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2023-07-27 15:48: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老师,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本期分享主题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正确参与网络讨论?
提 问

现在是网络时代,人手一机,人人上网,中小学生更是喜欢畅游网海,参与其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真假假。中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阅历不够,往往容易被带偏,甚至有可能不知不觉就成了“网暴”的一员。对学生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杜绝发表不当言论”是不够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该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和鉴别网络信息呢?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讨论、发表言论呢?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大坝镇新兴初级中学  陈老师


以四“不”提升网络素养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 雷丹  李建国


利用网络空间的丰富资源和交互功能进行网络学习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生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也要学会理性上网和鉴别网络信息,以四“不”形成良好网络素养。



一、不乱点



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而杂。鼠标轻点就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所需信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一些反动的、暴力的、淫秽的等不健康信息也充斥着网络。对于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随意点击网络链接或网站,在点击之前,先仔细观察,认真识别;不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文件插件,要正确决策,访问正规网站,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学会绿色上网。



二、不乱发



网络世界既可以浏览、获取信息,也可以发表、传播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以遵纪守法为前提,遵守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恪守网络道德。教育学生不在网上参与敏感话题讨论,不编造和散播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消息,既不相信谣言,也不传播谣言。对他人评判做到客观真实,不发表虚假言论,不谩骂攻击他人。



三、不沉迷



当今时代,网络游戏铺天盖地,网上交友、棋牌、影视等娱乐方式五花八门。网络娱乐、游戏对学生很有诱惑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非法网站和网络资源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沉迷网络的症状及危害,了解网瘾成因、预防措施及自我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从而避免在平时的网络使用中陷入沉迷。此外,教师可有针对性地从小事入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多参加班级和学校里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减少网上娱乐。



四、不受骗

中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抵制诱惑意识不强,在上网中容易上当受骗,导致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遭受损害。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安全上网常识,增强网络防骗能力。如在与人网上聊天时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轻易向对方透露真实姓名、真实地址、身份证号码、微信支付密码、QQ账号密码等信息,不向陌生人或者账户转账汇款。要教育学生学会正义抵制,增强自护意识,不随便约会网友,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贪图蝇头小利,不参与网络赌博,远离圈套陷阱。



开放的网络,可以进行充分的创造性、探索性学习。但是,也要增强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做到健康上网、理性上网、传播正能量。





对待网络信息需要“理”和“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陈升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日益完善,资源日益丰富,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已经从一种时尚变成一种常态。



中小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犯罪行为,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理智”对待网络信息是亟需落实培养的关键能力。



理:理清事实,不以偏概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到数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自觉辨别数据真伪,判断和评估所获取信息的价值,增强信息交流的主动性和友善性,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中指出,“知道信息有真实与虚假之分。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确定信息真伪”。可见,理清事实,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比如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参加各种线上活动时,要警惕网络信息诈骗,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例如:通过“小兔子乖乖”等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应用中同样存在风险,避免网络信息诈骗;结合网站上一些免费奖励活动的情境,以“陌生人的糖果”作类比,让学生知道需要警惕网络信息诈骗等。



智:多维思辨,不人云亦云。《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之一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中指出,“能根据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评价、交流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这里的“评价和交流”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来看待网络信息。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视频“挖呀挖呀挖”,除了跟风质疑该教师是否原创,更应该从“儿童立场”出发,从幼儿的角度评价这样的活动是否有趣,孩子是否喜欢。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寓教于乐,才是真正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好处的,也是对教师的积极鼓励。



文明用语,不粗暴低俗。《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中就指出,“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能友善地发表评论。”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友善评价的能力。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在数字化环境下交流与分享时,帮助学生养成友善评论、正确使用数字设备的好习惯,比如点赞、送小红花等等,使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信息。



信息科技时代已经来临,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当下学生亟需养成的能力,也是教师、家长与时俱进的良机。对待网络信息,多一点“理智”,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能真正利用网络提升自己!



净化网络空间,还孩子一片净土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镇金小学 于伟 



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手机成为我们了解世界最便捷的工具,如何管理与使用手机,使之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成为一大难题。



从教师自己做起,让低年级学生少接触网络。



对于那些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学生的兴趣点在学习、运动、阅读等良好的活动上,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关注网络信息,不论是在校或者在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纸质书报或者是电视,班级学生受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较小。这样班级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少让手机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少让手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比如:不在网络上布置作业,不安排视频类作业,不让学生完成线上打卡等。如果太多的学习事件与手机相关,必然增加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难度,时不时孩子会以教师有要求、有任务的名义,向家长申请使用手机,家长就只能听之任之。所以教师要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不能只贪图网络给我们管理带来的方便,而忽略了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从家校共育之中,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习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我们要引导家长在家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时要对信息健康与否进行甄别,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应该客观公正,时刻提醒“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从净化网络社会之中,为孩子打造一片纯净空间。


目前的网络中充斥着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一些视频、图片、文字太过低俗,很多信息不真实,存在博眼球的情况,非常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危害更大的是这部分信息又有着如下一些特点:一是不健康的内容量大,只要用户喜欢一个方面的内容,被AI算法捕获,会源源不断地向用户推送相关内容,让使用者沉迷其中。二是这些信息太容易获取,很多不适合学生观看的低俗视频,很轻松地就可以在相关视频平台上浏览,平台并没有很好的对使用人群做甄别。三是传播性太强,很多内容可以一键分享,非常容易在学生之间传播,班上一个学生看过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全班都能看到。这些触手可及的并不适合学生获取的信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在立法上更加完善,执法上一丝不苟,为孩子们打造一片纯净的网络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