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2023-05-12 12:4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学会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霍庆
       生命在于运动,集体在于活动。没有活动的集体其生命力是孱弱的。一个有凝聚力的优秀集体,一定是经常开展集体活动的集体;一个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教师,也一定是惯于发挥集体教育力量去教育影响学生的教师。

教育能力缺失的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习惯于把自己推向矛盾斗争的前沿。往往以自己的教师名号为护身符,习惯于“赤膊”上阵,与学生争个面红耳赤,希望学生能够屈从或服从于自己,却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还使自己颜面扫地,成为师生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一个羽毛球不慎被打到树上了,我们会怎么办?相信多数教师会去借助“他力”,将力作用于树,作用于球拍去解决问题,很少有直接爬树去取球的,因为这种办法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教育工作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是将力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还是其他什么呢?哪种方式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呢?其实,改变施力的方向,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集体中存在的个别问题。
(一)心理学实验中的集体力量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名眼力非常出众的年轻人,与其他6人一起参加一项测试。他一眼发现所测的两条线长短不一,可是当他接连听到其他6人都说长短一样时,就怀疑起自己原先的判断来了,结果他也说长短一致了。而实际上,这7人中只有他一个是被试者。为什么这名眼力出色的年轻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呢?答案就是,他受到了群体的压力,被迫改变了自己的正确判断,顺从了群体的错误结论。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也要习惯于借助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约束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使那些脱群的“野马”回归到集体的怀抱中来。
(二)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
这里且与大家一起分享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在集体中”意即说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如果离开集体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集体”意即集体是教育的手段,老师不是单枪匹马地凭个人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而是凭借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为了集体”意即集体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为此,教育个人时,也应当使整个集体受到教育。
有一天,队员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后,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把学生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班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班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在集体的影响下,逐渐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上面这个案例准确地诠释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一教育原则。显然马卡连柯对彼特连柯的教育是“在集体中”进行的,这时彼特连柯所在的分队成了教育的手段,体现了“通过集体”这一教育理念。彼特连柯迟到事件不仅教育了他本人,而且使整个分队都受到了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全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
不少老师在学生迟到、打架等违规事件上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个别教育,结果还是屡教屡犯,而有些老师把班级分成小组,各个小组之间开展德、智、体全面竞赛,结果凭借小组的力量就解决了迟到之类老大难问题。这表明“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一集体教育原则在新形势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李镇西的集体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或苦口婆心地帮助某一后进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其实在学生管理中,许多老师在自觉不自觉地尝试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鹤岗市私立育苑小学高春梅老师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鹏是一个自私、霸道、唯我独尊的孩子,一次调座位后发现自己的椅子比别人的矮,他觉得坐着不舒服,于是提出要与别人换椅子,可此前很多同学坐过这把椅子,没有一人提出这种要求。面对他的无理要求,我告诉他:“你去与同学商量吧,如果同学愿意,可以换。”可谁知陈鹏回到座位后,硬逼着同桌与他换椅子,同桌不肯,他就动手抢,两人僵持不下,我刚要制止,这时坐在陈鹏身后的胡文玲提出与他换椅子,这事才算平息。
班会课上,我把“抢椅子”的一幕讲给同学们听,请大家发表看法。同学们言辞激烈,纷纷指责陈鹏自私,称赞胡文玲谦让,并给陈鹏提出了中肯的劝告。大家纷纷表示,他们不愿与自私的人交朋友。在集体舆论压力下,陈鹏站起来承认了他的错误……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如果一个教师常常为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工作所累,常常心急火燎地忙着当消防队员,那应当反省一下,是否忽视了“班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如果个别教育总是很难见效,而且付出很多也无济于事,那就要问问自己,这事可否“通过集体”来解决。
既然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在集体、危害于集体,所以最有发言权的也应该是集体。作为教师,要从裁判员、审判员向协调员和规劝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妨及时组织班级成员进行讨论:他的做法对不对?错在哪里?违反了班级的哪条规则?应该接受什么处理?通过和学生谈行为,讲规则,论纪律,让问题行为者在集体的声讨中主动向道理、规划和制度妥协,而不是向教师个人妥协。而教师在学生的论辩中还可以保持自己第三方的评说权,做一个矛盾双方的协调者和规劝者,让肇事者感受教师的期待和温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