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躺平”号脉
(2023-08-26 16:38: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为“教师躺平”号脉
林忠玲
“面对躺平的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前几天,我参加一个关于课堂改革线上研讨活动时,听到多位校长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可见,“教师躺平”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一个现象级的流行语。如果“教师躺平”问题得不到重视,任其流行、传染,将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1
“教师躺平”的主要症候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
有的老师前几年还在为职称晋升煞费苦心,等到职称到手,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有的老师一直向往着冲击职业发展更高台阶,可是他觉得凭一己之力怎么也无法到达,努力了一阵,觉得无望,便选择了放弃;
有的老师做着学校的中层干部,也自认为能力水平不比别人差,可是提拔、晋升总是轮不着自己,便选择辞掉“破中层”;
还有的老师,看到别人为了职称、晋级找门路、求他人,觉得人格受辱,于是看破“红尘”,选择清静……
躺平教师一般呈现出几个“不”的特征:
不知何往,没有人生目标,秉持到哪算哪的心态;
不求上进,对评优、晋级、升职之类的上升通道毫无兴趣,也不想在个人专业发展上有任何的长进,对于学校唤醒行动,持“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态度;
不愿吃苦,拒绝学校布置的身外之事,只想按时上下班,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超出自己能力的超负荷劳动中去;
不受规制,抵制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规范、契约,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身自由。
概括起来说,躺平教师内心有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不再积极渴求成功与奋进,主动降低自我欲求,崇尚“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丧佛躺”的生活方式,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2
“教师躺平”的成因分析
说到教师躺平的成因,我们往往把矛头指向教师个体,恨其不争,怒其不幸。其实,造成教师躺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个体的认知偏差固然是主要因素,但也不应忽视社会文化和组织行为因素的影响。我认为,造成教师躺平的因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倾向,让一些教师滋生挫败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庸俗化的社会价值观开始泛滥。整个社会评判个体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其参与社会某项劳动的意义价值,而是看其对权力、金钱等资源的拥有程度。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价值体系里,必然会带来教师工作意义的贬值和教师职业目的的物化。
选择了做教师,拥有权力、金钱的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极少数幸运者,可能会触及理想中的巅峰,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当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在功利化的路上狂奔时,总有一些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选择放弃,他们通过“欲望降级”
来降低自身“难以企及”的价值期待,以“为自己而活”的借口来体现自己“超越凡俗”的价值境界。
其二,短视化的组织管理行为,让一些教师产生无力感。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有六个: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关键路径、关键平台。
学校组织,是教师最想倚靠的关键平台。所有卓越的学校,都会把帮助每个教师有尊严地成长,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使命。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们的成长诉求会得到及时的回应、满足,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感到有盼头,想躺平的老师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些学校崇尚绝对
“唯上”,把学校当作衙门,挥舞权力的大棒,盛行奴才主义哲学,在评优、晋级、提拔等环节上,表面上程序规范,骨子里权力寻租。在这样的学校里,一些本来有发展欲望的教师,因为拉不下面子求人而选择了放弃。学校组织不履行好托举教师的责任,导致教师产生了无力感,只好躺平。
其三,狭隘化的个人认知模式,让一些教师产生将就感。
除了上述外部的因素,教师躺平现象发生的根源,更多地源于教师个体认知模式的狭隘。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其认知的天花板下完成的。我们通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成就。眼界,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教师个体的躺平,有的是源于“不知”。贫穷会限制想象,狭隘的认知容易让人错把平庸当作活着的巅峰。一些教师,长期不参与拓展专业视野的阅读、培训,满足于在教材、教参的世界里打转转,只是凭借着当年积淀的浅薄底子应付应付教学。
有的是源于“不敢”。虽然也知道卓越应有的样子,但是以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自己:咱无法企及,与其痛苦挣扎,还不如放弃轻松。殊不知,所有人的优秀都是努力的结果,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有的是源于“不愿”。满足于停留在原地的安逸,不想去触碰走向新境地可能面临着的困境与挑战。不愿直面即将奔涌而来的教育改革浪潮,缺少敏感,看不到生存的危机,用鸵鸟心态,将就着过日子。
3
“教师躺平”的疗治之策
选择躺平的教师有三种类型:
一是暂时喘息类。将躺平作为“暂时性”心理调节机制和“战术性”的行为调整策略,他们在伺机“站立”。
二是摇摆不定类。时而站立,时而躺下,喜欢跟风随大流。
三是彻底放弃类。死猪不怕开水烫,铁定心不想醒来,甚至已经厌恶教师这份工作,处于病入膏肓、回天无力的状态。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躺平,也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躺平者,学校组织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抱怨甚至放弃,应该用行动与建设作为最有力的批判与重构。
“疗治药方”之一:当头棒喝,让其警醒感知“痛”。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躺平者知道,随着“生源迅速减少”“名校毕业生开始下场从教”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方式迭代”等大趋势的来临,不敬业、不专业教师的职业丧钟已经敲响,未来会有一批教师会被淘汰,教师捧铁饭碗的时代迟早会终结。如果谁还想继续躺平,今后恐怕在学校里连个躺着的地儿都没有。告知危险,当头棒喝,不失为一剂良药。
“疗治药方”之二:强化认同,让其重启看见“光”。躺平者普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远处的光。形成“职业认同”,是疗治躺平教师的前提。“要么选择热爱,要么选择离开。”勉强凑合,双方痛苦。新教育关于教师成长理论中,提出“职业认同”有三个维度:一是找到人生镜像,回答“我应该像谁一样活着”;二是接受生命遭遇,在经受各种挑战中找回自信;三是建立语言密码,在团队合作共创共享共建中,形成组织成员彼此之间深度联结,建立对组织的归属感。
“疗治药方”之三:搭建平台,让其涌现体验“能”。《爆裂》一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涌现优于控制”。在一个以控制为主的组织中,躺平者似乎相对更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教师也是欣赏出来的。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会以监督、控制、检查为主要手段,强调执行力,倡导一声喊到底,而是以唤醒、激励、赋能、服务为主要策略,搭建更多的平台,制造关键事件,让每一个教师向上的努力都尽可能被看见、能涌现。当一些本来想躺平的教师,被组织的力量送到了新平台上,他就会有一种“小不下来”的感觉。
“疗治药方”之四:舞动三专,让其生长享受“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美好图景中的行为主体,既包含学生,也包含着教师。一些教师之所以躺平,本质上是因为无法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只好另辟蹊径,寻找教育之外的安逸。幸福,是一种蓬勃丰盈的人生状态。新教育一直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吉祥三宝”。固然,学校启动三专模式会步履维艰,但是如果学校从来都不主动组织教师读起来、写起来、联起来,就丧失了学校的唤醒、赋能机制,教师们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耗竭激情,产生倦怠,走向躺平。从践行新教育的教师们生命状态看,我以为“三专”是一剂“治未病”的药方。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疗治教师躺平之病,也不可能有手到病除的方子。再好的药方,治不好所有人的病。但面对躺平教师,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前一篇:新学期,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