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你孩子心中有一轮明月

(2023-09-30 11:27:26)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杂谈
愿你孩子心中有一轮明月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升上天空。

为什么月亮这么美丽?为什么我走到哪里,月亮就跟我到哪里?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有时大有时小,有时高有时低?



是不是我在看月亮,月亮上也有一个小孩在看我?他多大了,在读几年级?是不是很久以前,我们祖先当中也有一个小孩子,望着月亮,追问爸爸妈妈很多问题?



              

洞察万物奥秘

每一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此刻,他坐在窗前,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月亮。这颗陪伴地球约45亿年的星球,正默默陪伴这个小小的孩子。

回到人类的童年时期,一个坐在石头上的孩子,也望着洞穴外的那一轮明月,在静谧之中,感受自然的神秘。

他俩面对同一轮明月,但相隔在数百万年的时光里。
数百万年来,月光照亮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童年,让他们面对深邃的夜空,有了好奇的目光、想象的灵感、探知的动力。

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他们不断发问,为什么月亮的盈亏,会关联江海的潮汐;为什么月亮的升降,能反映昼夜的更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明亮的月光,引领人类寻找时空的谜底,洞察科学的真相,验证世界的规律。智慧的人们,学会用月亮标记时光、生成历法、诠释四季。

皎洁的月华,照亮星夜里行进的道路;
蒙昧的我们,走出黎明前黑暗的境地。

现在,当你的孩子默默望向那一轮明月,请和他一起仰望,讲一讲月亮之上的传说,说一说星空之下的奥秘,点亮他对世界的向往,激发他探究未知的兴趣。


              

咀嚼岁月滋味

赏明月,吃月饼,让孩子咀嚼岁月的味道。

岁月是什么?是眼前的一轮明月,伴你度过年年岁岁。

岁月里有成长,有奔波,有期许;有江河水,有琉璃灯,有烟火气;有孩童的求学,有同窗的远行,有伴侣的相遇,有老友的别离,有游子的跋涉,有亲人的团聚。

人生千山路远,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事随风而去。但无论今夕何夕,人聚人散,总有一轮明月悬空相伴,熠熠生辉,脉脉不语。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在欢喜时、悠然时、黯淡时、孤独时,在凝望处,在念想中,明月是笔下的诗,眼前的画,心头的光,耳畔的曲,是盈盈美好的轮廓,是炯炯不灭的希冀。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动摇随积水,皓洁满晴天” “后夜起相似,明月清江曲”“明月照前墀,牛弦奏流水。清风如未回,敢望无云起 ”……

图片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吃月饼的孩子,是否品尝到最真实的生活,遇见过最灿美的风景,体验到最难忘的境况,感受过最生动的诗句?

很多年后,希望他还记得童年的月亮。从他来到这个世界,月亮就一直陪伴着他的人生,聆听他的每一个愿望,守护他的每一束梦想,见证他的每一段经历。

很多年后,希望他无论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境遇,春山下,冬雪中,总能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滔滔岁月中,从容书写自己的人生传记。

              

面向美好未来

养一只小兔子,种一棵桂花树,建一座广寒宫。那些动人的神话传说里,有人类最绚烂的想象力。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些瑰丽的民间故事里,有先祖追逐梦想最执著的勇气。
今天,嫦娥号升空,玉兔号探月。嫦娥抱着玉兔,从传说中走来,向云霄外奔去,踏上了月壤之旅。

我们用数百万年积聚的智慧和力量,指引她们在浩瀚银河中飞越数十万公里。飞天的憧憬,并非遥不可及;登月的身影,更加窈窕美丽。在人类世界进程中,文化建立了心灵与世界的联系,科技拉近了想象与现实的距离。


航天科技、移动网络、现代交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今天,拿着手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千里眼、顺风耳;乘坐飞机、高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日行千里……

我们在印证神话,我们也在创造神话;我们在兑现奇迹,我们也在构筑奇迹。

告诉孩子,伟大梦想的实现,在于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在于一代又一代追梦人的披荆斩棘、开拓进取。
引领你的孩子厚植文化底蕴,提升科学素养,砥砺奋进品格,让一轮明月在他的心灵深处悄然升起。

今天,你眼前的孩子,或许3岁,7岁,10多岁……一些年后,他可能携手未来的队友,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展开心灵的羽衣,探索更加广袤的星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