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成就生命的美好

(2023-10-09 17:2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王晓菲:用心成就生命的美好
李冬哲 
 一天,王晓菲老师让林(化名)翻译短文,他磕磕巴巴半天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王老师对林说:“翻译短文也需要学习其他同学的技巧,老师先不提问你,你多听一听,学一学其他同学,好吗?”林看着王老师诚恳又关切的表情,眼中含泪连连点头。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成全的地方,教师在这里完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有对心灵的引领,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责任让课堂成为每个心灵感受幸福、感受尊重、聆听成长的地方。”王老师说,之前面对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或者回答慢的同学,她会不停地催促,结果一催,孩子忘记了刚想起的思路,她竟看不到孩子的无助,有时还会训斥。后来,她对自己曾经的教育教学行为懊悔不已,决心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是什么让她作出了改变?作为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一名普通班主任,她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成长为威海市名班主任的?

在读书写作中看到了教育更美的画面

“人生若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地走下去,可能会活出一份随遇而安的坦然。但是若有方向,按照预设的目标去拼搏,努力过后,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成长,成就生命的另一番美好。”曾经,王老师每天守着课堂、课本,面对着琐事烦扰和学生斗智斗勇,她认为这就是教育的全部,认为一天下来的筋疲力尽、声嘶力竭后留下的“破锣嗓子”就是教师的标配。自加入威海雪梅名班主任工作室以来,在杨雪梅老师的鼓励和感染下,她日日用读书、写作浸润自己已渐干涸的心田。那跃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让她的思绪在梳理过后更加明朗,让她的内心在沉淀过后更加清澈。更神奇的是,跟随团队一路走来,她闻见了育人路上的鸟语花香,看见了教育原来是这般的美好。

常年快节奏的教学让王老师面对学生多了些急躁,少了些平和,常因学生的稍不合人意而大发雷霆,就这样损了身体,伤了师生感情,还常抱怨学生不领情。殊不知在这呵斥间,学生不但没有受到教育,还从心底抵触老师。

直到有一天,她读了这样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文章写到,智者问弟子:“为什么吵架的人总是那么大声对彼此说话?”只听一位弟子说:“生气时,两颗心离得很远,需要大声才能听见彼此。而相爱的人说话总是低声细语,因为两颗心贴得很近。”智者听完,赞许地点头:“所以即便生气也要控制声音,否则会让心走得太远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读到这里王老师不禁后怕,曾经她那么大声地对学生说话,是她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这篇文章安抚了她急躁的心绪,让她知道,既然初衷是爱,那么就不要伤害。

近两年的阅读和坚持,十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小学班主任》《青年教师》《福建教育》等国家、省、市报刊和杂志上,这让王老师看到了成长的足迹,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更可喜的是面对学生面对课堂,竟多了一份从容,收获了一室的温情。

王老师曾因学生的作业糟糕而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在家教育学生。家长接到电话和信息会训斥甚至暴打孩子,这引起了家庭的不和谐,也增加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对教师的厌恶。没有情感的渗透,任何教育都只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

不停地读书、写作,不仅开阔了王老师的眼界,还让她在处理诸多教育问题上有了不同以往的见解,遇事不再急燥,从容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今,她常问不写作业的孩子三句话:“孩子,昨晚家里有事儿吗?”“那不写作业对吗?”“今天能补上吗?”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了家庭作业这个难题。

有句话说,电量可以预知,时光却不可控制;电池可以充电,人生却不能回头。王老师说,她很庆幸,能在读写的道路上遇见二次成长的自己,这让她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了教育更美的画面,让她既有了站在高处仰望教育星空的警觉,又有了俯下身段走进孩子内心的柔和,慢慢地成长自己,更用心地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生命。


巧法助力班级日常管理,让学生寻着光成长

“既然教育的出发点是爱,那教师就要学会去爱。”王晓菲老师曾经认为,班级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把学生压紧了,看住了,才能有成功的班级管理。确实,这样可能会管理好了班级,但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算是班级管理的成功,教师唯有用心,才能成就生命的美好。

班级中需要有规矩,但在常规制度的大框架下也要有几个“小偏方”,这会让班级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捕捉闪光点,以点照面,寻光前行。班主任是教师,任务是育人,而不是“专业找茬的人”。王老师说,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若能扩大开来以“点”照亮“面”,让其他学生寻着光成长,那将助力于积极班风的形成。

小恒(化名)是班上的一名小组长,这孩子刚开始给王老师的印象并不深刻。一天一位家长跟她说,老师还是让我儿子跟小恒同桌吧,他说跟小恒在一起做什么事都特有动力。这让王老师着意观察了小恒,发现这个孩子做事勤恳有条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一名组员都热情帮助,经常诚恳地鼓励组员,同学们对他敬佩有加。王老师跟孩子们说,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同学之间需要的是团结,小恒用自己的言行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优秀的品质,组员们超好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见证。听王老师这么说,小恒组上的同学都特别自豪,他们小组更加团结了,其他小组长也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帮助组员,全班呈现出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

深植孝道,不忘本真,方能致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会发现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究其根本都是“不听话”,尤其是不听父母的话。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的话产生的效果最轻微,有的甚至完全不把父母当回事,更别提孝道了。德,是立人之本;孝,为德之源。人只有不忘来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行稳致远。针对学生普遍孝道观念不强的现状,王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寻找机会给学生深植孝道理念。

有次开家长会,放学后,王老师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等着家长。五点半,家长们如约而至,好几个父母手里拿着饭,就怕孩子饿。开会时,王老师借此契机对学生们说,父母工作到现在也没有吃饭,却给你带吃的。当父母加班时,你又去给父母送过几次饭?孩子们低下了头。这样的现实说法,比单纯的说教,对孩子的心灵更有冲击力。

在班级管理中王老师常用心思考,运用这些巧方法,不时地触动孩子心底最柔软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恩,明理、明德。孩子们有了厚重的道德情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巧用家长会,家校齐力,共育英才。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们现在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在关注成绩的同时,难免出现过激的言行,这不利于孩子成长。

又一次家长会上,王老师跟家长分享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小时候听力有障碍,还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老师说一支铅笔加一支铅笔就等于两只铅笔呀。他说那一小杯水加另一小杯水,不是一大杯水吗?老师无言以对。久而久之,老师们厌烦了这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有一天爱迪生放学回家,将一只折好的纸条交给母亲,妈妈边看边流泪。小爱迪生问,老师写了什么呢?妈妈大声读给他听:“你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训练他。请你自己教吧。”妈妈过世后,爱迪生偶然看到了当年的那封信,信上写着:“你的孩子有智力上的缺陷,我们不能继续留他在学校就读,他被退学了。”爱迪生泪流满面,他在日记当中写道:“爱迪生是个有智力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亲让他成为世纪的天才。”王老师动情地说,现在的人们太忙碌了,忙得让父母忘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希望得到父母给予的支持,有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心里会感觉温暖和光亮,没有什么能比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家长会结束时,很多家长都噙着眼泪离开,就像一位家长所说,他懂得了如何做父母。

智慧引领,唤醒生命的自觉性

班主任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仅教孩子们一年,有些习惯还没养成,他就像正在成长的小鸟一样,拍打着羽翼未丰的翅膀,飞到了下一个树枝上。教师只能目送着他飞远,在心里祝福孩子快快成长,能承受住未来风雨的洗礼。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预设对未来的期望,培养未来意识,让他寻着目标,自觉成长。

自觉意识的渗透。教育学生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性。每个孩子出生时身体上都有一个成长的按钮,有的孩子很幸运地被优秀的父母开启了,也有的孩子上学之后,成长按钮被优秀的老师所找到,自此他们便都能向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去成长。寻找按钮的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成长、进行自觉意识渗透的过程。

在给学生渗透自觉意识时,王老师会提到“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慎独则心安”,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言语谨慎、行为自律才能做到心安理得。在平时的教育中,她给学生渗透自觉的意识和“慎独”的思想,让学生能慢慢从内心到品行都做到表里如一,为自觉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自觉行为的引导。行为,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学生有了自觉的意识后,通过表现出来的行为,能看出这个孩子是否具有自觉的习惯。

小雯(化名)常常周一请假不来上学,因为她周末总是尽情地放飞自己,以致于总完不成作业。王老师多次跟小雯妈妈询问孩子的情况,可她妈妈周末要上班,掌握不了她的去向。怎样帮助小雯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呢?有一天,王老师发现小雯在帮同桌翻译英文短文,还传授阅读技巧。她趁机对小雯说,咱班好多同学英语阅读能力差,你能不能周末找两篇文章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让大家翻译,最后你再来个技巧小结?小雯一口应下。正如王老师预料到的那样,小雯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完美。因为有了期待,小雯整个人都变得积极了,而且自己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王老师说,不知道以后孩子还会不会反复,但这几周她一直做得很好。希望这能成为她的自觉行为。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班主任时时跟踪和鼓励。班主任不要急躁,因为学生的行为常有反复,这很正常,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正能量的引导。

班主任做班级管理,管理的是人,是有思想、待成长的孩子们,这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硬性的规则,还要寻找柔和精准的妙方来助力班级管理,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成长按钮,培养自觉成长、向上阳光的青少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