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学校教育改革的难点

(2023-06-09 11:35: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破解学校教育改革的难点
杨振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当前,学校教育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责无旁贷。为此,学校要实现全面育人,推进协同育人,追求均衡发展,迸发创造活力,回归学校应有的样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只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样子,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落实,才能将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盼真正实现。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考、辩证思考,关注其逻辑起点。



第一,逻辑起点是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



其一是人的发展视角。教育能够实现人的社会化,即把人类共认共通、国家和民族认同与传承的规则体系传递给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使之走向社会化;教育能把人遗传的潜能变为可能,甚至让人突破遗传的局限和不足,让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的气质禀赋;教育能够使人告别迷茫与迷信,走向科学与理性。



其二是社会与文化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文明和文化的传递,人是知识的消费者,而教育能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前人的文明与文化成果;二是文明与文化的创生,教育让我们不只停留在“消费”知识的水平,而是不断去探索、创新,发现新知识、新规律,促进文化的积累、文明的进化。



第二,逻辑起点是人的因素



其一是人口因素,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充分关注人口的发展趋势。教育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就不能称之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教育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其二是人才因素,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深入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要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统筹考虑。



其三是人心因素,即民众对教育的期望与认可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初衷,而要获得人心、让人民满意,就要关注人心、切实回应人民关切的教育问题。没有这样的基本考虑,我们推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也许从学术角度看是可行的,但在落地时可能就走不通。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教育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依然有较大差距,这具体表现为“两落后、两不足”。



“两落后”指课程观落后和质量观落后



课程观落后,是指不理解课程标准,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与实践,而对课程标准的一知半解、误读曲解严重阻碍了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其具体表现为超时教学、超前教学、片面教学、随意增减课时、仅针对知识点教学,这既没有体现出对教育规律的重视,也没有体现出对国家课程方案的敬畏。



质量观落后,是指片面追求分数,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单一。具体表现为作业质量不高,教师只会通过增加作业总量来追求学业质量;质量监测办法不多,只会通过考试监测质量;课堂教学水平不高,只能让学生反复练以确保学业质量;学校活力不足、管理缺失,只靠抓牢学生保证学业质量。有生命力的学校应该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有效地学习、更生动活泼地学习。



“两不足”包括主导性不足和主体性不足



主导性不足,指学校人云亦云、追风媚俗、封闭办学,教育人没有教育的独立话语,容易被家长、社会和某些媒体的不良情绪绑架和质疑。



主体性不足,指专业供给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学生出现问题后甩锅给家长,学生成绩不好便任由其到校外补课,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由于主导性不强,造成学校无法整合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当学校发挥不了主导性,就容易被舆论绑架、被社会绑架,这又进一步导致学校患得患失,办学信念不坚定,办学路径不清晰。其根源在于学校的专业能力不强,学校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这都不应是今天的学校该有的样子。




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学校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责无旁贷。为此,学校要实现全面育人,推进协同育人,追求均衡发展,迸发创造活力,回归学校应有的样子。



从育人的内涵上来看,学校要实现全面育人



一所学校要充满歌声、笑声、读书声和运动的助威声,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不应该死气沉沉,而要活力四射、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应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人人有特长。学校不能仅仅育分,而要真正回归育人。学校评价学生不能只用一把标尺,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多元评价唤醒学生自尊自信,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学科、爱上学校。



从育人的主体来看,学校要推动协同育人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体现出应有的地位,努力在协同育人交响乐团中当好首席。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学校应为、不为和可为的。既不能把本该是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由学校包揽代替,也不能把本该属于学校做的事情推给家长。同样,学校与社会在教育上的责任界定也应如此。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要考虑到区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应为、不为和可为的有机结合。



从结构上来看,各类学校发展应做到学段平衡、满足选择和均衡高效



其一,学段平衡。必要的学段平衡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者们对当前教育焦虑的成因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即学习过剩。高中阶段中普高与职高到底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否越多越好?学校规模多大才符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制度设计上是否科学?让6岁的儿童和15岁的少年在同一个操场上运动是否合适?不同学段的课程是否具有连续性?学段课程是否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这都是我们推进学段平衡工作时应考虑的问题。



其二,满足选择。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能够提供适合不同学生、满足不同家长需要的教育,要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体现选择性。



其三,均衡高效。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既有效率又关注公平,既不能片面地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也要不拘一格选育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要统筹兼顾,要体现教育的均衡性与高效性。



从教育治理的视角看,学校办学要方向正确且富有活力



要处理好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决定着学校和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基层的创新恰恰是学校活力迸发的关键。



当下,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挑战很大,群众期盼很急迫、诉求很多元,要破解这些问题、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发挥基层学校的创造性,因为教育智慧往往来自一线生动的教育实践。



推动学校回归应有的样子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核心就是推动学校回归应有的样子。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聚焦重点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人民满意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义务教育要均衡,普通高中教育也要均衡。



过去,很多地区习惯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等,分配给个别所谓的示范性高中、好高中,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薄弱高中更加薄弱,造成不同高中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存在严重的差异。有的学生因为中考分数低,只好进入薄弱高中就读,这些学校不仅没有高水平教师,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场馆、艺术场馆都没有。正因为如此,初中家长教育焦虑严重。



推进教育均衡,应关注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均衡发展。虽然生源差异等因素让学校之间学业水平的差异很难消弭,但学校基本建设的保障水平是能够实现均衡且应该均衡的。



在这方面,上海市推出了教师流动、初中强校工程、紧密型集团学区建设、新优质学校培育和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等措施。让强校带动弱校,对集团内的学校实施捆绑评价,推动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发布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让每所学校在教师编制与绩效工资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基础建设与装备标准、资金投入标准等方面实现统一。


二是突出亮点



突出亮点的核心就是要回归育人的根本,如在教育内涵建设方面,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项目化学习和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2020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和学习方式变革。上海市推进的项目化学习包括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其实施的价值在于推动课改精神落地,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强调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三是抓关键点



要解决好学校教育的出入口问题。入口即招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政策要求“公民同招,超额摇号”,坚持就近入学,高中阶段也应努力在入口上探索有教无类。出口即升学,省级层面具有的改革自主权是中考改革,为此,要有效地运用评价撬动改革。



如上海市的中考改革以“一依据、一结合”(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一要力图破除唯分数论。通过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的运用。二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这具体表现在:外语科目增设听说测试,强化对初中学生外语听说应用能力的考核;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成绩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引导初中学校积极落实物理和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题,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三要健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机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元发展,如实行“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三种招生办法。改革的核心,是让每一所初中的学生都有进入示范性高中的机会。



四是破解难点



学校教育改革的难点在于减负增效,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更加高效、发展更加全面,家长更加满意。



上海市着重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资源供给,整合全市的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课资源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二是变课后服务为课后教育,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实现课内课外贯通,发挥课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加强和增强专业服务上进行探索并做好制度设计。第一,加强对作业的科学研究,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第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落实课改精神,提升课堂质量,打造高效与多效并重的课堂。高效强调耗时少、效果好,多效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关注学生当下与未来的发展。第三,推行全员导师制,真正发挥学校引导社区、家庭的作用,拧紧家校沟通纽带,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强调和主张教师要善于做导师,更要做良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善于因材施教,能够读懂学生,引导其顺性发展。



我们只有理解教育、明确方向、抓好重点、聚焦关键点,不断破解问题,鼓励探索,在政策与资源保障和有效引导下,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学校回归应有的样子,才能早日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