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远比正确答案重要得多
(2023-03-15 15:44: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远比正确答案重要得多
一只绵羊重32千克,一头熊的体重比这只绵羊的11倍还多一些。这头熊可能重多少千克?(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A 340千克
B 360千克
C 400千克
这里涉及到几种解答,简单列举一下:
1、
32×11=352(千克),因此有同学直接答352千克,而忽略了题目的选一选部分。这主要在于审题不清,没有看到题目中的“多一些”三个字。
2、32×11=352(千克),然后看到答案中的360更接近于352这个答案,因此写352≈360,选择了B选项。这个同学审题明显比第一个同学好一些,也得到了正确答案。
3、32×11=352(千克),然后该同学写出了一个理由“360比352多一些”,因此才选择了360千克这个答案。这比第三位同学就更精准,因为这里考虑的就不单单是“接近”,而是更贴合题意的“多一些”。
4、然后有位同学的答案,给大家抛出了一个难题:“400千克也比352千克多一些,为什么不能选择400千克呢?”
对于多数成人,突然遇到孩子的这个问题,也许自己也说不明白,因此会粗暴地给个答案,让他别钻牛角尖瞎想,老老实实看标准答案。但郭老师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正式提了出来,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
班级立刻陷入沉寂,大家似乎都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在这个时候,有位同学激动地站起来指出:如果是400的话,就不是11倍多一些的,而应该是12倍多一些,因为400比32的12倍还要多了。这时全班才恍然大悟,被这个有理有据的答案彻底说服。
群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部分家长觉得这种题目其实意义不大。数学不考具体的计算,反而去考这种字斟句酌的审题,是不是有些偏了?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数学练习中是时常会遇到的,比如前两天还在六年级交流群中,也遇到过一个类似的情况,不过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列举了。
这类问题的特征是,算法和答案与题目的场景和描述方式有很大关系,需要认真审题、甚至是精细琢磨某些细节才能辨别正误。如果一开始不认真辨析,可能觉得几种说法都有道理,因此会感觉题目本身出得有问题,至少不够严谨。
而这篇文章重点想说的是,在我们长达6年的小学学习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类问题。
退一步讲,即便题目本身的描述、与答案的标准解法,确实不够严谨,会引出某些歧义(这种情况在小学习题中确实会遇到一些)。两种不同的引导方式,也会对孩子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
如果成人只知道一味遵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强行逼孩子按照正确答案的步骤来做题,却不能通过沟通让孩子对这么做的理由心服口服。这种教做题的方式,就是非常有害的。
看似让孩子写出了“标准过程”,得到了“正确答案”,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题目只是培养孩子思维习惯的手段而已。
如果每次的目标就只是标准答案,为此不惜牺牲孩子萌生质疑、独立思考、阐述想法等方面的训练,那只能用买椟还珠来形容。
这是身为老师容易犯的错误。有时候我们碍于教学时间有限,或者有些地方不太好解释,或者单纯只是拉不下脸,不肯承认孩子想到了自己先前没考虑到、甚至是不知该如何回答的地方,就靠着权威打压孩子的提问。
至于家长方面,也有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
比如压根不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孩子是故意找茬、故意钻牛角尖、故意跟自己做对,因此劈头盖脸训一顿,大喊“就照我说的做!!”。
或者直接批判题目,说这种题出得不好,没意义,别做了;或者直接批判老师,说老师讲得不对,教得不好。(当然,确实有极少数真没意义的题,这个遇到了另当别论,但多数时候大家遇到的题,至少都是有讨论意义的)
一旦孩子被家长的大嗓门训多了,自然不再想跟你讨论问题,以后遇到问题就听你的,或者直接问你。数学从此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而是一个顺从权威的学科。
一旦孩子老觉得题目出的不好,老师教的不对,他更会对学习这件事本身产生消极态度。他会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充满漏洞,老师的水平也太低。以后再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他不会耐心细心去分析问题,而是会张口就说“这题出得有问题”。
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需要明白,比某个题目的答案更重要,甚至重要百倍的,是营造一个开放的、平等的、讲理的、友善的沟通交流环境。
在这里,他可以自由提出疑问而不会被权威打击,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得到理性的回复,可以想错、说错而不会得到愤怒的训斥。
孩子在成长初期,对外在评价是异常敏感的,他的思维像是蜗牛的触角,会小心翼翼地伸到外面,去看看环境的反馈。
如果每次一伸出去就遭遇剧痛,很快它就被缩到硬硬的壳里,永远不再出来,即便你以后再让他多想一想、多试一试,也没什么用了。
而只有在敏感的初期,当思维触角向外试探的时候,就让它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包容的、没有伤害的环境,它才能慢慢放开胆子,去更多的地方伸展触碰,发展出更广大的思维网络。
所以题目是什么呢?它只是我们培养思维的手段而已。每一个问题,看似是在教我们一些知识,但其实上更是一次考验,考验我们对待思维的态度。
而题目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些比较直观,有些就需要更多辨析,甚至有些题确实有歧义,或者考虑不够完善。这很难避免,即便是我自己出题,也会有个别考虑不周的地方。
就像生活,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和不完美。但即便是挫折,好的引导者也该引导孩子通过它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在原地抱怨指责。
有争议的数学问题,既然无法避免总会遇到,成人恰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到开放的、友善的、平等的,甚至是有趣的沟通交流环境。即便知识点上的价值有限,但在提升孩子认知水平、学会有理有据讨论问题等方面,意义是巨大的。
这是有建设性的培养方向,希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尽量帮孩子营造。
当然,更切实际的建议是,即便家长和老师某一方做得不好,另一方也不该破罐子破摔,一味抱怨和指责,因为我们手中还掌握着孩子另一半的环境,坚持做好自己这份,才是真为了孩子好。
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我们也很难强求其他人如何,我们能勉励控制住的,也许只有自己这一份努力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