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2023-01-01 10:25: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把单元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指向,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价值观;思想、观念。
知识怎么来的,这就是研究它的方法;有了知识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在知识和能力之上的内容就是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整个概念,行成与以往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态度、价值观。
那么今天我们的科学,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都能找到这样基本的指向,来研究我们的课程。
那么科学核心素养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案例:
一节地理课上,老师带着很多学生在看一个地球仪。
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地球仪是圆的。
老师问:地球仪是圆的,那大家能想到什么东西?
孩子们平时站在地上,肯定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地球本身是圆的,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
其实,地球很大很大,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地球上小小的一个点,不是因为地球仪是圆的,所以地球是圆的,而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地球仪才是圆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模型的概念。
老师又问:你还看到什么?
同学:地球仪会转!
老师:为什么呢?
同学:......
老师:地球的转会产生白天和黑夜。不信大家看:我们拿个小台灯照在北京,是亮的,而背面是暗的,而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这时同学们就会思考,是因为地球会转,所以地球仪才会转,孩子马上就会不一样,会有一个模型建构的概念在他的头脑中产生。
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就容易理解:当中国是白天时,美国是黑夜了。
那么老师就可以接着说,地球仪还有很多花花绿绿不同的线,这其实是不同国家的分界线。
不同国家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肤色,他们跟我们是一样的,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我们要团结。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不同国家要友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要打仗。这就呼应了核心素养种的国际理解与认同。
另外,我们看到地球仪上有大大的地方是海洋,海洋里有鱼、海藻等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还有,在地球仪上,我们发现中国四川这边有个大熊猫,而泰国这边有个大象吗,这就说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资源和动物,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来看这节课,这些与课程本身相关的东西就构成了我们要培养的孩子的核心素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化学实验:
首先准备两个烧杯,将A烧杯中放入高猛酸钾溶液(红色)。然后准备两根火柴,点着后伸入到B烧杯中,拿B烧杯罩着A烧杯。老师问同学,会发生什么现象?
有一个同学上来一做,结果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下面的浅红色溶液褪色了,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老师问:同学们思考下 ,为什么A烧杯中的溶液褪色了呢?
有的同学说:因为火柴头掉进去了,导致了溶液变成了无色。
老师就反问学生:你见到火柴头掉进去了吗?有声音吗?你看到了吗?
学生说:没有看到...
老师:那怎么证明你的观点呢?
于是,这位学生就把两根火柴的火柴头削下来,加进溶液里,搅拌后却发现溶液颜色并没有发生变化!
老师说:这说明你的推测是错误的
以上叫做观察和证据推理,学生用实验否定了假设的观点。
另一位同学有不同的观点,这位同学说:老师,并不是因为火柴头本身让溶液变色的,而是火柴头点燃后产生的东西。那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你盖上烧杯后,这些东西就钻进水里了,导致了溶液变色。
老师说:那你见到这个东西了吗?
学生说:没有,我猜的。
老师说:那么你怎么证明这个东西是对的呢?只有一种方案,那就是做实验。
于是,老师把烧杯拿掉,重新做了一遍实验,果然“烧杯的溶液没有变色”
老师紧接着说:其实污染就是这样,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是在不经意之中,它产生了。
第三个同学说:老师,这可能是火柴头燃烧所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把火柴倒过来,只点燃火柴的尾巴。这样溶液就不会变色。
老师说:那我们还是拿实验验证下。
这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思路上来重新进行实验,果然溶液并没有变化!
于是老师总结到,要使下面的溶液发生变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第一个就是要“点燃火柴头”,另一个是需要拿“烧杯罩着”。
接下来,老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根工厂里的大烟囱。
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些烟囱一直在冒烟,而火柴不是呢?
同学们回答道:这还不简单吗?火柴只是烧了一小会,而烟囱是一天到晚的烧,一车一车煤的烧...
老师说:是的,这些工厂的煤在一直烧,那么燃烧后的产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水里,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既然煤燃烧会造成环境污染,那么怎么来消除呢?
同学们说:可以停掉工厂,把烟囱关掉。
老师说:我国现在70%的能源都来源于煤,这个方式现在还实现不了。初次之外还有没其他方式呢?
有的同学就回答道:可以把煤里的污染物去掉,再燃烧。
其实这就是很普通的一堂课,但这其中因为有了孩子思维和行动的参与,迸发出一个个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学生能够融汇沟通的,由小见大的案例。
在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小见大”其实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策略。
核心素养的教学就蕴含在日常生活里的各种自然现象、科学史实、照片图像、模型实物之中......
其实核心素养离我们很近,就在身边。如果教师能在每天备课时多去想一下,就能形成自下而上巨大的动力,把学科育人、学科德育做得更好,推动整个中国的未来人才培养。
前一篇:我更鼓励教师要“谦逊地教学”