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
彭荣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让“师道”光芒薪火相传,教育部部署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给教师输送时代东风的同时,也给教师划定了红线:师德建设的规范更加严格,法治和纪律要求更加明确。身为人民教师,必须坚守师德底线,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于新时代人民教师来说,课堂应是师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课上好就是最大的师德。
把课上好,教师工作第一要义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场。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课堂见证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也影响着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课堂生态如何,课堂效果怎样,不仅仅反映教师的水平与能力,更是师德最本真的体现。
上好课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著名教育大家们无一不是把课上好的典范。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秉持“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理念,践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窦桂梅老师为上好《秋天的怀念》一课,仅开场白就修改了十次;钱理群先生为给中学生讲好鲁迅作品,耗时一个多月,针对三天的课时量提前设计了七天课时量的教案。课堂给予每位教师的机会是公平的、均等的,都在特定空间、同等时间里进行。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往往会大相径庭。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把课讲好。要做到这一点,光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感情激荡、精神振奋,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眼神,无不渗透着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种,是教师思想、修养、境界和视野的具体诠释,是高尚师德的综合体现。
把课上好,对学生要倾注真爱
陶行知曾提到,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课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发自内心,才能拨动学生心弦。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敬畏每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个体,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因材施教的理念成为一种坚定的职业操守。
爱要均衡。教师要将自己的爱遍及每名学生,既要将爱的雨露洒向娇艳夺目的鲜花,也要洒向默默无闻的小草;既要让成绩优异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要使成绩平平的学生只争朝夕不甘落后;既不以成绩、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将叛逆学生打入另册;不能因为学生说错一句话、迟过一次到、缺交过一次作业就戴上有色眼镜;既从学生眼神里看到爱,从言语中听到爱,也从教育教学行为中感受到爱。总之,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挖掘其闪光点,发现其不凡处,激活其生长力,赋予其正能量,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大先生”“系扣人”“引路人”“筑梦人”。
爱要长远。教师要爱得深沉,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不可一味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要爱得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要爱得持久,教师应持之以恒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的努力、进步、创新乃至失误、落后、挫折,都成为其生命中难能可贵的营养元素。
爱要换位思考。要用孩子眼中的爱、孩子需要的爱和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护学生,而不是一味用教师想象的爱、理想化的爱和成人式的爱去“守着”学生。“恨铁不成钢”的苛责,母鸡呵护小鸡式的给予,操心过度的限制,都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甘心接受的爱。教师的一句嘲讽,可能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而真诚的批评纵使难听,却有利于指引其走上正确的道路。孩子犹如一颗花种,他们的花期可能各不相同,教师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韧劲,用心培养,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把课上好,对学科要付诸真情
教师是否有学科信仰,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敬业水平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教育专家的分类,教师有四类:高度敬业、比较敬业、一般从业、消极懈怠。不同类型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倾向,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高度敬业的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充满激情,积极参与,乐于奉献,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私人时间、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比较敬业的教师,对工作比较有热情,喜欢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私人时间、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但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选择离开教师岗位;一般从业的教师,把教师当职业,对工作软环境不太满意,缺乏工作热情,按部就班,偶尔还有消极懈怠情绪,随时可能离开教师岗位;消极懈怠的教师,对学校的工作软环境极度不满,或长期被漠视,工作消极懈怠,随时可能把自己的不满情绪传递给学生,甚至影响团队。我们应该对照进行评估,在四类教师中处于哪一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没有对教育的信仰,就不可能对学科倾注真情;没有对学科倾注真情,教学效果就是无本之木。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22条建议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感兴趣,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被充分调动;学生爱上教师所教学科,教师就不需要为考试成绩而担忧,不需要因课堂气氛沉闷而苦恼,不需要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生气。要让学生爱上教师所教学科,教师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付诸真情。例如,作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教学经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特级教师,平江县颐华学校欧阳昱北老师从未停止对语文学科的钻研。在他看来,一旦站上讲台,就要有饱满的热情、精彩的内容、新颖的见解,不然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因此,他在备课上花大量时间、精力,哪个知识点应该怎么讲、哪个地方要停顿都是精心设计。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人民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而实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教育理想。
把课上好,对教学要练就真功
尼采曾提到,人类最原点的叩问,是我们存不存在。对于上课,我们首先要思考,这堂课存在吗?假课、“水课”、走过场的课、少慢差费的课,在价值意义上,均是处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是一种不在位的课,甚至是浪费学生生命的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层面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上出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教师需要做到“胸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精心打磨,弘扬工匠精神,才能铸造一堂堂好课。
胸中有数,就是要钻研好教材。每门课都有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自身知识体系、能力要求以及人格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教材体系,仔细研究教材章、节、篇的内容,不能单纯教授知识、关注考试,而应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教给学生学科的思维方式,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体现不同学科特质,找到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独有个性,不仅有“教什么”的全面把握,也有“为什么教”的理性思考。
目中有人,就是要研究好学生。研究学生是教学的根。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交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只有俯下身子,去研究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想法,了解学生的个性、背后的成长故事以及家庭情况,真正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形成对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因材施教,找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相对完美的平衡,才能让知识与思想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手中有法,就是要优化教学方式。法从广义来说,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教的技术、学的技术、课堂管理的技术、学生管理的技术、测评的技术、信息技术等。教与学的技术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等,所以,掌握好教与学的技术,就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善于向名师学习,同时深入实践,学会归纳、总结、提升经验,把个性化的经验转化为更为普适性的技术,就是要始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本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的原则,不进行“满堂灌”,不打“题海战”。要培养自己优良的诊断素养,善于对教与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找准教与学成效低下的症结,准确反馈教情、学情,并适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充分体验,得到历练,获得成长。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既要教在今天,更要想在明天,不能在教学经验的故纸堆里停滞不前,而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自己、修炼自己、打磨自己。当教师带着知识、带着理念、带着方法、带着自己的人格魅力进入课堂,让每节课都流淌着智慧,洋溢着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光芒时,师德也就在把每一堂课上好、把每个学生教好的过程中闪烁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