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挫折教育”的内容

(2023-02-09 09:14: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挫折教育”的内容
崔益林 
摘要:统编版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学科育人”的最好范例。文章从“作者的经历”“文章人物的经历”“作品所揭示的意蕴”“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四个方面,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挫折教育的内容,以期从语文学科教学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教材;挫折教育;学科育人


又一次执教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通过叙述“我”童年时的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同样,又一次执教选自《孟子·告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样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事例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但是,教过之后,反反复复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莫顿 ·亨特和孟子在这两篇文章中仅仅只是要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吗?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心理学家,作为一个“圣人”(亚圣)应该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吗?

久而久之,一个重要的词语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那就是“挫折教育”,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好范例,甚至可以说,《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我们这一套教材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最早的范例。

针对这样的思考,我想结合我这一次执教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是一些思考,从“挫折教育”这个角度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元素,以期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从作者的经历中,挖掘挫折教育的素材

纵观统编版教材的140多篇课文(还不包括古诗词),只要我们稍微把这些课文捋一下,就能发现这些课文的作者中,有这样一个作者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际遇,那就是在不同的时代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无尽的挫折,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挺过去了,甚至走出了属于他们的新的辉煌。

这里,我们不妨对其中的一部分作者做个梳理,然后列举如下(以课文出现的顺序):史铁生、海伦·凯勒、杜甫、让·乔诺、蒲松龄、陆游、萧红、杨绛、韩愈、宗璞、茨威格、苏轼、王绩、司马迁、李清照、陶渊明、柳宗元、王勃、奥斯特洛夫斯基、艾青、范仲淹、曹雪芹、辛弃疾、陈毅、宋濂、诸葛亮、夏完淳、文天祥……

这个群体中,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经历过各种大小不一的挫折。

比如: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上,始终站在李陵一边,为李陵辩护,汉武帝刘彻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关进大狱并施以宫刑。“宫刑”既是一种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的酷刑,更是一种侮辱人格的刑法。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痛定之后,他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如此挫折情况之下,竟然能够完成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可见其性格之刚强,意志之坚定。

还有像苏轼,大家耳熟能详的“乌台诗案”,并没有压垮苏轼,相反苏轼的腰板挺得更直,就在这样的挫折之下,完成了一首首、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二、从文章人物的经历中,挖掘挫折教育的素材 

统编版教材面世之后,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文本的选择,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它的经典型和文质兼美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便于教学,具有时代性,说到底就是接地气。所以,这一套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性的文章,可以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这些作品中,有这样一个群体,那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从这些作品所塑造或者所刻画的人物身上,看到了挫折教育的丰富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文章虽然写的是给予海伦·凯勒第二次生命的安妮·莎莉文,但是文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却是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人,她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又聋、又盲、又哑的情况下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排除了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掌握了五个国家的语言,完成了14部文学作品,把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成为世界奇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就是这样的挫折造就了这样一个伟人。

我们再来看《秋天的怀念》中的史铁生,年轻时因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的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克服挫折,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电影编剧,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还有像《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溜索》中的马帮汉子们等等,无一不是经历过艰难困苦和挫折,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好素材。



三、从作品所揭示的意蕴中,挖掘挫折教育的素材 

在人生的长河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是如何让自己顺利的在人生低谷中快速地走出来呢?

统编版教材给我们许多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良方,这里不妨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所说的 《孟子·告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这些经典名句,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曾鼓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再如,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在完善这段教学环节中,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再联系前文“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从这些环节中,再去体会这段文字中“路”的含义,学生也就知道这里的“路”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路了,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甚至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在走的过程中,就必然要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么如何从本没有路的地上走出来,这就需要“走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要进行矢志不渝的斗争。

又如,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刻画了少年主角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在牧鸭的过程中,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奋进的信念,培养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很显然,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四、从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挖掘挫折教育的素材 

统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编写的立意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基于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措施落实到位,而落实到位的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无疑,语文教学活动应该首先承担起这样的重任,而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活动,当属写作教学活动。

写作活动,其实就是交流活动,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写作当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写作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尤其是当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对困难,对挫折,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心理障碍扩大化,适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写人要抓住特点”,其中“写作实践”的第三条“我的偶像”中,既有曹操、关羽、李白等古代人物,又有毛泽东、鲁迅、钱学森等现代名人,很显然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彪炳史册的人物,无一不是从困难和挫折中走出去的。

针对这样的作文教学活动,我就有意识地将挫折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当中。

又如,《那一次,我真         》《这样的人,让我         》等作文训练题,都是我们这一套教材中要求大家训练的题目,虽然在选材时,不一定都围绕挫折去立意,但是倘若我们有意识地穿插“挫折教育”的内容,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实施挫折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除此以外,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我还会围绕统编版教材的作文教学内容,有意设计一些内含“挫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如八年级下册的“学写读后感”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活动·探究”之学写演讲稿,我都会有意安排学生去完成一些通过克服挫折而后走上成功之路的事例,让他们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丰盈自己的写作内容,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心理体验。比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史铁生,你是我永远的坐标》《孤独之旅,让未来不孤独》《愚公,新时代需要你》等等。

还有像这套教材中,穿插设计了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无疑都是值得挖掘的“挫折教育”的好素材。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所承载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学科本身所承担的责任。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该紧紧抓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有利资源,寓挫折教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从而真正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倡的“学科育人”的目的。

让我们永远记住,“走一步”还不够,还需要“再走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相信: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22年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