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日本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原来长这样!

(2023-02-21 08:31: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日本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原来长这样!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每个教育者背后都有上万堂课,每堂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
如何上好一堂课,对每位老师而言都是值得用心琢磨、持续提高的必修课。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走访几十个国家,观察了上万节课。通过对这些课堂的观察,他发现一个共同点:越是会学习的学生越是会互相倾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教室非常安静。同时,能够教好学生、让学生会学习的教师,其本人也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不管学生发出多么细小的声音,老师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

佐藤学认为,听的过程是一个应答责任的过程。教师倾听学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接受,肩负应答的责任;在教室里,小朋友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声音,也就说明小朋友接受了其他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肩负着一个回答的责任。
佐藤学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学习共同体不简单等同于我们熟悉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常常被用于解决课堂中的一个难题、大题,大家合作解决。学习共同体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通过相互表达、交流和分享而相互影响,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共同学习新课,共同做作业,共同考试,共同给小组得分,共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位台湾特级教师参观日本学习共同体课堂后的感受,或许能对我们的课堂改变有所启发。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告诉你,那已经是他想得最好的时候了。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授课对象。学生如果不互为学习伙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会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会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们塑造了这种文化,让学生误认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



日本的学生
为什么那么善听?


那么,什么才是“学习共同体”下的“听”和“说”呢?



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参观学习时,我听得很吃力,因为学生说话很小声,老师说话很小声;学生讲话不举手,前一个讲完之后,第二个学生会接替这个话题,回应前一个学生的观点。



话题不停轮转,那是真正的对话。我非常震惊,借镜自照,照见我自己课堂上的学生发言状态:



第一,他必须举手;

第二,他必须经过我的允许跟指名;

第三,他必须站起来。 



但这些还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我们当时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日本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善听?



陪伴我们的日本老师佐藤学回答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学生每天就在看如何听,久了他就会听。



他的意思是:老师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范者,却还在怪学生不会听。是的,学生是我们教出来的,最没有资格批评学生没能力的就是老师,因为他们的不足正是我们专业成长的空间。



好的课堂,
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什么叫听?佐藤学老师说:听是建立学习关系。

我们追问:那差生怎么教?佐藤学老师回答说:那你就听他会到哪里。

在日本我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先出两道题:第一题是71×8,第二题是56×8,请用竖式把答案算出来。

日本老师一开始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算,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一个班大概只有六到八个人算对。

这是佐藤学老师一直强调的:课堂应该有三成的时间去挑战学习,即不教简单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伸展跳跃。

课上到一半时,有个小女孩突然站起来说:我可不可以发言?

大家回答她:好,请讲。

她说:我用了平常的算法,可是算到中间就出问题。

同学问她: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走到台上算给全班看,每算一步停下来跟全班核对一下:6×8是48对不对?

这时候老师不见了,其他同学自己会回应她:对!

你看,当老师没有强势地发挥主导作用时,学生可以充分互学,话题可以进行,彼此可以互相解难。老师越“强大”,学生就越不尽他学习的职责。

小女孩继续说:6×8=48,所以我在个位上写下8,但剩下的40,我不知道写在哪里?于是全班好多学生很开心地附和说:我也不会,我也不会哎!

这就是让人安心的课堂,而我们的课堂呢?学生花很多力气把不懂憋在心里,不懂装懂。其实,学生的不懂一定要说出来,这样才会发现好多人跟他一样不懂,这样他就会很安心地去弄懂。




会听,敢说,还要能等


在学生很明显地表达出需要帮助前,我们最好先按兵不动。



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场。你心里的假想:最好是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觉得漫长。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实非常值得,即便是几十秒也很值得。



在日本的一节社会课上,一名女生点了同一个小组的男孩发言,男孩虽然是主动举的手,但其实并没有把握,所以站起来大约三十秒钟没说话。但你看其他组员有争着要发言的吗?有悄悄告诉他答案的吗?没有。



佐藤学老师说,这叫“无所事事的体贴”。因为每个学生内心其实都想成为自立的人,在他很明显地表达出需要帮助前,你最好先按兵不动。



三十秒后,男孩开始说话了,整个教室的学生都在侧耳倾听。也许,这三十秒中,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他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你说这样的时间等待值不值得?


但假如老师因为没有专业直觉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别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这个学生就可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管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

后来我自己上课,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只要有人说话,你们就不可以举手,认真听对方在说什么。

我认为,我们习惯在学困生旁边放优等生的做法可能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教的是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问题敢问,提问是他的生命责任,他要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课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师带着温暖的心去听、去等,这些敏感性就会出现。 



要通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在日本的滨之乡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要看老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佐藤学老师让我们特别看的,不是课堂的亮点,而是课堂的“卡点”:为什么学习不能放松,学习在哪里没有发生,哪些小孩子没有在学习……

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课堂,而是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老师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理解,而是他的不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想法。

滨之乡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我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就会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课堂上,我牵你的手,你牵我的手,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成长,这比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具体得多,因为他在对学生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

再来看一句话:“懂的时候,要能够有让自己懂的力量,要聆听对方的轻声细语,并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对照我自己的课堂,我发现,学生比较在意听站在前面这个老师的话,而不太在意听隔壁同学在说什么,所以上学的第一件事要建立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

而想到我们自己班级的班训,我觉得很惭愧。“要么成为说谢谢的人,要么成为被说谢谢的人”“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还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对照日本的小学课堂教育,他们一直在教小孩心里有别人,我们是在教小孩要卓越,要胜过别人。

第二件事,要能探知未知的世界,不是将已知的事告诉孩子们。每天要想想我们到底在教什么,有多少东西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得到。第三件事,在不孤独的前提下成为自立人。每个学生在教室不孤独、不孤立,每个人有困难的时候都能安心地跟别人说,这个我不会呀,谁来帮我?一道数学题你讲了八遍,班上还是会有人举手,老师,我还是听不懂。如果是那样,就是一个安心的课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我的班级教学的基础是什么。日本标语很少,但是有一条给我震撼很大:“只透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不够的,要透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导向时代。核心素养导向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表达,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象进行了具体刻画。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它为学校教学预设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育人思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