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浸润式德育中让优良德行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2023-06-08 15:00: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在浸润式德育中让优良德行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卢雁红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期。这所学校基于学生生活开展浸润式德育,构建突出体验性的常态化实践活动,和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修身养德。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一直以来,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秉持生活德育理念,以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尊重为前提,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基于学生生活开展浸润式德育,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让优良德行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形成稳固的道德素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通过常态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形态,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实现的。因此,浸润式德育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体验性的常态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修身养德。



1. 以标志性行为助力习惯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期。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以标志性行为的提炼和践行为抓手,开展“30天蜕变”和“养成我的高品习惯”活动,通过“找到标志性行为—日常化落实—多形式激励”来巩固强化。



“30天蜕变”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养成,包括生活常规、课堂常规等。为落实学生的生活常规,教师先找到标志性行为:每天早晚洗漱,每天喝水三杯,每天定时“大号”,每天坚持运动,每天看看天气预报等。将每一条常规设计成相应的“洗漱章”“滋润章”等充满趣味性的奖章,对日日践行的学生进行奖励,巩固和增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效果。课堂常规的落实,以标志性行为提取和创编儿歌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的倾听习惯、书写习惯、坐立姿势等。比如,倾听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最有效的标志性行为是倾听时看着说话人的眼睛,这样有利于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为此教师用儿歌“眼睛跟着耳朵走,听谁说话就看谁”来引导学生。练习写字前,师生齐颂书写姿势歌:“肘关节,不上桌,双手‘入’字形;坐凳子,三分一,双脚与肩宽。心要端,字要正,一笔一画写人生。”师生一呼一应,边念边查坐姿,帮助学生端正坐姿。通过类似的每天践行,一年级新生很快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实现入校30天的华丽蜕变。



“养成我的高品习惯”采用六大学习空间的智慧评价促进标志性行为日常化践行。针对“爱阅读、乐运动、善思考、能坚韧、敢创新、有大爱”六个特质,学校建成了“岘峰书苑、自助运动场、论辩场、梦想秀场、智慧生态园、温馨家园”六大学习空间,利用自行开发的智慧校园App采集学生数据,评价学生的高品习惯养成情况。比如,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平时凭借电子校徽借阅图书、进行阅读考级,平台会翔实记录学生阅读数量、阅读内容、阅读考级达成等各项数据,形成个人阅读轨迹,实时呈现个人阅读分析饼状图,并自动推送“个性化阅读处方”。教师也能真实、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适时鼓励或干预,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在礼仪教育中明礼育德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反映。学校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学校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三个维度确立了小学生需要践行的“八礼”,即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自然,衣着得体大方;餐饮之礼——卫生节俭,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诚恳讲,耐心倾听心气和;待人之礼——尊师爱幼,宽容礼让;行走之礼——遵交规,靠右行,讲礼让,互相帮;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文物,尊重民俗公德;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尊重习俗。学校把学生每天经过的风雨连廊打造成礼仪长廊,将“八礼”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日常活动浸润中明礼、明德。



学生的礼仪通过“日日雅行、活动明礼、节假日做礼仪小天使”等途径实现常态化落实。“日日雅行”指平时利用校园不同空间、家庭不同场景、社会不同场域进行礼仪实境体验。以“听音量看文明”的践行活动为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景控制自己的音量,做到与场景匹配,与他人和谐。比如,图书馆、集会等场所应该是零级音量,静默无声;在就餐、自习课时是一级音量;在运动场、竞技场可以释放五级音量。这些不同场景的音量图标都由学生自己设计,直观生动,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养成良好礼仪习惯。“活动明礼”指在较为庄重的活动中强化礼仪教育,比如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家长和学生都会着正装,欣赏期间不喝水不吃零食,不拍照,不制造噪声,学会正确鼓掌,体验高雅的生活礼仪。“节假日做礼仪小天使”渗透在每个寒暑假。以“小招呼”暖心行动为例,利用假期走亲访友的机会,要求学生“见到客人,主动问好,音量三级,声音带笑”。行动融入假期每一天,家长客人都是学生行动的见证者,指向公德心养成,引导学生知书达礼,践礼修德,做文明少年。



3.“快乐宝典”日日行培育学生乐观品格


培养乐观的品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以“心中有他人”为切入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自创“快乐宝典”:每天夸人一回、每天助人一次、每天分享一事、调控自己情绪、睡前回味乐事等。“快乐宝典”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可操作、常态化的行动指南,其中又很好地融合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切实践行“快乐宝典”,学校各班教室和走廊都设有随时可以粘贴卡片的“夸夸吧”和“分享台”。“夸夸吧”重在鼓励学生随时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及时写在便利贴上展示、表扬。“分享台”重在分享正能量的成长心得,引导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用坚韧的姿态直面挑战,用实际行动调控情绪,用伟人思想净化灵魂,用帮助别人体验成功”,比如有同学在分享台写道:“昨天我心里不痛快,同伴就陪我去操场跑了5圈,还开导我。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人生就像跑步,只要努力就能跨越一切。”结合展示情况,各班每月评出“快乐宝娃”“高能少年”,营造温暖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品格。



二、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谐、融洽、稳定的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目标一致的育人联动机制,使“5+2=0”转变为“5+2>7”,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良性循环。



1.家庭论辩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达成家校共识,学校除了在校内设置各年段哲思论辩场渗透价值观引领,还要求每个家庭每月组织一次家庭论辩会,引导家长在实际情境中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在共同论辩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每个班级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辩论话题,如“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好朋友考试作弊,该不该揭发”“干家务活需要报酬吗”等。之后,学生回家组织家人开展论辩,并负责记录主要观点,总结论辩后的共识。现在,论辩成为亲子交流的纽带,全校上千个家庭往往祖孙三代总动员,还有的邀请朋友和近邻共同参与,父母在外的也坚持视频论辩。家庭论辩成为一场场哲思会,让家庭教育有了思想、有了温度,更让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了依托。



2.找寻家风家训构筑学生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对学生为人处世、读书求学有很强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分三个阶段:一是找寻家风家训印记,主要侧重考察探究,和家人一起重返老家、走访老人,听祖上的故事,聊有趣的传说。有学生发现爷爷的太师椅上有一帧人物木雕,其中一人正深深鞠躬,于是查资料、问长辈,终于弄清雕刻的是二十四孝图的首个故事“孝感动天”,从此打开了研究老物件的一扇窗。二是整理总结,通过“乡村寻古”“旧物寻踪”“查阅族谱”“拜访老人”“寻访感悟”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悟。三是践行家风家训,要求每人确定一个行动目标,如“认认真真做事”“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等,全班汇总成一张行为导图,清晰呈现每个学生的目标,每周标注践行效果,期末总结践行成效。由此,学生因活动的牵引强化了传承的意愿,家长因亲身投入看到了家风家训的育人责任和传递意义,学校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搭建了家校共育平台,形成育人合力。



3.在社区服务中增进个体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道德素养,学校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组织可为乐为、常态化、可持续的社会志愿活动。比如,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发的“红领巾楼道长”活动,由4—6年级学生参与,打破班级界限,以就近原则自愿组成5人小队,每个小队有自己的名字,队长实行轮值制度,按兴趣选定服务内容,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文明监督,以宣传劝导社区居民骑电瓶车要戴头盔,不在楼梯口“飞线”给电瓶车充电,不挤占公共通道为主;二是宣传和监督垃圾分类;三是阅读推广,学生到社区开放书吧介绍书籍,分享读书体会,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爱上阅读,推动书香社区建设。为确保活动实效,学校少先队先期组织集体培训,对志愿活动中的文明劝导礼仪等进行规范、操练,此后不定期到社区了解各小队活动情况,发现志愿者典型事例回校表扬,以正向引导激励家校社文明共建,强化小楼道长的使命担当。“红领巾楼道长”活动以楼道文明“内循环”带动城市文明“外循环”,以善小微行动汇聚文明正能量,撬动全社会的“大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