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5位名校长,讲述治校育人的关键维度
(2023-02-24 11:43: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听5位名校长,讲述治校育人的关键维度
双减,五项管理,十四五规划,教育改革……秩序变化接踵发生,“学校必须丢掉对分数的盲目狂热,以培养终身幸福的人为目标进行深度变革”不再是空中楼阁、空洞口号。所以,校长们以怎样的状态主导这一进程,事关重大。
于是,那个老话题带着新的挑战再次抛回我们:校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把聚光灯投向五位经历时间淬炼、教育人耳熟能详的校长,从他们在校园日常中的一点一滴、真实的讲述、亲笔的文字里细细把脉,不难找到影响新时代校长治校育人的关键维度,迎接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唐江澎
即使没有通天的云梯,也要给学生拥抱月亮的手臂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班”导师,“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我教了四十多年高中了,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
网红校长唐江澎曾因这些话引发社会广泛议论。在他看来,“教育不需要多少改革。”只要把所认定的常识坚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跟全国很多高中的校长一样,唐江澎也面临着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他依然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锡山高级中学的学生每天确保上一节体育课,每周上一节艺术课,这样的课程会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停课的时候;高三学生从来不办“誓师大会”;在高中阶段引入生涯规划教育,直接体验大学专业,甚至是未来职业;学生会名为“模拟城市”;校舍中间有个菜园。
他说:“我们希望办善良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关注人的整体性的成长,不功利,不能拿一个学生的一个短期的发展,作为我们教育的一种追求,办善良的教育、培育善良的人,就是让学生的基本品性上边,具有善良的这种底色,然后在此基础上,能够培植他这种健全的人格。一个学校应该有歌声、应该有书声,应该能看到孩子脸上荡漾的笑脸,应该步履不用那么匆忙,行进在校园里面有一定的自由度,生命有一点舒展感。”
唐江澎回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整理校史资料时被一张照片感动了。那是一张小男孩儿的单人照,上面写着‘一学年以上不缺课者’。这是80多年前的照片,当时照相应该是很隆重的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给一年以上不缺课的孩子拍照?”
“一个学校给谁拍照,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我们今天的学校里也挂着很多学生的照片,可能是考生北大清华学生的照片,可能是竞赛获奖学生的照片。我常常在想,校长把镜头对准谁,教育就会在哪里聚焦。”
从此,他设立了校长特别提名奖,以此彰显教育的焦点。他认为:“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扬,就点燃了学生心中的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将照亮他整个人生的前程。”他为天天坚持跑步的同学发奖,即使他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他为天天给父母打电话的孩子发孝心奖,他说父母培养一个让自己暖心的孩子,这是挺成功的事。
俞国娣
校长要当学生和老师的“保护神”
俞国娣: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
我最怕看到的新闻是有学生想不开,这样的学生就算成绩再优秀又怎么样?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学生孩子热爱生命、有责任、有担当。
崇文校园里,看不到老师和校长的照片。墙上都是孩子们的照片,每个孩子都可以和老师,和校长平等交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可以来办公室找我,也可以在食堂和我聊,路上遇见也可以聊。
上一次网络刷屏,是因为我倡议家长不要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名。崇文有一项规定,凡是在家长群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老师,在评优评先时,一票否决。但如果是学生考不好,不会扣老师一分钱。我的倡议,只是想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工作创新,提高效率。有时我会主动找点焦虑的事情去做,比如教学创新,比如创办萧山世纪城分校、崇文未来学校。不去办分校的话,当然是很轻松的。但是,我希望通过办学,给老师更多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把崇文的教育理念做普适性滚动,更多孩子能受益。
当民办学校改制,这么多组合拳出来,我也不能只是焦虑。我得考虑学校、考虑老师们如何发展。我们有一些公办老师,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崇文,我不能让他们到了四五十岁还要去另谋出路。我要让他们,能在崇文的系列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每位老师,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亲人。我非常爱他们。
记得有一个星期六,我和老师们一起去一家面馆吃面。他们都说很好吃。我吃的是鱼片面,一块鱼骨头夹在面里,一咬,钻心地疼。我的牙齿裂了,疼得我眼泪哗就出来了。我忍着痛,不敢叫。如果我一叫,大家都吃不好了。他们看见我流眼泪,还跟我开玩笑,有这么好吃吗?感动成这样?我忍着疼点点头,是的,太好吃了。喝水也疼,只能两手捧着矿泉水瓶嘴嘬起来喝。但看到他们吃得高兴,我就开心。回去后忍了一天,疼得受不了,第二天去医院把崩掉的牙拿掉,埋了药,还是一跳一跳地疼。
以前,遇到一些事情也会委屈伤心。会伤心到一个人掉眼泪。现在,我对所有事情都可以释然了。当校长时间长了,百炼成钢了。
作为校长,我除了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也要保护好我们的老师。让他们有职业的尊严,有安定的岗位。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环境。
我现在最喜欢的事情,还是躲在家里看书。但身在校长这个岗位,你肩上有责任。我师傅也说,只要我做的这个事情是正确的,问心无愧的,就大胆去做,不要有太多顾虑。
教育,是要有诗和远方,是要有梦的。以梦为马,教育才能驰骋远方。
叶翠微
校长是把学校打造成“天堂”的人
叶翠微:海亮教育管理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
2000年,我来到杭二中当校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定周六周天不能上课,自我“裁军”。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你这个玩法,二中的孩子不都让你给玩丢了?
我当然知道,想出成绩,多上课肯定是有效的,平时60分的孩子也许能补成80分。但这不叫高水平的学习,更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我要换一个思路,解放学生、解放老师,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学生不补课,相当于做了减法,但我们也在另外一个地方做了加法:课堂质量。比如,语文老师一周带两个班10节课,你要按照游戏规则,不能额外补课,但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满意,还要让每个孩子能出成绩。在这种倒逼机制之下,坦率说,每个老师会每堂课非常用心和在意。
很快,“杭二不补课”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了。同样,有一群认同这样办学方式的家长,和比较能够自我管理的学生走到了一起。
我们一边承受着升学率下滑的可能性,一边很幸运找对了教育合伙人,也就是在三年后,学校500多个毕业生里,一本人数就从300人,上升到400人、450人,最后稳稳突破500人。
杭二中有一个建筑制高点,叫做“二中之巅”。那里视野开阔,可以极目远眺,很多孩子来这里发呆,写写画画。有人写“某某某,你好漂亮,等你长发飘飘的时候,我在浙大门口等你”,也有人写“某某老师太坏了,题目太刁钻”……
这都是15-18岁的孩子的内心独白,发现一个女生的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抒发现在的学习压力。我时常会到这里来看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能给孩子释放心情的一个空间。
再说一位化学特级老师,从1999年就来杭二中教书了,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同时又非常有个性。比如:我们开教师大会的时候,他往往要迟到几分钟。
有老师看不惯,提意见,我说,如果有老师上课比他漂亮,带学生比他的学生成绩好,而且学生能发自内心喜欢他,经常回来看他,那我允许这样的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天马行空。
一个现代的学校,就应该把孩子当人,把老师当人,让他们在校园里自由行走,快乐学习。校园就应该是充满着人之理性,人之善良的地方。但我们现在都是竞争关系,都是我如何超过你?
在我看来,学校被孩子们称之为“天堂”,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程红兵
校长是一线教师、“大兄弟”和教育学者
程红兵: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成员
和老师一起奋战的“一线教师”
我曾经做过30多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希望校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智慧教师。当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个空位,听我讲完课之后,他总是把我叫到一旁,和我回放这堂课的过程,一起分析切磋,善意地批评和建议,让我感动许久,真盼着他明天再一次走进我的教室;
当我是一个中年教师的时候,我总为自己进入瓶颈状态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校长总是给我现身说法,回忆他自己当年的情形,讲述他曾经有过的烦恼,以及如何找到新的生长点;
当我踌躇满志准备申报特级教师的时候,他一方面很欣慰,一方面善意地提醒我答辩过程的注意事项,一时兴起校长还会充当临时答辩委员,来一次模拟考试、模拟答辩,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走上人生重要的考场;
当我们几个老师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受到肯定或表彰,只要校长知道,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向我们报喜,向全校老师报喜,从他的笑脸,从他的根根白发,可以看出他是由衷的高兴;
当我们步入老年,记忆力大不如前,一不小心也会在课堂上犯一些低级错误,学生在“教师评价问卷表格”中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自己很不以为然的时候,他会很诚恳地和我聊他自己一次次的过失,一次次的遗憾,一次次的反思,直到你最终明白他的苦心;
当我们退休之后,最想找人聊天的对象,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校长,想到那个自诩是我们的小弟的校长,把盏喝茶,说起当年一起教书的那些细碎琐事,那些让人忍俊不住的轶事,一起开怀大笑……
言行一致、团结同仁的“大兄弟”
我曾经做过10年校长,作为校长,我希望校长是一个身正为范的同行知己。我很希望我们的校长都有一种正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正气,做事有原则。从不巴结上级领导,从不欺压教师学生,也不在各种场合无端贬损其他校长同仁。
我希望校长同仁不要做那些毫无意义的升学竞争,你的学校高考升学率或许高出一个或几个百分点,主要的原因是你的学校占有了更多的资源,你的老师和学生在你的领导下把这些资源在狭窄的应试领域效率最大化了而已,你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升学率夸大地到处炫耀;
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同行应该是言行一致的人,不要在公开场合大谈素质教育,而回到学校加班加点,周周练,月月考,次次考试排名;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同行共同营造一个真正和谐的校际生态空间。
一个有书卷气的“教育学者”
我不希望校长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多少要有一些理论修养;不希望校长满嘴跑理念,经常喊口号,但希望校长对自己学校的课程有自己的理解,知道自己学校课改的切入口在哪里,并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思路。
不希望我们的校长门门课程都精通,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但希望校长应该精通自己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并且触类旁通,能够走进所有学科的课堂,听课评课,说出自己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或许你曾经是一个学科的名师,甚至是特级教师,但是时过境迁,毕竟你把很多的时间、精力用在管理上,为了保持你的教学教育的敏感力,除了要经常走进自己学校的课堂,最好能亲自执教一个班的课,你就能感知当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你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你就能缩短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你就能发现当下学校的问题所在,从而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决策,否则一不小心你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事易时移,你却浑然不觉,那么决策失误将在所难免。
李海林
既要成为精神领袖,也要兼任包工头
李海林:上海市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南岳阳市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现任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校长是所有的职业中最难做的,怎么个难做法?因为校长每时每刻都要扮演两种角色。第一种角色我称之为精神领袖,或者说要当圣人、菩萨,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去影响他人。如果一位校长没有这样的角色意识,那他的学校是很难办好的。
大家去看看,好的学校都是有灵魂的,都有精神领袖。校长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圣人,要不断锤炼自己,净化自己。我做校长之后,就有一种很强的身份感,时刻提醒自己有些事坚决不能做。比如当了校长之后,我从来没有闯过红灯,任何情况下一次也没有闯过,但在没当校长之前,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可能跟着别人也就闯过去了。
与此同时,你还必须是一个纯事务性的工作者,必须像包工头一样处理那些最烦、最俗的事情,与校内校外的三教九流打交道,对他们的每一点心思都要明察秋毫,面对很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经常不得不选择包容、忍耐,甚至是装傻,否则,这个校长在学校就玩不转。
圣人就是心灵纯净,不食人间烟火,而包工头则是要在各色人等中长袖善舞,委曲求全,做校长难就难在这里!
校长难做是由于权力的有限性,每件行政事务都必须处理,但又不能与老师们闹崩。
在面对每一件事情时,一定要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什么情况会闹崩,在不闹崩的前提下,追求最好的处理效果。问题是,每个人的极限不同,管理就会出现很大的弹性,而且这种弹性还不能让外人发现。一旦让外人知道你看人下菜,欺软怕硬,怎么得了?所以这个太难了。
面对繁杂的管理事务,有的校长天生擅长,做得如鱼得水。我并不擅长,只好动用自己的研究素养,把它当成科研课题来研究。怎么研究呢,第一步就是观察,到现场去,有时候为了收集A事情的情况,甚至要假装开一些B事情的会议,而且经常拍照。之后,就一个人躲在办公室思考,想好处理问题的各个步骤,以及要点是什么。这样做下来,最后发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校长的一定要善于培养干部,要让人人都有前程,否则,学校死水一潭。一旦你培养了一个干部,让一个人升迁,空出的位子就会有三五个人跟着升迁;你培养了几个人,可能就让一个学校20%的人有了前程。如果有了支持自己的20%,再考虑60%总是随大流,一个校长就不怕少数人找麻烦、撂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