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
(2023-10-20 08:24: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
俞正强
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让大家保持好的体能,好的精神,努力、开心地教好书,最终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这是十分正确的。工作负担重,老师就难免有抱怨;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最终是以学生的成长挫折为代价的。
那么,哪些是老师的工作负担呢?怎样才算减轻工作负担呢?我做校长这些年,对此一直有深刻的体会,这三个案例或许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
案例一:学校的“迎新赛课季”
2015年,我来到一所百年老校当校长。我发现,老师们的专业热情普遍不高,学校布置工作以应付与传递为主,传递就是交给别人做,副校长交给正主任,正主任交给副主任,副主任交给组长,组长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交给家长......
上级部门布置的教师比赛任务,除了“教坛新秀”,其他比赛基本找不到人,老师们总是抱怨工作压力重,任务多,极力推托,诸如身体不好、父母住院等。
这一年,我牵头为学校40岁以下老师设计了一个“迎新赛课季”活动。每年8月25日,学校公布比赛课文、朗诵内容、板书内容,让老师们准备4个月,12月底至次年1月初完成说课、上课、板书、朗诵四项比赛,分语文组、数学组、音体美组、英科信组公布名次。
为了照顾老师们的心情,语文数学组人数多,公布前十名,其他两个组公布前六名。每一位老师都会收到一张比赛名次告知单,排名最后的两名老师,校长要和他们开一个座谈会。根据这个排名,下一年度的比赛从排名中依次轮,公开透明,参赛是每位老师的权利,也是每位老师的义务。
方案一公布,学校就弥漫了一股怨气,好多老师发朋友圈诉说压力大,诉说抑郁冲动,虽然没有产生公开的冲突,但老师们转发的截图、会场中的起哄声,都在表明态度。
转折出现在第二年,由粉笔字引发。到第二年比赛的时候,上一年的粉笔字优胜者开始感受到了压力,特别是美术组、体育组、数学组的几位老师进步神速,他们自己也颇有成就感。到了第三年,当几位进步最大的老师将自己2015年版、2016年版、2017年版的三版粉笔字对比呈现在大家眼前时,老师们都安静了,开始认同比赛带来的益处。
到了第四年,一位快40岁的男老师竟然成为“黑马”。这位老师之前爱摆老资格,对学校平时的专业活动冷眼旁观,所以他这次进步令人意外。后来他分享说,这完全是为了儿子。原来,他儿子同学的妈妈在班上分享经验,让儿子十分羡慕,也触发了为父的上进心。
通过4年实践,当年大家反感的活动开始受到喜欢。第五届活动结束之后,一位老师匿名写了一篇感悟给我——《不为名次,只为成长》。他说,“迎新赛课季”的压力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成就感,想到大学毕业后十多年的教学中,从没为写好一个字认真过,很惭愧。“以前花一小时备课便自我感动了,现在才知道一节课要备4个月,也都不一定能满意。”
今年是第八届了,“迎新赛课季”已经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专业成长交流会了。大家聚在一起,看看一年来,粉笔字是否有长进,教案、说课是否有提升,朗诵是否有改善。“不在乎名次、只在乎成长”。
通过这8年持续的比赛经历,老师们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水平,也基本上拥有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耳濡目染之下,小朋友们的字也写得很漂亮,于是到校外参加硬笔书法班的就少了,也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
一位语文老师以前一直拒绝参加教学比赛,现在什么比赛也不怕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给了她足够的信心。她说:“语文老师的粉笔字就要漂亮到让孩子喜欢。”
什么是负担?因为害怕,因为没有信心,什么都是负担。所以,减轻负担最根本的办法是让老师们提升教学基本能力,能力上去了,信心就有了,原来的负担就不是负担了。
案例二:一年级的“十会”课程
从2016年开始,学校在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开设了一门“十会”课程,并且用一个学期鼓励每一位小朋友成为“十会好少年”。
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基于我的一个发现:孩子在学校最初受到的大量挫折都是来自诸如不会排队、不会走路、不会扫地、不会整理、不会游戏、不会听说等一些闲杂小事。这些闲杂小事,给老师带来了极大烦恼。这些烦恼最终化为对孩子的训斥,而频繁的训斥又导致孩子始终处在挫折的情绪中,影响了学习,带来学习困难,恶性循环。然而大家普遍没意识到的是——这些闲杂小事,孩子们从来就没有获得培训,他们又不可能天生就会。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是最在乎老师、最想认真学习的,一年级的家长是特别会配合的,我们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成形。
但这门课程是完全增加老师们负担的。一方面,它与教学任务没有关系,因为大家总是习惯考什么教什么。另一方面,“十会”课程是边实践边积累,始终在变化之中,还需要同时培训家长,极费时间。
即便如此,我们8年都坚持下来了,老师们也渐渐认可了“十会”课程,并投入了极大热情。有老师评价说:“这个不想辛苦,就有别的辛苦等着。”他们发现,前期花一点力气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后期就省下了很多处理孩子因为行为失当带来的事故、纠纷的力气,“高回报,低投入”。
学校现在有两届经历过“十会”课程的孩子毕业了,老师们普遍反映,经过“十会”课程的班级闲事少,班级事故少。闲事少、事故少,意味着家校矛盾少,老师们节约下了很大的精力,工作压力自然小了。
学校一位教三年级书法课的老师告诉我,这一届学生8个班,每个班都能很好地上课。细想来,是因为一年级时经历过“十会”课程中的“会听说”的指导与练习,所以上课特别安静,但又不是那种死气沉沉。这位老师说,上课特别愉快,感觉师德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随着“十会”课程渐趋完善,我们也顺带解决了幼小衔接问题,劳动教育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所有的事情干成了一件事。上面不断要求的重点工作,我们用同一个课程综合性地解决了。而且,有了向上级部门提供案件与材料的素材与经验,学校中层就不会胡编乱造,摆拍应付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中层的压力也减轻了。
“十会”课程的8年实践告诉我们,认真地为学生的成长做好一件事情,可以全方位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所以,抱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我们是否为孩子的成长做过一件他们迫切需要的工作?
案例三:寒暑假挤出时间来备课
20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个年级组的七位语文老师,寒暑假期间基本是用来备课的。其中一位老师会在每个学期末买来下学期的语文教材送给同组老师,大家就开始备课了,年级的微信群基本上是她们交流备课信息的群。
当然,备课用的主要是零散时间。她们在寒暑假基本上备好每一课的结构框架,找好每一堂课的相关素材,因为假期有时间,可以琢磨。有了这些框架与素材之后,开学了,上课之前再做一些具体化、个性化的补充,课就上得比较精准,孩子们就会比较喜欢。
这几位老师的经验是:绝不可以在备课上偷懒。现在这个年级七个班的语文成绩是真正的“优质均衡”,平均分都偏高,因此在学期末基本上不布置家庭作业了。
我估计,如果是校长来布置这个任务,老师们的口水能把我淹了。有个简单的常识是大家不大明白的:功夫要花在事前,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便是我们的“功夫”与“准备”了。事前准备不足,事后便有一堆事情等着。所以我总感觉,孩子们的作业多,主要是老师的课没上对、没上好。而课没上对、没上好的根本原因是备课的功夫没到位。
备课没花好功夫,课没上对,发现学生不大会,于是说孩子笨,感觉压力大。但是考试要成绩,于是拼命加作业,或者向家长施压让送去补习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压力又会传导给孩子或教师,教师压力更大了。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做减轻教师压力的工作,其中一个内容是改革备课方式,把一册书分给不同的老师备不同的课,然后凑起来。我是不太赞成的,这种工作表面上是减轻了大家的工作量,其实是在做一件增加教师压力的事。备课是不可以讨巧的,备课是笨功夫,只有花足够多的时间,课才能上好。唯有课上好了,许多压力才会消弭于无形,代之以师生一起成长的愉悦。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我们学校真实发生的。我始终觉得,孩子们来学校的任务是成长,没有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压力自然会越来越大。而孩子们的成长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前提的,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我们唯有保持专业成长,才能减轻工作压力。
所以,教师的工作压力的确是要减轻的,但不是简单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要求。一年级时候的偷工减料,必定会成为六年级时候的心力交瘁。我们也不要因为被安排一点杂活就怨天怨地,比如反诈骗、扶贫这些工作做一下也未尝不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了便做了,也可以获得一些丰富的人生体验,为社会尽一份责。
前一篇:真抓实干的校长,常做八件事
后一篇: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