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5,687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2023-10-06 11:53:22)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家教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丑丑妞 武宏伟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家庭教育既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更新不是说完全抛弃旧有的教育观念,而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人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去规划设计家庭良好的教育氛围。

1.吸取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诚信克己、谨言慎行、勤劳等传统思想还应在现代的家庭中占有牢固的地位。

在现在的家庭,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有一个多小时,而在以勤俭耐劳美名天下的中国人的家庭中孩子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每天却不足一刻钟!除去读寄宿学校无法参加家务劳动等的客观因素,有些家庭主动不让孩子承担家务。不做家务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就丧失了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2.家长应具备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能尝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比如家长要了解角色期待法。这是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试验已经证明,期望以及因期望而产生的鼓励、信任,是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家庭教育过程中,若是希望家庭成员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常常对之抱以明确的期待。社会总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符合自己身份或社会地位的规范化的行为模式,而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这种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就可能做出有悖道德习俗风尚和社会传统的不恰当的举动。家庭有责任教导个体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3.家庭成员应形成合力。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目标及方法应该达成一致意见,步调一致;应融洽相处,自由表达情感,注重知识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为个人提供与社会交流和娱乐的机会。家庭活动组织严密、计划性强等都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说服教育法

1.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言能具体形象、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于感情色彩,具有启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2.谈话。谈话是家长就某一问题和孩子交换意见,使孩子明白某一道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它的优点是不只家长讲,还要和孩子交流,谈话中孩子也可以问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思考、评价、解决品德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谈话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具体,难易要适度。切忌简单粗暴。

谈话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地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

谈话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3.讨论。讨论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经过讨论甚至辩论,得出正确结论,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尊重。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相的探讨、研究和争论,使孩子明辨是非,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讨论法是一种民主的方法,经常运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加深了子女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4.无声榜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震撼教育。行动胜于语言,有时家长无声的榜样,给予孩子的教育作用更大。

三、行为训练法

1.讲清道理,配合训练。训练前应对孩子讲清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只有孩子明白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提高参加训练的自觉性。

2.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在进行训练时必须耐心,孩子年龄小,光讲大道理不行,必须具体指导。指导时要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坐、立、行、走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敬礼姿势都要给以指导。要教孩子学会如何给大人递东西,如何接教师发的本册,如何说话,甚至咳嗽时如何用手帕捂嘴等等。

3.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这是行为训练法的核心。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反复按要求去做,甚至“逼”着孩子非做不可,开始时孩子可能很不情愿,但家长也要“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

4.反复检查,经常督促。为了使孩子能长期坚持下去,家长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反复检查、督促,做得好给以表扬、奖励,做得不好要给以批评、惩罚,并要求重新练习。

5.正确评价,强化巩固。在训练中为了使孩子能坚持下去,还要给必要的评价,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

四、和孩子一起成长

1.和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很多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读书须自己静心读是阅读者渐渐形成的,在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道文化风景,并形成读书习惯。

与孩子一起读书,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可以构建更为和睦的家庭。“幼承庭训”或“易子而教”,是中国古人陪孩子读书的典范。《三字经》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读诗书,最后“一门三父子”,皆登进士榜,在文化上各有成就,成为千古佳话。“书香门第”“诗书传家”就是对教子有方家庭的美誉。歌德在自传中对儿时父亲教自己读书如数家珍,而从书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父亲对天资聪颖的儿子所流露出的喜悦。

与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这是真正能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好路径。古人云,“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养成孩子读书习惯将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让我们重温经典,重新体会成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使我们与孩子形成共同的成长记忆。最关键的是我们让孩子学会了怎样通过读书突破个人视角的局限,学会从书中汲取智慧。曾国藩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经常与家人分享。“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孩子分享,在与孩子的共读中厘清认识的误区,分享孩子的进步,让人体会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妙谛。

2.和孩子一同活动。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蝉鸣,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对孩子都会有无穷的吸引力。家长掐着时令带孩子郊游,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会带给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唤回家长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共同的心境和语言,使长幼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内容都可以在此时此刻进行。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是最为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心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跟孩子一起娱乐。晚饭后,节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长,吹拉弹唱,谈天说地,让家庭充满欢乐的气氛,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五、科学使用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1.表扬奖励。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表扬、奖励,态度要真诚,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2.批评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

六、提倡运用三多三少的教育方法

1.多商量,少命令。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2.多引导,少训斥。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3.多交心,少探“隐私”。很多孩子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