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
(2023-03-07 10:05: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
洪宗礼
惊悉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于2023年3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编辑部全体同人无比悲痛。洪先生在语文教学、教材编写、教育科研领域树立了三座丰碑,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著名教育家的凤凰涅槃,创造了当代中国语文教坛的奇迹。洪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即语文教育改革;一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塑人”。阅读先生的文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期《大家讲坛》栏目刊发了洪先生重要理论文章《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现与大家分享,表达我们语文人对先生的哀思。
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
洪宗礼
【摘
要】中学语文整体改革的全程始终是以教育哲学思想为支撑的。衡量一项改革的观念能否上升到教育哲学的高度,关键在于它能否运用哲学思想来解决实践的各种矛盾,从而正确地引领和指导实践。
【关键词】 语文
改革
教育哲学
我历来倡导语文教学的整体观。
语文教学整体观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又是语文教学整体构建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多年来,我们正是运用这一矛盾法则,来认识、研究并解决语文和语文教学内部诸种矛盾,科学地处理语文要素和语文教学各个分支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语文课程中的文与道的统一,学与思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统一,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统一。这些都需要对语文学科的整体进行哲学思考。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运用教育哲学,通过审问与慎思、考察与探索、批判与提炼,对语文教育理论建构和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如语文本体论、语文价值论、语文课程论、语文功能论、语文教学论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了个人的语文教育信念和语文教育理想,把这种哲学概括的结果、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作为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行为的指导。
所谓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就是要以教育哲学为指导,承认语文这个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存在,用心寻找和探索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的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语文整体和各个系统分支各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本项目研究和探索的重点。语文这个多侧面的综合体,它恰似一个多棱镜,不容易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对它的性质、目的、任务等,一百多年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平息。原因除了外部政治风云,社会生态变化之外,就是语文内部这个整体太复杂,综合性极强,头绪特别繁多。而我们首先要从中“跳出来”,必须找准它的主要矛盾。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语文学科不管内容有多么纷繁复杂,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终身受用的语文工具,就可以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学科性质和价值功能、地位问题,一向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但坚持“工具说”这一语文个性特质的立场则是一贯的。我对“工具论”的基本内涵认知是明确的。我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中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矛盾论》)。据此,我对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认识、对语文学科的科学定位也一向都很清楚。这个定位就是,语文教师要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把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用语文的习惯,掌握终身受用的语文工具。抓住了语文运用这个核心价值,坚持语言本位观,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语文运用这个核心价值,百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死结”就可以解开,语文教学就能够轻装上阵。
然而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又告诉我们:在一切事物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对立统一地存在于一个整体中,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因此,抓住主要矛盾,也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同样,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据事物矛盾的这一法则,我们必须学会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重视处理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并使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多年来的正反实践证明,只有把语文和人文附于“一张皮”上,才有可能确保语文教学的本位和本务,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文”和“立人”两大领域都实实在在地获益。必须明确一点,我们讲语言本位,认定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这绝不等于漠视人文教育和文化育人,丝毫不能放松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语文是立人之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
塑人。只是它始终不忘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母语教育就是母语教育,绝不可能就直接等于人文教育和母语文化。所以,渗透和融入应当是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育哲学就是教育立场。中学语文整体改革的全程始终是以教育哲学思想为支撑的。衡量一项改革的观念能否上升到教育哲学的高度,关键在于它能否运用哲学思想来解决实践的各种矛盾,从而正确地引领和指导实践。正如奈勒所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1]我们在中学语文整体改革中,通过哲理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各种根本问题和复杂矛盾,通过“五说”“双引教学论”“语文教育链”等论述,建立
“自己的教育哲学”,形成有一定建树的个性化教育智慧,并揭示语文的本质。
我在2011年撰写的《语文人生哲思录》中这样总结中学语文整体改革中运用教育哲学的体会:“在语文教育各种复杂矛盾面前,或者当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时,怎样不做风派,每个成熟的教育者都应该知道,唯一的是依靠哲学。哲学的神奇是无与伦比的。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文与道、课内与课外、放与收、读文与做人、传统与现代等复杂矛盾都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分析、思考、判断。学好用好了哲学,眼中便会容不了半粒沙子,绝不会迷路,失控以至落马。”
“哲学始终与我同行,哲学伴我一生。我正是运用教育哲学,数十年如一日,均衡、适度地处理了语文教育中诸多矛盾与问题,使母语教育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进入合理、完善、成熟的理想境界。”
我在论说“工具说”时,在中外母语比较研究中,对语文的多元目标、多重功能和复杂内容做了辩证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了语文和语文课程教材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做出如下判断:语文作为形式学科,它具有工具性(语言是核心);作为内容学科,它具有思想性或人文性(思想是灵魂);作为综合性基础学科,它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体,也就是兼具形式训练和实质训练特点的“集成块”。由于语言承载人类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语文科拥有的文化价值。如此定位,可以突出母语和母语课程教材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地位。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当代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必须把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的发展与创新,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地位。重视母语课程教材建设,提高作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素养,不管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如日本一位哲人所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这是我们成功地运用教育哲学指导中学语文整体改革的一个范例。
我们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系统思想和教育哲学辩证地思考、总结、研讨,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逐步取得共识。比如,在确认“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的前提下,明确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辩证地认识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确立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的原理,认识了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规律;在总结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多读多写”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语文训练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探索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过程中,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等等。这样,我们对语文教学中多年纠缠不清的各种复杂矛盾关系,都逐步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被世人认可的基本看法。
由于运用了系统思想和教育哲学,
我们“在激进和保守之间选择了执两用中”。执两用中是我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传统智慧,也是洪氏语文的学术智慧。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来是两极思维,要么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学;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的教。我们坚持执两用中,提出了双主体论,即“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学生主动而不是盲动”,可以说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提出了语文教学双主体论,和谐共生,发挥了教与学的双边效应。这样,教学改革不走回头路,不走偏激路,不会左右摇摆。
[1]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