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三重悖论
(2023-10-08 18:30: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师职业的三重悖论
汪正贵
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教,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常有一入教门深似海的慨叹。在教育生涯中,我经常将自己定位为燃灯者,或者摆渡人。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内在的社会性悖论: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爱是为了放飞。我们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在这三重悖论的张力中摆正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管理与教育的关系、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教是为了学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教育常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本质上是自主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是自我建构。当然,教育和学习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是一个燃灯者,“传道受业解惑”,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和目的。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强调学习。
为未来而学,为学习而教。换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教永远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为学服务。但是,我们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将手段当作目的,将教师自己当作中心;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偏重于教师的活动;追求的往往只是教的效果而非学的效果。
其实,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得如何,而不是自己教得如何。课堂不是教师表演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最努力的人永远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改变以教为主的方式,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努力将课堂转变为能够促进所有学生有效学习的空间。
当然,从教走向学,并不是教师角色的弱化或边缘化,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以教代学,而是要为学而教,不能错把手段当目的。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努力和功力体现在学习设计上:设计学习目标、核心任务、资源与工具、诊断与评价。而在课堂上,教师则担负着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职责。
有人说,“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别人没有买你的东西,就不能说你卖了。没有学习的行为发生,就不能说教完成了。因此,教师的全部着眼点应该集中于此:教是为了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管教是为了自主
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也是他走向自由、自律和自主的过程。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所说:“这自由和自决便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也是人的唯一命运。”
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必须基于这个目的:培养学生自律与自主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用和享有自由的权利。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教育就成了管控和压制,也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比如:我们如果因为担心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便禁止学生在学校里携带和使用电子产品,这种管控行为,只能消灭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在短期内有效,从长远来看,未必有益。这样的做法不是教育的行为,因为这并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自律品质,只是培养学生表面的顺从,甚或造成内心的叛逆。当有一天学生失去外在管控的时候,他们可能仍然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甚至会报复性反弹。这样一禁了之的简单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自由与权利,而且剥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与机会。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失败,并在选择中学会负责任,在犯错误中学会成长。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自由,并在自由中学会自律。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可悲的,一个不会使用自由的人是可怕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从自律走向自主。学生真正的成长一定是来自内在的自我控制,学校教育应通过正面管教,培养学生内在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走向两极:一种倾向是管控过度,教育不足,培养的是奴性的顺从或叛逆;另一种倾向是管教缺位,过于骄纵和放任学生,错把放任当作静待花开,放弃了教育者的教育职责,培养出来的是温室里的花朵。
教育既不是管控,也不是放任。好的教育是通过正面管教,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主。他律只是手段,自律才是目的;管是为了不管,管理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学会自主管理。
爱是为了放飞和远离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爱,是有距离的爱,是为了放飞的爱。
因为工作安排,一位刚从教不久的教师需要离开原来的年级,接受更加重要的任务。她和学生的感情很深,离别之际,她和孩子们都哭了。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达了她对学生的深深不舍。
我给她回了一封信加以劝慰:
我一早读完你的信,特别能理解你对学生的感情,你的信也勾起了我刚工作时的回忆。我1989年任初中一年级五班班主任。这是我工作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唯一任班主任的一届学生。后来,我因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再没做过班主任了。学生们三年后毕业升入高中,然后上大学,我非常失落,可以说整整失落了15年,经常梦见他们。一直到2004年春节,我将他们从天南海北召回来,请他们吃饭。我对他们说:“你们有许多老师,我只是你们众多老师中的一个,而你们是我唯一的学生。”在这次聚会上,我看到他们都长大了,便释然很多,也就不再梦见他们了。后来我读到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如此。于是,就更加释然了。
是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爱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背着心爱的人游泳。这份教师之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这份爱心,不是溺爱,更不是自私之爱,而是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理性去对待的美好情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让他们长大成人,离开母校,飞向远方。教师是燃灯者,点燃学生内心的成长之光;教师是摆渡人,将一批又一批学生渡向理想的彼岸。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管是为了不管,管教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爱是为了放飞和远离。这是教师职业的三重悖论,在这些悖论之中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处理好这三重悖论,也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必修课。
前一篇:好校长“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