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2023-03-19 10:5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刘菲菲 
从双减到新课标,学校的大小事务最终都需要年级去落实。因而,年级组的效能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效能。如何让年级组变身“动车组”?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实验学校通过9个效能工具,涵盖管理流程、教师成长、团队决策、教研发展等方面,实现年级组“自助式”发展的协同效应,助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年级组长轮值制:

明确整体管理目标


过去,组员辅助组长完成工作,会有“我帮组长打工”的心态。因此,我们致力于教师的“自助式体验”,也就是自我帮助,以此来带动教师转变心态,明确现阶段自己的真实水平、位置、能力、处境,理清未来成长目标。

学校持续多年实施“年级组长轮值制”,旨在培养教师们的担当、策划、组织、调控、评估能力,通过岗位调整促进换位思考,以体悟精进促成专业成长。同时,提升教师“以我为主”的参与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年级组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

多中心组织矩阵:

打造管理共同体


虽然处于管理操作的底层链条,但年级组微而不小,见微知著。我们通过多中心组织矩阵,实现年级组“自转”与“公转”的结合。

比如四年级组的管理矩阵,由两名“级组长”+七个“中心”,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管理”团队。它一方面对学校决策组织负责,一方面对班级群体进行指导、协调与管理。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多中心”管理组织矩阵


我们还尝试旋转管理结构,重构“多中心”管理组织,各年级组成员以“项目式”管理形成“微管理”团队,根据项目需要组合人员、发起任务、多维互动、达成目标。

例如



一年级组拼音验收活动,由组长诗杨老师为“微中心”负责人,设计“一‘拼’高下”的活动,校长、副校长、教研主任都成为这个“中心图谱”中的“微管理”成员,服从年级组活动安排,承担相应任务。诗杨组长的项目“CEO”角色熠熠生辉,每个人都有N个可能成为管理中心。这样的多向奔赴让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发光发热,彼此赋能。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项目式“微管理”中心图谱

“OKR”工作法:

优化管理流程


当前,年级组大多被教务、教研、德育等部门垂直领导,“任务驱动型”管理是一种最常见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快速、有一定效率,但是缺乏对于任务实施主体创造力的激发。

而“OKR”工作法本质上是一种“进攻型”的目标管理法,能够唤起成员的主人翁意识。“OKR”是目标(Objective)和关键成果(Key Result)的首字母缩写,是帮助团队或个人达到理想状态的思维工具,其特性是聚焦、协同、跟踪、延展。将这种企业管理方法论运用到年级组管理中,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年级组焕发活力。

聚焦:

有助于年级组工作明晰目标、突出重点。众所周知,如果我们同时进行多项工作,往往会因力量分散而效率低下。优选最为重要的事情,聚合所有资源和力量去完成,更能提高效率。


协同:

有助于年级组工作统筹任务、整体发力。“OKR”工作法强调“协同”,要求实施者能够对多个要素进行整合,让解决问题的全部力量依次传递到每一个组织层级。如果只是从不同条线给组员“压任务”,就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抵触情绪。


跟踪:

有助于年级组工作把握进度、评估效果。跟踪是对实际的、具体的状态进行持续了解的过程,能够随时了解具体实施中的状况,及时改变方向,躲避障碍继续前进。


延展:

有助于年级组工作拓宽边界、形成合力。所谓延展,即基于现状发起的更高难度挑战。在年级组管理中,延展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五力”模型:

明晰教师发展路径


在推行年级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运用“OKR”工作法“设定目标”,依托年级组建构教师培养的“五力”模型,提升年级组成员的“管理内涵理解力”“级组教育教学设计力”“日常管理实施行动力”“级组活动推进影响力”“级组管理实践反思力”。

我们将“五力”目标及其所需的关键结果,用思维导图制作出来,条分缕析,组内全体教师对全年级学生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教学工作与思想工作等全面负责,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设定日常管理目标,让工作流程清晰化,聚合所有资源和力量去完成,使教师的发展路径更清晰,提高成事效率,使年级组管理更加高效。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六顶帽子”思考法:

锻造团队决策力


“六顶帽子”思考法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提供“平行思维”工具,取代对抗型和垂直型思考法,使思考变得更清晰。它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六顶帽子”思考法也可以运用于年级组日常管理,比如年级组开会,每个人抽签选取一顶帽子,然后站在这个立场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建议。一段时间下来,每个人就会扮演多个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每位老师都拥有对年级事务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决策,增强主人翁意识;一方面让整个团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创造高效能的解决方案,使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让每一次讨论和决策都充满生命力。

“STAR”法则:

培养问题解决力


当年级组遇到问题,需要有一套应急方案时,高效管理的常用工具能够提升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微管理成员的成长跟踪,引领每一位成员走向自组织、自赋能、自创造。

我们使用较多的跟踪工具是“STAR”法则。“STAR”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在什么情境下,收到什么任务,如何解决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例如



《班费这个“烫手的山芋”》是五年级组的一个 “STAR”案例。当老师被家长投诉后,年级组的任务是帮年轻老师回应质疑,通过五个“闪电行动”(如下图),顺利解决了家长的投诉,最终形成三个共识性行动反思。

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团队管理,一所学校使用的9个效能工具

五个“闪电行动”解决家长投诉

年级组通过“STAR”法则模型分享一个个经典案例,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团队同生共长、互帮互助,从而让教师为自己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协作管理,形成了组内民主共治的良好氛围,每位组员更集中于自己的现有优势和潜在专长,张开所有的“触角”,有效地盘活周围资源,寻找解决办法,促进年级组生长。

集体备课清单:

提升教学设计力


教师集体备课,是年级组一种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包含组织多学科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本年级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三年级组研制的“5步16流程”集体备课清单,清晰而有侧重的工作流程,提升了全年级组教师的活动推进影响力和教育教学设计力。


组建团队,集体作战


年级备课组长挂帅

青蓝师傅结对指导

校外导师蹲组引领

整合目标,优化教材

研读课标、课程纲要、课程指南

教材分析、思维导图、工具书等


主备先行,辅备跟进

制定计划、提前规划

分配任务、自主认领

提前两周提交教案研讨

校内外导师指导审核

提交组内学习交流


集中研修,形成共享



集中研讨、主备试教 

形成教案、求同存异


依案上课,研磨提升



主备再次完善教案

上传教案预习单至共享资源库

分享课件教具、分层作业单等

辅备上课、研讨小结




“百问百答”镜面式培训:

搭建研修资源库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调整,再加上每学期年级组人员的更替,各种培训必须随时跟进。当前广泛采用的专题讲座式培训虽然必不可少,但总有一些局限性。

基于年级组学习培训重心下沉的特质,我们开展了“百问百答”项目式管理,让每位教师都能以“自助式”学习方式实现自我提升。学期初,学校将年级组所有需要培训的小专题汇总,组织全员“头脑风暴”,让教师们遴选出100个最有价值的主题。级组内教师自主认领主题录制微视频、开展微讲座,再通过上传云端生成二维码,并结集成册发放给组员,不断累积生成年级组的研修资源库。


这样的“镜面式”培训,让年级组成员都成为培训的“延展舞台”,照亮其他教师的教学行程。教师们看到自己研制的培训主题点击量和访问量与日俱增,充满了成就感,形成年级组“自助式”发展的协同效应。

“3X”时光成长计划:

沉淀年级学术成果


一个优秀的年级组,除了保障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还需要生发出深远的学术影响力。我们鼓励大家通过日常教学和研讨更好地解决问题,鼓励大家时时总结、有效输出,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思维优化,形成教学风格,实现学以致用。

我们实施了年级组教育随笔打卡活动,推进“发现、实现、呈现‘3X’时光成长计划”,级组教师每天完成200字的教育叙事,大家相互借鉴,以此提升成员的发现力、呈现力。特别是每天轮流撰写“观评”环节,要求很高,教师们的成长也被更多人看见。

书写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这样的呈现倒逼我们持续地去发现。2022年底,年级组将每位教师的“3X”时光成长日记结集成册,赠送给撰写者,老师们捧着属于自己厚厚的“教育史书”格外激动,在这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中,每位教师为自己的人生赋能,并带动学生和学校实现更好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