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23-06-13 09:14: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程从凤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把难理解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以及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可视化。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成为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8节“AI+OMO”数字化课堂的分析,我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浅谈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感悟收获
教学形式多样开展
本次8节课例形式多样,教学主题有学科课程,阅读课程和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形式上有单班创生,也有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双线课。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可以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教学资源多元呈现
学习内容呈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前课堂主要依靠黑板、粉笔和语言呈现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呈现方式,让学习内容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电话手表的秘密》一课通过播放录音,讲述了文文因为使用电话手表不当,掉入不法分子陷阱的案例。语音资源的使用让情境创设更加真实,更有代入感。美术课《有层次的风景》将江南水乡水墨画风景用立体的视频呈现,线条舒展,遨游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水乡之美。
课堂教学多方增效
1.课堂互动性增强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率。利用学生平板,几堂课例中进行了投票、问答、互动、测验、调查等数字交互,如《我心中的小英雄》利用
ClassIn
投票功能,选定共读的革命英雄故事;多个课堂都用到的随机点名工具,学生利用抢答器进行抢答等;《电话手表的秘密》《我心中的小英雄》利用ClassIn的聊天框功能,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反馈的互学共生的样态。学生终端让互动环境变成是多主体、多向互动的,这样的课堂互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避免教师关注的偏差。
2.课堂实效性提升
精准教学:精准教学的前提是精确掌握学生学情,传统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效率较低,了解的情况也不够精确。数字化技术的融入,让教师可以迅速收集、分析数据,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电话手表的秘密》在课前通过答题器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班级学生佩戴电话手表的情况及使用电话手表功能、使用率。《小马过河》在课中认识多音字“坊”时,使用
ClassIn
发送题目,统计学生对于多音字“坊”的掌握情况。利用技术对学生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这样教师不仅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思维可视化:思维是数学课的灵魂。《找次品》利用平板的小黑板功能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绘制找次品的过程,通过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对于强化学生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分层教学:数字化课堂教学具有选择性、弹性、符合个性发展等特点。《猫》一课在仿写时提供三个视频给学生选择,在作业练习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是继续完成课堂仿写还是进一步的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选择更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教学评价多维构建
传统课堂的评价总是碍于情面难以做到开放自如,多是老师独家评论。8节课例除了使用颁发小奖杯实现师生评价外,《小马过河》分组朗读课文,学生根据朗读评价表使用
ClassIn 进行打星,实现自我评价。《猫》的仿写练习,学生评论区互评点赞,按要求评级,《Helping our
parents》配音练习,让学生用投票器给同学打分,实现生生互评。讲评、拍照、聊天框等软件功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启发迁移
技术与教学内容的适切度
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都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任何形式的技术都必须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数字化技术,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
“高大上”,将使我们的教学趋向“异化”。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剖析教学内容,从知识体系的特点出发,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适切度,如在《找次品》一课中,学生在平板上绘制书写是比较杂乱的,而且操作不熟练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学生的分析是否可以在纸上绘制,再拍照上传自己的分析过程,应该效率更高,书写也比较工整。
利用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在技术应用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知识内化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技术进行知识灌输。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社交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考,让学生从表层的知识掌握逐渐深入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技术应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力等方面的影响,保证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前一篇:让体育带上思政“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