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感悟儿童音乐美育的方法与意义

(2023-07-27 15:21: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感悟儿童音乐美育的方法与意义
 向秀密 覃汶臻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以培养“人”为宗旨,以美育为核心。他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鲜明形象和民歌中鲜活的生活画面,让音乐变得可视、可听、可触摸,从而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他充分发挥乐曲的美育功能,引导儿童反复聆听一首乐曲,唤起儿童的审美想象,培养其审美情趣。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汇聚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与《歌曲为孩子们展现了美的世界》是该书的两个章节,详细阐述了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他强调“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取得美学性印象的那种需求”,并以之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来实施音乐美育,其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比较独特。



苏霍姆林斯基注意到,儿童的音乐美育正当时,一旦错过,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弥补。“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它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因此,若从儿童时期就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有效的音乐美育,培养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么,人就可能通过内在调试回归自己的内心,转向对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进入脱离低级趣味的审美境界,“有文化”地享受闲暇时间。当儿童对优秀乐曲产生强烈共鸣时,音乐作品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正确鉴别通俗与庸俗、抒情与色情、美感与快感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理论源于作者自身的积极探索,颇具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儿童音乐教育的功能,给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外来经验和反思契机。




一、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与审美创造力


(一)对话大自然,培养儿童审美感知力



音乐反映的是人所在的世界,是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把各种感受和表达用有组织的声音表现出来,就形成了音乐。大自然本身就包含着音乐美: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狂风呼啸……这些声音都是儿童理解和感受音乐之美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直接带到了音乐的源头——大自然中,让他们通过接触这个源头,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走进音乐的天地。



初秋时节,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坐在碧绿的草地上,听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了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很快感知到“野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再听一遍音乐,然后他们来到了正在开花的草地,倾听蜜蜂嗡嗡的声音,观察它们飞舞。孩子们很高兴,主动要求再听一听音乐中的旋律。他们发现,蜜蜂的嗡嗡声跟刚刚听到的旋律很像,感觉很有趣,于是要求再听一遍。“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演奏,竭力想捕捉雄蜂的嗡嗡声。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大自然之美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意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孩子们的审美情感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似乎听得懂蜜蜂的演奏,并想竭力捕捉雄蜂的嗡嗡声,他们开始把触角伸向大自然这神奇的世界。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保存着自然的天性和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儿童的直接感知力比抽象思维强,大自然中声音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使儿童的音乐教育变得形象、可感知,符合儿童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在音乐教育之初,让儿童在大自然中倾听形象鲜明的音乐,引导他们去把握声音的感性形式,唤起儿童的审美情感,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其进一步进入审美领域打下基础。


(二)唤起儿童天性中的想象、幻想、诗情和创造热情,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音乐能够把人记忆中事物的某些外观特征以及情境记忆在审美活动中再现出来。与此同时,它还能把人相应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那种独特新鲜的感受迅速激活。在音乐的作用下,这些审美记忆与当前的审美形象相互补充,甚至交融在一起,有助于审美感知和内在审美图式的丰富和扩大。审美感知和内在审美图式是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正是通过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丰富其审美感知,扩大其内在审美图式,进而发展其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秋天,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去橡树林,在那里听了柴可夫斯基的《秋歌·十月》。根据音乐曲调的印象,孩子们谈到了夏日的美好,谈到了金色的初秋季节。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跟爸爸去峡谷,山坡上是一大堵绿墙——树林,树林,尽是树林,到处都有阳光普照,不知哪里还有一只斑鸠在咕咕地叫。树林里真美,真美……真想走啊走,让太阳总是那么明亮地照着。斑鸠咕咕叫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都静下来在倾听。”音乐使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能增强儿童天性中诗情和想象的成分……”他又让孩子们听了一遍音乐,这时,有一位向来默不作声的学生开口了:“我跟着父亲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满天星星在眨眼。旷野里只有鹌鹑在叫。星星变得这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摘到,像小灯笼一样。”这些美好和谐的画面和优美质朴的语言来自儿童眼前的审美形象和以前的审美记忆,来自一段音乐的渲染,音乐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反映,唤起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记忆。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一个冬天的黄昏,所有的小道都被积雪掩埋,苏霍姆林斯基在活动室给孩子们讲乌克兰民间童话老妖婆的故事,然后听柴可夫斯基的《老妖婆》。老妖婆在尤拉的想象中变成一个蓄意破坏人们欢乐——不让人歌唱的仇世者。她把所有的歌曲都藏了起来,还偷走了牧童的神笛。于是,牧童召集了一些大胆的伙伴去找老妖婆,解放了歌曲,让欢乐重新回到了人间。这个童话故事和孩子们已有的审美记忆表象结为一体,为他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原料”,乐曲唤起了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在音乐的感染与激发下,孩子们极力要把他们的想象和感受表达出来,创造的“成果”便产生了。这样巧妙地把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抽象思维也是借助形象、画面、知觉、表象得以发展的,感受乐曲所呈现的鲜明形象、生动画面,是儿童领会乐曲之美的钥匙。从“表象”(尤其是自然界的鲜明形象)到文字,到思维的发展,到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想,是他儿童音乐美育一贯的教学策略,符合儿童的天性和思维特点。这样的音乐教育重视人的心灵和情感需要,直达音乐最感人肺腑的“灵魂”——建立在幻想、想象基础上的情感内蕴与对生命的感悟。



当然,每次音乐课都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并不是要照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是要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并依据时代的特点,对教学现状做一些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适时适当地向儿童播放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声音,配合相关的经典乐曲,让儿童欣赏与倾听,引导儿童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帮助儿童理解乐曲,想象音乐的画面,并跟随音乐进行相应的情绪律动、体态反应或者其他艺术门类的活动,如画画、涂鸦等。注重儿童的体验、发现、表现与创造,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发展作为主要审美感官的视觉、听觉与触觉,保持儿童生命的活力,培养与呵护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与审美创造力,有利于提升儿童精神生活的品质。




二、利用民歌生活气息浓、画面感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民歌在儿童音乐美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听的乐曲,约三分之一是民歌(分别是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捷克、匈牙利等国的民歌,以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民歌为主)。这些民歌对于培养儿童的民乐文化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乌克兰民歌《哎,山上的亚麻》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鲜明地再现了我们民族遥远的过去和他们反对入侵者的英勇斗争:‘瞧,田地里大家在收割麦子,男男女女都忐忑不安地不时向远处眺望,那里随时都可能出现敌人’,只有歌曲和富有魅力的旋律能够把这些场景传递给人的意识和心灵。只有歌曲才能展示人民心灵的美。祖国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它把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展现在儿童面前。”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体验中积淀下来的生活情感的自然抒发,它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反映着特定地域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精神气质、思想性格、情感意志、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生活画面利于儿童感知,容易将儿童引入现实、引入情境。儿童可通过富有魅力的旋律感知民族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理解民族精神,通过趣味性的审美活动体验民族精神。当民歌唤起儿童的审美情感,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赋予鲜明的感情色彩,激发儿童热爱家园、热爱民族的情感。



当然,凭借儿童仅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还无法理解民歌的音乐内涵、感受民歌的音乐魅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歌离儿童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民歌教学情境,拉近民歌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设计教学情境,除了老妖婆的故事,他还讲过云雀的故事。在四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儿童来到田野,观察云雀,听云雀歌唱,然后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云雀的故事。“云雀的童话故事帮助了孩子们去理解大自然的音乐,为欣赏作了准备。我们回到学校,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云雀之歌》。”“在听音乐之前,我讲述了表现在音乐形象中的真实的或幻想性的情景。这种讲解有巨大意义:它可以为孩子接受作品酝酿情绪,如在听《糖球仙子舞曲》之前,我讲了戈夫曼古老的童话……”听乐曲前讲故事和描述相关的情景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恰如听了传说故事、了解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后再游览景点一样,游览的愿望会更强烈,风景的美将增添一层意味,更容易被感知与理解,审美感受也更为深刻。



我国的民歌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悠久的历史、更为丰富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美育、文化价值是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然而,自20世纪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近代音乐教育开始,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以西方器乐为主流,民歌的教学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今后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运用大自然中的鲜明形象与故事创设情境,利用民歌生活气息浓、画面感强的特点,帮助儿童欣赏民歌,接受民族精神文化的熏陶,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多元音乐文化观,使民歌的美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严格管控形象感知的数量,充分发挥乐曲的美育功能




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易感性,他们善于感受那些直观鲜明的形象。是不是形象越多越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还防止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则使情绪反响迟钝起来。我在一个月内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儿童一遍遍地重复聆听每首乐曲的旋律,带领他们一步步走进音乐的审美世界,加深他们对乐曲的理解,以发挥这首乐曲最大的美育功能。音乐教学中,这种“重复效应”往往被许多教师和家长忽略。很多人认为,儿童听的经典乐曲越多越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毕竟有限,要深入地理解一首乐曲,就必须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下不断地重复听。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而对其产生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它是不断接受刺激或反复品味以生发美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严格管控形象感知的数量,注意引导儿童反复听一首乐曲,充分发挥乐曲的美育功能,使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让他们有不同的发现、获得更多的陶冶,让这一支乐曲成为他们终生喜爱的对象和滋生美感的源泉。不能在儿童音乐教育之初就接二连三地给他们听过多的作品,使音乐完全成为消遣,一听而过的音乐不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太多痕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是中国自古以来音乐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的理念与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他的音乐美育经验有助于矫正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理性至上的倾向,使音乐教育回归传统。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讨论,应把美育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地,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说的“音乐教育即美育”。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应把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落实,让音乐这门艺术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教育者应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其获得心灵的自由,保持生命的活力与原创力,成为人格完整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