增强,往往一场正式演出得到的提高比十场排练还要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