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2023-07-06 09:35: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只有“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我非常认可三句话:第一句是“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第二句是“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读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放下自己已学会、不会重新学习的人”,第三句是“对自己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为了拓宽班主任的学习渠道,我特意推出班主任提升课系列文章,就班级管理、教育理念等方面提供全面、务实的干货。
与此同时,我也准备了班主任课程资料包,内含近百余篇精选教育文章(均是我逐一挑选出来的,文章质量有保障)。不敢说篇篇对您胃口,但敢说这绝对对您的教育生涯有所帮助。文末有获取方式!
看见孩子的天性与个性
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某个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生个性问题,三是班级管理问题。
比如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学生A对学生B说“老师叫你过去”,当然这是无中生有的事。看着上当的同伴急奔老师办公室,学生A乐不可支。发觉自己上了当,学生B可能会恼羞成怒。好事者惹是生非免不了被老师批评教育一顿。其实恶作剧是孩子们之间的常见现象,多是觉得好玩,满足好奇心或是表现欲,也有的是学生在寻求一种关注和互动。可以说,恶作剧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可以说是人的天性。
当然,天性是个中性词,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天性,分辨哪些成分需要鼓励,哪些需要引导。比如对待恶作剧,有的只是出于单纯的玩乐和好奇,无伤大雅;有的是恶意整蛊,给别人带来烦恼,也给自己的社交带来困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感和分寸感;还有极少数是精神健康障碍导致的,比如多动症等。
看见孩子的天性或者特质,我们就会多一分包容心,也容易保持从容和淡定,愿意去分析一个事件中各种要素的成分及其占比,分辨是“问题”还是“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看见”等于“发现”,是一种需要大脑深度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看见孩子的当下处境和努力
教育学意义上的“看见”,不是一种成像,而是目中有“人”,是心里有孩子,并在眼里看到一个个客观存在、各具特性、成长中的人,传递的是一种心的在乎和陪伴。它的反义词不只是忽视,还有无视、无感、漠视。
我们不经意就会遇见一类孩子,懒懒的,拽拽的,一副满不在乎或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样子,并往往会把这类孩子归结为“不要好”。
我们一般看不到他们曾努力过,也许他们也有改变,只是变化太小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发觉。久而久之,我们的“偏见”或者“看不见”让他们渐渐滋生出失望,而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自失望开始的。
以上内容节选自《“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你应当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
对许多教师来说,最易忽略的事就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给予正强化,但他们却不忘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惩罚。这或是因为许多规章制度的惩罚属性所在,或是因为教师本人得到的积极的反馈太少。不论是何种原因,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
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好的行为,诸如交谈、活动以及表扬等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强化方式,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该做的事。如果教师非常依赖惩罚而不考虑强化方式,那么,学生只会学习他们不该做的事(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知道并不应该这么做)。
你应当忽视“小乱子”。
这条与上一条密切相关。当你在强化恰当行为时,就应当忽视“小乱子”。当然,很难说清什么是“小”,因为所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都有不同的期望。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判断什么是“小乱子”,什么不是。如果某一令人讨厌的行为并没有打扰任何人的学习(包括做出讨厌行为的本人的学习),那么,这就是小的。
以上内容节选自《美国教师的十大戒条》
会教的老师能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了;不会教的教师则会把简单的知识教复杂了。
会教的老师上课跟着学生走;不会教的老师则始终牵着学生跟着老师走。
会教的老师不怕学生答错了;不会教的老师生怕学生答错了。
会教的老师敢于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会教的老师生怕课堂“节外生枝”。
会教的老师尊重并珍惜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会教的老师总是把学生看得什么也不懂。
会教的老师重视问题的思维价值;不会教的老师追求学生的脱口而出。
前一篇:“四强四度”做校长用心用情办教育
后一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