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这些学校把“生命教育”做“活”了
(2023-04-05 15:37: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直面死亡!这些学校把“生命教育”做“活”了
每当看到学生跳楼、自缢的新闻,我们都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孩子如此不珍爱生命?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唤醒他们热爱生命的意识?怎样避免这种悲剧频繁发生?
据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一学生胡鑫宇失踪100多天后,被认定为自缢死亡;
江西一个11岁的男孩,因为老师一天之中多次批评自己,便选择从学校对面的小区一跃而下;
山东一名中学生与同学发生口角后被老师指责,一气之下从学校5楼跳了下去……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在回想这些花季少年轻生的时候,不禁思考: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生命、爱生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更是学校的天然使命。学校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更阳光的心灵、更积极的心态、更无畏的勇气,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呢?怎样才能让孩子更爱惜自己、珍惜生命呢?
直接与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
而不是逃避
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人格形成和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的烦恼”集中暴发的时期。研究显示,人一生中50%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开始认识社会,产生对于“生命与死亡是什么”的初步思考。如果能在其认识生命的早期阶段,就对其进行干预与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会对其以后的生命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不论是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忽视了“死亡”的话题。在传统观念里,“死亡”两个字是要避讳的,不吉利的。有的人认为孩子还小,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有的人甚至认为,一旦提起死亡,就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联想,进而影响他们后续的生命选择。
事实上,“直面死亡”才是“认识生命”的第一步。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孩子才会了解生命的可贵。
那么,如何让孩子了解死亡?
让孩子“体验”死亡
一些小的教学设计或是活动,就能让学生“直面死亡”,产生对于死亡的感性认识,进而学会“向死而生”。
【案例1】
余姚市第四中学自2014年开始,在每年清明节前的星期六,都会联合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无主骨灰公益树葬活动。“无主骨灰”就是无人认领的骨灰,一种是无名尸体火化后的骨灰。一种是家属经济不宽裕,不愿来领取的骨灰。
以下是一些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感言:
“我觉得心疼他们,也可怜他们,感觉很悲惨。死后十几年,都放在这么冰冷的地方,没人认领。”
“当我手捧着骨灰,把它撒进土里的那一刻,害怕消失了。”
“从对未知东西的懵懂和恐惧,到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一位学生在参加完活动后,在生日时和妈妈这样说:
“妈妈,谢谢你生了我”。
活动得到了很多学生积极响应,成为了学校育人的品牌活动。
【案例2】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会为初一学生举行一场“集体葬礼”。
时钟慢慢敲响,生命的倒计时来到了最终时刻。学生静静地躺在体育馆里,蒙住眼睛,放慢呼吸,在悲伤的音乐中,感受自己的“死亡时刻”,思考自己这一生有什么样的贡献,有没有后悔和遗憾的事情,给亲人和朋友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0分钟的集体死亡体验结束之后,学生们重新睁开眼睛面对世界,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墓志铭”:
“生命要是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要做妈妈的乖女儿。”
“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让孩子思考死亡
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在《与孩子谈死亡》中说:“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再进一步,只有正确理解了死亡,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案例】
佛山市顺德区成美初级中学的死亡课,由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视频片段引入,让学生探讨:什么是死亡?提到死亡,你能够想到哪些事?回顾这一生,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如果生命仅剩20分钟,你想对这个世界的哪些人说些什么?对乔布斯名言“死亡是生命最好的一个发明”有何理解?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死亡包括生物性死亡、社会性死亡、被人彻底忘记,明白要超越死亡,悦纳生命,立足自己的存在,策划生命的可能性。
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
拒绝形式主义
生命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现实中,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却是不尽人意的。在一份针对“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的调查中,只有15%的学生表示接受过,75%则表示此前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
这个数字或许让人觉得难以相信。
近年来,国家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众多文件中,要求学校加强生命健康教育,还将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基本要点在内的“健康生活”列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此呼应,各省份也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比如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以“筑牢生命之基
共建护航行动”为主线,着力打造管理、教研、队伍、课程、评价和服务“六维一体”生命教育体系。
有些地区还开展了针对生命教育的教师培训,各地各校也有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涌现出来。
那为何学生感受不到?
原因或许是,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业比拼、分数竞赛,生命教育只是走过场,开展了一场讲座,进行了一次国旗下的演讲,就当作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刻的印迹。
要想阻止更多悲剧发生,真正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心理韧性,学校首先要转变认识,将生命教育真正作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一是使专设课程和学科课程同向同行,让所有教师都发挥作用。
【案例】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为核心理念,开设了具有专门教材、专门教师、专门课时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课程构建了3个维度、6个板块、144个主题。其中,3个维度即生命的“长宽高”,包括“安全与健康”(生命的长度)、“养成与交往”(生命的宽度)、“生涯与信仰”(生命的高度)。
同时,各门学科课程也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语文课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分享作家关于生命的感悟。比如:冰心的文章《谈生命》、周大观的诗篇《我还有一只脚》等,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统计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车辆,结合我国交通事故统计情况,提高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物理课上,老师让学生思考汽车落水后车门内外的压力变化,以及如何在水下实现科学逃生。
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评析梵高的《向日葵》等系列作品,让学生评述作品的艺术美,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生命力。
二是摒弃“灌输”方式,设计更多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是鲜活且灵动的,如果生命教育做不到生动有趣,那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对生命多姿多彩的理解。好的生命教育,一定要展示生命的丰富、趣味、活力。
学校可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生命力,形成珍惜当下、敬畏生命的思想意识;也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自我体验、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人文品质。
【案例】
南宁二中推出了“带宠物上学”的活动。
只要宠物打全疫苗,学生就可以申请《宠物入校证》。同时,学生还要签署一份《文明养宠公约》。公约要求学生自主管理,科学养宠,爱宠物,精心陪伴,对这个“家庭小成员”不离不弃。
学校希望学生用爱心、责任心和人文共情心来喂养和呵护班宠。
能照顾好宠物的孩子,必定能照料好自己的生命。把宠物带到学校,让孩子作宠物生命的“第一责任人”,有助于让孩子更深刻了解什么是责任与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好生命教育这堂课程。
形成呵护生命的合力
培养学生的生命观
“希望我离开后,手机能交给我姐姐保管,这是我最后的遗愿。希望家里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不用因为我而难过,好好地生活下去,我太累了,就先走一步了。”这是一位跳河自杀的学生留下的遗言。
让我们心疼的是,她祈祷家人健康平安,却唯独放弃了自己。
数据显示,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自杀已成为10-25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
环境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青少年在传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成长,接触的风险因素有限,导致自杀的因素较为单一。但如今的孩子,从小便生活在手机和网络的世界中,接触的范围大为扩展,受到各种负面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也加大。
网络上还有家长吐槽,孩子仅仅因为父母限制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就说要去跳楼,拿生命当儿戏。殊不知,学生手机成瘾,首要原因是父母的“带头作用”。
显然,光靠学校,是无法保护孩子周全的。打造学生成长“避风港”,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才能让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发挥育人作用。
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措施。
【案例】
2019年,宁波市北仑区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了“家长成长学院”,在中小学、非民办幼儿园设置了87家“家长成长学院”分校。2020年,在生命教育框架内,“家长成长学院”开发了41节家长课程。在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的“家长成长学院”选课平台上,最受家长欢迎的便是生命教育课。
据了解,该校的生命教育家长课程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大板块,包含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积极心理、生命美感等内容,帮助家长提升家庭生命教育素养。
有学生家长表示:“之前以为生命教育只是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教育,通过学习知道还包含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积极心理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培养。”
生命教育是一门长久的“必修课”,其涵盖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我们呼吁,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请给孩子们补全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